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胼胝体体积更大,且大脑神经连接多,
往往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她们更能注意到男孩注意不到、
听不到的外部刺激对细微表情更敏感
擅长从声音或表情中破解背后的意思。
她们长大后,
对人品、个性的判断也比男孩准确。
男孩的胼胝体体积小,连接相对少,
同一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事。假如你说话他却跟没听见一样,请理解,那不是男孩们故意的。
而且,那个看起来“没长耳朵”的男孩
一旦投入一件事专注力也会更高。
一般建议是:
请多关注女孩们对于倾听和被倾听的需要
多和她们进行情绪情感上的交流。
男孩当然也需要这种交流,
不过要跟男孩说话,
请尽量走到他们身边,看着他们的眼睛说。
最后,不要轻易打断那个专注的孩子,
请呵护孩子们的专注力,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
流经小脑的血量更多,所以男孩容易兴奋,高兴起来易冲动,
犯错、挨批评的几率也就更高。好处是,男孩不容易得抑郁症。
对比起来,
女孩对周围世界的反应更灵敏
更懂得揣摩大人心意,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
但这也意味着,
女孩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以及更易陷入抑郁和焦虑状态。
所以一般建议是,
对男孩,要允许他们在界限范围内多试错。对女孩,注意少夸她们“懂事”“听话”,
多鼓励她们大胆尝试尊重她们的个人意愿
引领她们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我们大脑里负责记忆存储的海马体
工作方式也分男女。
一般而言,男孩更擅长记忆位置和序列,
女孩更擅长记忆情绪和颜色。
所以,女孩看起来对学校里的事情门儿清,
男孩则对老师说过啥
多半有点糊涂..
如果你希望帮男孩提高记忆力,建议给出有步骤的明确指令,
比如,
第一.你应该做什么......第二,你需要做什么...第三,你可以做什么......."
如此会更方便孩子记忆和提取线索。
男孩大脑的发育速度比女孩缓慢。
他们在精细动作方面的发展也普遍弱于女孩。
所以,早期女孩在手工、写写画画方面整体表现更好。
很多心理学专家因此建议:
男孩的入学年龄应往后推迟一年,
直到他们能灵活地使用剪刀、懂得如何握笔为止。
当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带孩子涂鸦、做手工游戏
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无论男孩女孩都如此。
女孩大脑有两个区负责语言
比男孩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区域大20%-30%。
而且,女孩大脑的左右脑连接多,
信息传播更便利且快速。
因此,女孩一般比男孩说话早、词汇量多,
显得更口齿伶俐。
读小学后,这个差别更戳心:每个班都可能有45个孩子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存在困难,其中,男孩、女孩的比例为4:1。在口吃和其他语言缺失方面有问题的也几乎都是男孩。
所以,一般建议:
耐心陪伴,多跟男孩交流,尽早开启亲子阅读。
当然,每个孩子都需要陪伴、交流和阅读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男孩的肌肉量普遍比女孩多30%,所以,男孩的身体一般更强壮,
需要的运动量也更大一些。另,男孩体内的睾丸激素决定了,
男孩不但冲动而且好动,
学校里坐不住的,多半是小男孩。
好处是,他们在大运动方面表现普遍更好些
女孩当然也需要运动。
不过,她们普遍在听觉、嗅觉、触觉方面更敏感,也更倾向于在人际关系中去体验这些感官信息。
因此,在上课、学习、跟人沟通方面,
女孩子们会更如鱼得水。
不过,不要太担心!
11岁以后,随着自控力的提升,
男孩们开始迎头赶上,
学习效率提高,
男孩女孩普遍的学习力,开始旗鼓相当。
男孩的睾丸激素比女孩高20倍,他们更经常地把体内荷尔蒙的攻击性,
转化成动作性的、更具竞争性和侵略性的游戏。
女孩子则更喜欢在熟悉的人际关系
和沟通的环境中成长。
小女孩倾向于以理服人,
小男孩则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当然,在大人的引领和示范下,
无论男孩、女孩,
都将学会更多、也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此之前,特别给男孩父母一些建议:
确保足够的运动量,
好让男孩释放掉荷尔蒙带来的烦躁感;同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避免攻击力过强。
比如,父亲多陪孩子游戏、运动,
设定基本的规则,
教会孩子把控自己的力量,以及知道该何时结束、喊停
从而养出更懂克制、能照顾人、更稳重的男孩子。
女孩的世界,是一个网状世界。
她看到一个东西,
眼前会出现一个更广阔的、点与点交织的画面:
这是什么,怎么出现在这里,谁放的,
我应该做点什么,会对别人有什么影响......\\'
男孩的世界,是一个动作的世界。他看到一个东西,第一反应是:
它可以用来做什么?
接下来,
他会忍不住摸它、碰它、踩它、拆掉它、
探索它的用途......
所以,一般建议,
多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少贴标签和轻易定性。
女孩的大脑额叶比男孩活跃,
也发育得更早。
大脑额叶的一个主要功能
是确保个体的行动有组织、有方向,
受控于个人意志。
所以,女孩们做事普遍更有条理,
男孩的自控能力和计划性则相对会差一些
当然,好处是,
男孩们可能因此有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般建议是,
日常生活中,该引导引导
但不要急着给孩子们的“不良习惯”盖棺定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