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礼仪中(称呼礼仪包括哪几种)


称谓礼仪中(称呼礼仪包括哪几种)

称谓礼仪中(称呼礼仪包括哪几种)

称谓礼仪中(称呼礼仪包括哪几种)

中考传统文化——古代称谓礼仪

古代年龄、称谓、礼节用词

一、古代年龄

1.襁褓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2.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3.垂髫 指儿童。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儿童。

4.总角 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5.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6.及笄(jī) 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7.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8.而立之年 30岁。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不惑之年 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 50岁。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11.耳顺之年 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 70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3.中岁 中年。

14.黄发 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古代的谦称与敬称

(一)谦称

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例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2.古代王侯的自谦辞有“孤”“寡”。

例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3.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例 臣本布衣。

4.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例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

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5.其他自谦辞。

(1)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自己为“在下”。

例 ①在下倒有一个主意。

②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我小老: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2)“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二)敬称(尊称)

1.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例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天子”“陛下”等。

例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3.君对臣或对朋友的敬称是“爱卿”或“卿”。

例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父”。

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5.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相公”“足下”“夫子”“先生”等。

例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例 佝偻丈人承蜩。

三、古代常见礼节用词的含义

1.作揖: 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2.顿首: 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3.稽首: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4.万福: 古代妇女行的敬礼,两手轻轻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

5.长跪: 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其礼节较轻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