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影响(安徽阜阳奶粉事件真相)


伍里川/文“漳州欧艾”终被摁下停止键,但世间那些精准忽悠消费者的手法,会自动停止吗?

发酵数日后,漳州“欧艾抑菌霜”事件处置工作组最新发布消息称: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对相关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卫健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营业执照。这意味着商业江湖再无“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

这起事件又称“漳州大头娃娃事件”。由于该企业生产的婴儿用抑菌霜含有激素,导致多地多名婴儿成为“大头娃娃”,其中一个5个月大的婴儿重达22斤,同时伴有发育迟缓、汗毛多发导尿管情况。

大头娃娃的提法,源于十几年前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3年,安徽阜阳等地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导致重度营养不良。受害儿童四肢短小,脑袋尤显偏大,被当地人称为“大头娃娃”。此后,一场整治风波席卷国内多地。

两起事件在细节上其实有诸多不同之处,但相同之处也显而易见:在使用了问题产品之后,婴儿头部发育出现异样。

不独漳州事件,被称为大头娃娃事件的,还有去年5月引发关注的郴州大头娃娃事件:婴儿饮用了冒充特医奶粉的固体饮料后,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酷似“大头娃娃”。

将此类事件一并“纳入”大头娃娃事件范畴,或许并不精准,但反映出淤积于民间的怨愤情绪和希望引起重视、及时惩治之意。和当年民怨沸腾的事件相比,“后大头娃娃”事件的性质同样丧尽天良。不法企业和商贩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不顾婴儿的羸弱无辜,昧着良心销售有害商品。他们的利润,是为人父母者的血泪。

从销售生态和销售链条的视角来说,“后大头娃娃”事件有让人更为警惕的理由:十几年过去,销售手法悄然从1.0进阶为2.0。

在我看来,起初,人们选择劣质奶粉,多是受经济原因所迫的“自主”选择。买得起什么喝什么,这是人们默默执行的“铁则”。例如,据当时的报道,淮安的小文,生下来就靠喝奶粉为生,由于家境很穷,家里只能买13元左右一袋的澳蒙牛初乳奶粉喂养。这是一款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劣质奶粉的奶粉。这些劣质奶粉充斥于经济条件落后、信息不畅的乡村,最能说明问题。

但十几年后,情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一,“低价思路”被“高价思路”代替。涉事的“益芙灵抑菌霜”,25g瓶装产品的出库价仅为4元,母婴店进货价为28元,但是售价却高达69元一瓶。其成本之低、利润之高由此可窥;其二,目标对象变为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他们多数希望花个好价钱买到好东西,经销商对其有精确“画像”;其三,包装术、话术均有新一套。例如“抑菌霜”外包装写的生产厂商为“法国欧艾婴童健康用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实为在香港注册,生生把国产系变成法国血脉。而这类产品销售的地点也摇身一变为高大上的母婴店,且有专门人员贴身“服务”口吐莲花。

同样是傍洋款,当年的“澳蒙牛初乳奶粉”无论是在包装上、定价上、销售方式上,都与之不在一个层次,就差明晃晃打上一个“劣质奶粉”的标签了。

有人责怪为婴儿选购“欧艾抑菌霜”的父母愚昧、糊涂,此话实在有失公允,说明发言者不了解实情。在信息不透明、厂家可以隐去超量激素成分的情况下,仅看不菲的价格和精美的包装,常人能不上当者,未必多。

有害产品的销售生态、销售链条呈现出的“升级换代”,且互相勾结、互相掩护,形成个体难以撼动的体系,是这类事件曝光后需要警惕的。

让坑人变得温文尔雅,把忽悠整出“美学色彩”。这正是此类产品招摇过市、俘获人心、屡战屡“胜”特别是能“瞒过”监管的核心原因。

跳出个案,如何从法治和监管的层面发力,从源头破解这一销售生态、销售链条乃至整条利益链,变事后惩治为事前、事中治理,更好地为消费者排雷、解忧,是应有的深思。

多起“大头娃娃事件”中,监管的慢一拍、不到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针对固体饮料当配方粉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19年就下令速查严处,但结果呢?直到2020年,一些地方的母婴店照样热售;“消”字号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激素,但结果呢,“欧艾抑菌霜”照样过“激”。由此,人们自然也不无担心,在问题商品的销售技术鸟枪换炮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借助了网络曝光、媒体调查的力量,监管能不能跑得赢鬼魅们。希望这是多虑了。

(作者系媒体人)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