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阴云遍布,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对着镜头难过地说:“我真没想到,这么好的一个学生,怎么就突然走了。”
在他身后,人们正在举办一场追悼会,主人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女学生。
阴云遮住太阳,微风徐徐吹来,划过在场所有人的脸庞,与哭泣声、叹息声揉成一团,悄然地祭奠着逝去的女孩,沉重和悲伤的气息笼罩着整个菊花厅。
这是北大第一次在八宝山为学生举办追悼会,撒贝宁致辞追悼,曲三强为其撰写墓志铭,如此“殊荣”,却没有人希望看到这一幕。
出生寒门,因贫穷两度被迫辍学,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才重返课堂,最后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如果没有意外,她必将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经典励志例子,被世人推崇。
然而,命运无常,酷似一把无情的镰刀,把来不及绽放的花苞残忍割下。24岁的花样年华,在有着无限可能的青春,生命却戛然而止。
这个被北大破例在八宝山追悼并葬于此的女大学生,名叫张培祥,她的人生,是一部寒门才女的励志故事,同时也是一个不幸女孩的“凋零史”。
这一年,人们被张培祥所写的《卖米》感动得泪流满面,也为她的艰苦人生倍感心酸。
有人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天晴必能见彩虹。”
可张培祥的人生,从出生到离去,却总是狂风暴雨。
被贫穷围绕的家庭
贫穷,是人生的底色。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在湖南醴陵县的一个偏远山区,秋风吹过,瓜熟蒂落,在这个万物丰收的季节,新生命的到来,不仅没有给这个家带来喜庆,反而增添了一丝沉重。
人们常说:“一人患病,拖垮全家”,可谁又能想象得出,当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患病时,又会面临多严峻的生活?而张培祥的原生家庭正是如此。
她的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右手瘫痪,父亲病弱体虚,常年卧床,一家三口,一残、一病、一幼,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水稻,把收获的大米拿到市场上去卖。
干农活和卖米是张培祥深入骨髓的童年回忆。
因为父亲身体很差,年幼的她早早就学会拿着锄头帮忙干农活,每到收获的季节,张培祥和母亲就会拿起扁担,挑着两担大米,走上四里山路到市场上叫卖。
“穷人孩子早当家”,每次去卖米,张培祥总会主动挑起比较重的那担,轻的那担就留给母亲。
瘦弱的肩膀扛着近百斤重的大米走上4000米路,扁担压着骨头,疼得张培祥泪水在眼里打转,汗流满面却不敢停下休息,她明白:自己肩膀上扛着的不只是大米,还有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苦,是一种感觉,只有在尝到甜的滋味后形成比较,才能体会。
也许是从来没体验过生活的甜,又或是早已习惯了苦难的生活,儿时的张培祥总觉得自己的日子和别人没有区别,而这也成为了她童年幸福的源泉。
有一次,张培祥的父亲病重,需要买药治病,她和母亲扛着大米到市场去卖。
因为一分钱的差价,母亲拒绝把米卖给黑心米贩子,结果母女两人在太阳下暴晒了一整天,半颗米都没卖出去,最后只能狼狈回家。
米贩子嘲笑张培祥的母亲锱铢必较,可她却明白,并非母亲小气,而是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每一分钱都显得极其重要,小气和没有资格是两回事。
张培祥5岁时,弟弟出生了,本就沉重不堪的家庭,变得脆弱无比,为了分担压力,她把放学后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干农活上。贫穷带来了困难,也带来了成长,就算是一心二用,张培祥的成绩依旧在班里名列前茅。
老师对她说:“只要你一直这样努力学习,将来必定能考上大学。”
张培祥想象不出大学的样子,她只知道,那是可以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地方。
读书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但对于张培祥来说,这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
然而,就算是这样一条被许多人嫌弃的路,她也走得异常艰难。
根茎深入土壤的“传染病”
贫穷像“传染病”,从生活蔓延到人生的各个角落,乃至读书。
10岁那年,正读小学的张培祥刚刚放学回到家门口,就被5岁的弟弟拉到屋里,连书包掉在地上都来不及去拿。
父亲坐在床上,目不转睛地望着眼前的女儿,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起来,沉默很久,他迟疑着说:“琼宝(张培祥的小名),要不,学,你别上了。”
听到这句话的张培祥,宛如遇到了晴天霹雳,她有些急眼,却又害怕父亲生气,只能小心翼翼地问道:“爹,咋啦,咋不让我上学呢?”
父亲叹了叹气:“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实在是没办法供你上学。”
“我可以帮忙干活,多挣点钱,实在不行,我少吃点也可以”,张培祥不是不知道父母的难处,但她更明白,放弃读书也就意味着人生断了未来。
狭小的屋子里,父亲用看似商量,实际上却是命令的态度,敲定女儿的人生,到最后,实在忍不住的张培祥,冲到屋子外嚎啕大哭。
她没看到,那一刻父亲的身躯在颤抖;她没看到,那躺在床上的瘦弱身躯,浑浊的眼泪无声滴落。
“孩子是爹娘的心头肉”,若非实在没办法,天底下又有哪个父母愿意让儿女辍学,一辈子没出息。
贫穷是一把枷锁,限制了儿女的未来,也限制了父母的爱。
晚上吃饭的时候,张培祥端着碗,泪水掉个不停,父亲吃不下饭,躺在床上一言不发,他在生气,气自己没有本事,害得女儿遭罪。
再多的心有不甘,也抵不过现实的压力,吵完哭完,日子还得继续。
第二天早上,张培祥如往常般早早起床,她没有去学校,而是拿起锄头,沉默地和母亲到农田干活。
邻居孩子路过农田,结伴上学的欢笑声传来,张培祥放下锄头,拉长脖子望着远去的身影,眼里的不舍和期望,像碧绿的田野,肉眼可见。
村庄没有秘密可言,“三好学生”辍学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整个村子,也传到了张培祥的姑妈耳中,她怒气冲冲跑到哥哥家,叱呵为什么不让侄女上学?
面对妹妹的质问,张培祥的父亲没有解释,只是不停地望着破陋的墙壁,一切都在不言中。
姑妈叹着气,她明白哥哥的难处,可又不忍心看着侄女荒废,沉默再三,她说:“把琼宝带到我家,我供她上学”,父亲点点头,表示同意。
那天下午,刚从农田回来的张培祥,还没来得及擦干净身上的泥土,就被姑妈带回自己家。
临走的时候,父亲微微扬起嘴角,对她说:“好好读书,别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那一刻,张培祥哭了,她明白:父亲不是不爱自己,只是“爱”这个词,对于贫穷的家庭而言,沉重得无法开口。
这是张培祥第一次被迫辍学,但却不是最后一次。
根茎早已深入土壤的“穷”,又岂是一次帮助所能轻易解决的?
被现实击垮的女孩
失而复得的事物总是显得格外珍贵,让人倍加珍惜,可有时候,命运却连珍惜的机会都要夺走。
重返校园的张培祥牢记父亲的话,她害怕再次失去读书的机会,因此变得比之前还要认真学习,小学毕业后,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醴陵一中。
换成其他家庭,孩子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早就高兴得合不拢嘴,可张培祥的父母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好的学校,意味着更高昂的学费。
无奈之下,父亲只能和女儿商量:“琼宝,要不咱回到县里的普通中学读书?”
这一次,张培祥没有反对,她知道自己的学费和日常开销对于家里来说是一笔巨款,能坚持让她上学,已经是父亲最大的宠爱了。
彼时,张培祥的堂叔在醴陵四中教书,在得知她因家庭困境被迫转学后,决定帮助这个命运坎坷的女孩,他把张培祥安排进自己教学的醴陵四中。
求学道路上一波三折,但张培祥并没有感到沮丧,在醴陵四中读书的三年时间里,她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打工兼职,用自己的双手缓解父母的压力。
在所有老师的眼中,成绩经常排全年级第一的张培祥,必定能考上很好的高中,但他们不知道,此时的张培祥已经决定填报中专,早点出来赚钱。
“再远大的梦想,也要从实际出发”,时过境迁,她早已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儿童,能清晰看见围绕在自己身边的贫穷了。
或许是上天都不忍心看到这个女孩“自毁前途”,在决定命运的这一刻,又一个善良的人出现了。
一次偶然中,时任醴陵四中校长的罗定中,看到了张培祥报填的中专志愿,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学生是自己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来遇到最好的学生。
罗定中不忍心一个好苗子就此毁掉,他把张培祥从中专考场的边缘拉了回来,对她说:“你安心中考,高中的学费我来想办法。”
看着眼前慈祥的老人,张培祥重重地点了点头,泪流满面。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愿意拥有更好的未来,此时的她,终于有了选择的权利。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中考满分740分,而张培祥则考出了727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被当地最好的高中录取。
高中的学费问题已经解决,所有人都觉得张培祥能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包括她自己在内,都想着如何冲刺重点大学。
但命运又一次和这个女孩开了残忍的玩笑:高二那年,张培祥的父亲做了结石手术,母亲患上乳腺癌,无法下地干活,本就脆弱的生活,彻底散了。
看着家庭遭遇巨变,懂事的张培祥又怎么可能安心读书,在一个清晨,彻夜无眠的她早早起床,揣着几件衣服,踏上了打工之路。
张培祥知道自己这么一走,就会与大好的未来失之交臂,可人生不单单只有美好的诗和远方,还有眼前无法忽视的苟且。
打败她的,不是懒惰,而是贫穷的现实,这才是最心酸的地方。
与命运交锋
刘同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张培祥“失踪”的消息隔天就传遍了整个学校,为了问清具体情况,校长专程跑到家里,找到她的父母。
“琼宝,琼宝去深圳打工了。”
面对急得发跳的校长,张培祥的父母再也藏不住这个秘密,在坦白女儿的下落后,夫妻两人羞愧得低下了头。
明白原因的校长并没有责怪这对夫妻,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找回张培祥,可偌大的深圳,想要找到一个人谈何容易。
那时候,手机远没有今天那么普及,和家里打电话往往是在小卖部这些地方,张培祥也几乎不曾打电话回家,这无疑增加了找人的难度。
幸运的是,和她一同去打工的同村女孩偶尔打电话回家,凭借着如此渺小的线索,校长拉着村里小卖部的老板,到电信局查电话号码,一个一个的查,把那些来自深圳的号码全部记在本子上。
从那天开始,这位令人敬佩的校长,每天工作之余就开始打电话,厚厚的本子上记着数以千计的号码,他一个个打,不放过任何一丝机会。
整整5个月,老人早已忘记了自己打了多少个电话,他唯一记得的就是找到张培祥,把她拉回来读书。
1996年的某天,校长习惯性地拨打了本子上的号码,听到电话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他激动不已,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培祥被找到了。
而面对校长的劝说,张培祥却表示自己不想回去读书,她说:“校长,我想读书,可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梦想,连累了父母。”
校长沉默了,对于这个女孩言语中的纠结和无奈,他感同身受,深思了许久,老人仿佛下定了决定,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着张培祥说:
“你只管回来读书,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处理。”
这是承诺,也是誓言,校长本不需要这样做,可为了挽救一个前途无量的学生,他义无反顾地说出了这番话。
电话另一边的张培祥,忍不住哭了,是喜悦,也是感动,她收拾好行李,马不停蹄地赶回家。
辍学近半年后,张培祥再次踏入了课堂,而此时距离高考仅剩下一个学期,她所要付出的努力,将会是别人的数倍。
1997年,参加完高考的张培祥站在教学楼走廊边,望着远方的大山,那是梦想所在的地方。
用一个学期赶完两年的知识,这个举动匆忙得让她有些担心,担心考不上大学,担心辜负了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高考成绩放榜的前一天晚上,张培祥彻夜无眠,这一次,她赢了。
这一年,她成了株洲地区的文科状元,在全省排名第五,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系录取。
漫天的乌云终于裂开,露出了一丝曙光,照在张培祥的脸上,这个出生寒门,命运坎坷的湖南女孩,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人生。
此时的张培祥还不知道,在日后的时间里,她还会多次与命运交锋,直至对方翻脸掀桌。
成名、掀桌的命运
有时候,命运就像海上的天气,总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把暴风雨送到他们面前。
1997年8月,张培祥手里紧紧抓着一张车票,揣着全村人拼凑出来的1000元,踏上了赶往北京的火车。
那天的太阳依旧毒辣,像极了她和母亲去市场卖米的天气,但这一次,她不再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而是去追逐梦想。
大学期间,张培祥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规划,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刀刃上。人才辈出的北大里,张培祥的成绩始终排在专业前10名,付出终有回报,凭借着傲人的成绩,她多次获得奖学金,成为同学口中的才女。
在刻苦学习之余,张培祥还同时兼职三份工作,真正做到了不从家里拿一分钱。
2001年,张培祥从北大毕业,获得法律学士学位,之后又顺利考上北大法学院研究生,继续深造。
四年的大学时光,在让张培祥懂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发掘出了她的文学天赋。
张培祥酷爱《红楼梦》,于是就以“漫天飞花”为网名,创作了《大话红楼》、《飞花读红集记》、《红楼十日楼》等作品,广受好评,其中,《大话红楼》更是成为风靡全国高校。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曾经两度辍学,差点与高考失之交臂的女孩,会拥有如此惊人的成就。
彼时,北京电视台经常找张培祥写剧本、做策划,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更是邀请她主持节目。
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张培祥也没有忘记改变贫穷的原生家庭,她把赚来的钱留下一部分,剩下的全部寄给父母,给家里买各种电器,带父母去看病,答谢以前帮助自己的人。
一切都在往美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平静的湖面下,早已藏着巨大的危机。
2003年,张培祥根据自己经历的生活,创作出《卖米》,这篇小说一经发布就引起轰动,无数人感到为之落泪。
有人说:“看完《卖米》后我才知道,自己在羡慕别人有皮鞋穿的时候,却没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光着脚。”
可以说,《卖米》之所以能触动人们的内心,靠的不是深厚的文学功底,而是张培祥根据自己真实体验,所写出来的那种人生感悟。
凭借着这篇小说,本就小有名气的张培祥,一夜间火遍全国,人们似乎看到了一颗文学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可是,命运终究小气,见不得这个女孩的好,它像一个输疯的赌徒,掀翻了与张培祥对决的赌桌。
夏花、绚烂、悲秋
这一年,非典席卷而来,人心惶惶,而高校为了保护学生安全,也实行封闭式管理。
5月中旬,张培祥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在排除患上非典的可能后,为了避免麻烦,她并没有选择去医院检查。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培祥的病情也越发严重,好不容易熬到非典结束,急忙跑到医院检查,结果却让这个姑娘崩溃不已——她患上了白血病。
命运露出了狰狞的一面,以前所未有的残忍,摧毁了张培祥的未来。
从那天起,张培祥就住进了医院,可就算是这样,她依旧没有自暴自弃。
或许是得益于早年的艰苦磨难,骨子里流淌着坚强的张培祥,经常带着笑容示人,亲戚朋友都担心她是在强颜欢笑,但张培祥却摇摇头,说这是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
直到这一刻,就算命运掀翻赌桌,张培祥依旧没有认输,她说:
“既然我改变不了命运的结果,那就好好珍惜剩下的时间,把每一天都活出别样的精彩。”
在医院治疗的那段时间,张培祥把未写完的《大话红楼》放在病床边的桌子上,每天没事的时候就写下去。
世界上哪有人真的不畏惧死亡,面对生命倒计时,她的乐观,让所有人感到心酸和敬佩。
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走完了短短的一生,年仅24岁,她没有抱怨,没有愤怒,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漫天飞花,停留在秋天到来的前一刻,生命的最后,她在网上留下两个字——“花谢”。
“生如夏花,绚烂夺目,不见悲秋”,这12个字,或许是对张培祥一生最好的写照。
按照张培祥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分成两半,一半安葬在八宝山,另一半被送往湖南老家。
她说:
“我把自己分成两半。
一半留在北京,因为这里有可亲可敬的同学老师;
一半带回老家,家里还有慈爱的父母和放不下心的弟弟,需要我的陪伴。”
《卖米》曾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原创文学大赛的一等奖,被赞为“可选入小学必读课本”的佳作,遗憾的是,此时的张培祥已经离世。
名作犹在,佳人已逝。
张培祥那充满艰辛苦难的人生,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悲伤,但她坚强乐观的精神、努力拼搏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岁月无情,但总有时间也无法抹去的事物,这位寒门才女的故事,将随着《卖米》继续流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