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介绍了《什么是抗生素》,本文来介绍抗生素的分类、如何联合应用等相关知识。
(一)按生产方式分类
抗生素的生产有多种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用生物方法合成。这是大部分抗生素类药物的来源。如,青霉素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
2、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如,磺胺、喹诺酮类等。
(二)按其化学结构分类
抗生素化学结构复杂,按照其化学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1、β-内酰胺类(繁殖期杀菌剂)
(1)青霉素类
①作用于球菌、不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
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苯氧钾青霉素(青霉素V)等。对G+有效,对G-(部分)有效,但耐药较普遍。
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如,苯唑西林(新青II)。对产青霉素酶耐药菌恢复了抗菌活性。
③广谱青霉素(对绿脓杆菌无活性)
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对G+和G-均有效,但对流感噬血杆菌、部分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无效。
④对绿脓杆菌具有活性的青霉素。
如,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等。耐药率高。
⑤主要作用于G-杆菌的青霉素。
如,替卡西林、美洛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
分为三代(I~III代),抗G+能力逐渐降低,抗G-能力逐渐增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高。
第I代:仅对G+有效,对G-无效。如,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
第II代:对G+和G-均有效,但对G+作用不如第I代。如,头孢克洛、头孢呋辛。
第III代:对G-有效,G+作用效果弱甚至无效。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绿脓杆菌有效)、头孢曲松(对绿脓杆菌无效)
随着头孢菌素升代,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增高。但由于III代广泛应用出现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致使III代头孢耐药性增加。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①头孢霉素类:归于头孢II代。
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后者作用强,但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MRSA肠球菌耐药。
②碳青霉烯类
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和ESBLs高度稳定。
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
③单环β-内酰胺类
如,氨曲南,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与青霉素和头孢无交叉耐药,仅对G-菌有效,但对不动杆菌及产碱杆菌作用差。
④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大多数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使抗生素失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酶发生反应使其失活,使细菌恢复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几种临床常用的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有: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2、氨基糖苷类(静止期杀菌剂)
(1)对需氧G-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十分敏感;
(2)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有效;
(3)氨基糖苷类在碱类环境中抗菌作用强,偏酸环境中可抑制其抗菌活性。与β-内酰胺类合用可获协同作用,一般不宜予以独用于呼吸道感染的一线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依替米星(MRSA有效)
3、大环内酯类(快速抑菌剂)
(1)属较窄谱抗生素:需氧G+球菌和G-球菌、某些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
(2)一般不作为严重感染的主要药物。
临床常用药物: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
红霉素衍生物: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乙酰麦迪霉素。
(3)新大环内酯特点
口服吸收完全;半衰期长;胃肠道反应轻;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作用增强。
4、喹诺酮类(快速杀菌剂)
第一代:临床基本停用,G-有效。如,吡哌酸。
第二代:对G-有效。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第三代:对G-和G+都有效。呼吸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
第四代:对G+社区感染有效。如,莫西沙星(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与环丙沙星比:肺炎链球菌高4-16倍、金葡菌高16倍,但对绿脓杆菌很弱。
5、其他类
(1)四环素类(快速抑菌剂)
是一广谱抗生素,曾经有一广泛应用过程,目前耐药菌株增加。新一代半合成四环素口服吸收完全,在痰中浓度高,与天然四环素呈不完全交叉耐药,有临床应用价值。
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米诺环素。
(2)氯霉素类(快速抑菌剂)
氯霉素类抗生素可作用于细菌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基,而阻挠蛋白质的合成,属抑菌性广谱抗生素。由于不良反应严重现用得越来越少。
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其中对伤寒杆菌、流感杆菌、副流感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强,对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也有效,但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
主要用途: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治疗厌氧菌感染的特效药物之一,因其对造血系统有严重不良反应,故对其临床应用现已做出严格控制。可用于有特效作用的伤寒、副伤寒和立克次体病等及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3)糖肽类(快速杀菌剂)
窄谱抗生素,MRSA阳性有效,对G+有活性,G-无效,有耳毒性、肾毒性。
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4)林可霉素类(快速抑菌剂)
窄谱抗生素,对G+及厌氧菌有效。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对G+作用与红霉素类似,克林霉素的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需氧G+有显著活性。
(4)抗结核病类(快速杀菌剂)
异烟肼(雷米封):结核分枝杆菌有高度选择性,抗菌作用强,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
利福平:广谱抗生素,对G-、G+、结核分枝杆菌、厌氧菌有效。目前主要用于金葡、MRSA(+)和军团菌引起的严重肺部感染。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
(5)磷霉素(快速杀菌剂)
广谱抗生素,G-、G+作用不强。优点: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可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合用,毒性低。仅用于轻、中度感染,基础状况好。
(6)磺胺类(慢速抑菌剂)
单用效果差,但加用TMP(甲氧苄定)作用明显增强。
G-、G+、衣原体有效。
副作用:胃肠刺激大,对肾有损害,临床已较少用。
(7)抗厌氧菌药物
甲硝唑、替硝唑。
亚胺培南
克林霉素
(8)抗真菌药物
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
(三)按抗菌作用机制分类
根据抗生素作用机制,按抗菌功效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I类:繁殖期杀菌剂: 包括如有,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类、耐酶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氨基青霉素类、羧基青霉素类、磺基青霉素类、酰脲类青霉素)等。头孢菌素类(第一、二、三、四代)。 非典型β-内酰胺类:包括单环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II类:静止期杀菌剂:包括,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
III类:快速杀菌剂:包括:喹诺酮类、糖肽类、磷霉素、利福霉素类等;
IV类:快速抑菌剂: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或酰胺醇类、林可霉素类等;
V类:慢速抑菌剂:如,磺胺类。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扩大抗菌范围。但是,要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
1、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型感染,如腹部脏器损伤导致的腹膜炎;
2、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3、应用单一抗生素不易渗入到的感染部位,如结核感染等;
4、病原体尚没有确定的重型感染等,如果长时间治疗,病原体可能导致耐药发生的。
按照抗生素作用机制联合用药,产生的功效有所不同:
I类+II类:抗菌有协同作用,抗菌作用增强。
I类+III类:可能为累加作用。
I类+IV类:可导致前者作用减弱。
I类+V类:可能为累加作用或无关作用。
II类+III类:可产生累加或协同作用。
II类+IV类:可产生累加或协同作用。
II类+V类:可能为累加作用或无关作用。
III类+ IV类:可能为累加作用或无关作用。
IV类+V类:可产生累加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两组抗生素联合应用,产生协同或累加作用的,可推荐组合使用。
文中英文简写相关说明:
G+: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药理学》和网络资料,仅作医学科普学习。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不错,敬请点赞、收藏和评论,欢迎关注飞狐医生,感谢您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