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9日,记者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在2月8日也表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在防控疫情时期,我们要怎么认识气溶胶?相关专家表示,要了解其情况,谨慎对待、严格坚持科学防护,不要盲目恐慌。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表示,目前缺乏对新型冠状病毒是否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相关数据、证据。他说:“目前来讲,新型冠状病毒在环境中分布的规律是‘空白’,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没法设计实验去做。此外,新冠病毒在环境中怎么把这个物质区分出来,没办法。像SARS最后有香港的一篇文章确定它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因为现场没有了,没法测量,恢复不了,谁和谁感染之间是什么关系,气流是怎么流动的?这些都无法获取。现在所有是基于理论,基于相关研究和可能性在说这个事情。”
在目前的情况下,曹军骥表示,公众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要重视,坚持进行科学防护,但不要盲目恐慌。曹军骥说:“第一,要知道有这样一个情况(一种可能)。第二,要警惕它,自己要关心自己,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认为病毒和自己没关系或认为自己抵抗力强,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要科学地防护,不要盲目恐慌。”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据介绍,和飞沫相比气溶胶更小。飞沫是人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排出的唾沫液滴,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而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其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大气物理系系主任汪名怀介绍,PM2.5颗粒物其实就是一类气溶胶粒子。汪名怀说:“大气里气溶胶本身就有很多,但都是看不见的,因为其粒子粒径小,从灰霾开始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如果,在露天公开的场合有人打了一个喷嚏产生了气溶胶,这个量其实是非常小的,和整个大气比,浓度很低。但是,对比较密闭的环境、公众场合、医院等,它的浓度可能就会比较高一些。”
冯录召2月8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的信息指出,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是经常被提到的。但是,现在有公众担心,开窗及通风会不会也有风险?对此,汪名怀表示:“雾霾比较重的情况下,一般建议关窗户,是因为大气里灰霾的程度非常高,不建议开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隔壁一栋楼有一家人患病了,我们家开窗通风会不会正好从他们家吹到我们家?这种可能性其实非常低。他开窗户后,家里人咳嗽如果有气溶胶进到大气里,一下就被稀释掉了,浓度会非常低。”
曹军骥明确提出,通风非常重要。“室外大气当中浓度非常低,所以大家不要过度恐慌认为窗户一打开病毒就飘进来了,不是这样的。因为它一旦在空气中干燥了,病毒也会慢慢消除掉或者活性下降。另外,空气的流动非常快,如果有病人呼了一口气,它出去马上就扩散掉了,浓度就低了。所以想要强调的是,室内要通风,可以用机械通风、净化器通风。”
此外,家里的下水道有没有传播风险呢?对此,曹军骥表示:“如果你所在小区或一栋楼里没有发现病例,不用担心它(下水道存在传播风险)。如果有,每天就把地漏封上就行了,用水或者洗个澡自然就把它填满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