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城风水宝地在哪(北京的风水宝地在哪里)


距离西安回民街不远,有一条古老的街道,清晨时显得格外安静,不过,如果仔细观察,街道两边的房子都很有特点,门楼和院子都很讲究,但是你不知道,清晨之外,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条古街就是红埠街,它的北面是隋唐宫城与皇城间的城墙,因城墙被火烧过呈红色,故而得名。你见过红色的城墙吗?

红埠街社区

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做了一个梦,梦到大水淹没了皇宫,起床后他很担心,加之原来的宫殿因为陈旧,无法维修,于是他就派人四处寻找理想的新都地址。

有一天,他路过现今西安红埠街,发现一个村庄,这里居于龙首原下,避风向阳,地势宽敞,一看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更重要的是这个村子名叫杨兴村。

隋文帝姓杨,在前朝自号“大兴公”,来到杨兴村,他认为这真是太巧了,一定是上天有意赐给他的,他赶紧找来了设计师宇文恺,命他以杨兴村为中心,修建都城,并把“长安城”改名为“大兴城”。

杨兴村就是今天的红埠街。隋文帝不会想到,他选的风水宝地,几千年后,成了历史文化名城。

红埠街

大兴城的中心是皇城与宫城间的城门“承天门”,而在今红埠街中段北侧,莲湖公园南墙的高台,正是承天门遗址。隋唐年间,叫做“承天门街”。

当时,承天门前的广场,就在皇城第一横街上,宋《长安志》载,此街南北宽三百步。1984年,经过中科院唐城考古队实测,皇城第一横街宽440米。

可以想象,隋唐两代举行大典时,皇帝登临承天门城楼,官员们聚集于城楼下的广场上,一呼万应,场面宏大。恢弘的都城气象,衬托着帝王君临天下的豪气!

承天门遗址

唐朝末年,承天门城墙被大火烧过,留下的瓦砾变成了红色。到了清代,人们把这里称为“红阜街”,时间久了,人们就把“阜”字加上了“土”。变成了今天的“红埠街”。

唐末以后,皇城改建为新城,宽阔的第一横街街北,逐渐被民居占据,只留下街道的南半部分继续使用。

解放后,这里陆续有了一些单位,莲湖区委、区政府等都先后在此办公,直到2012年,莲湖区四大班子,才从这里搬到了北院门原市政府大院办公。据考证,红埠街北的原莲湖区政府大院,大致就位于唐皇城第一横街的街中心。

街道地图

明代时,红埠街为中所坊第八小街,清代名为红阜街,民国初年改为红埠街,不过,现在西安人仍然叫这里为红阜街。

红埠街东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场门与北广济街交会口,长383.5米,辖属莲湖区青年路街道红埠街社区,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西安老街巷》记载,曾经的红埠街东口路北,有一座临街的八大间宽的深宅大院,其中西边五大间是正院的门房,东边三间是偏院的街房,这个大院的地基和房屋,都比它的两邻高,水磨砖的墙很坚固,正偏两院都是三进深,正院大门内有座二层高的楼房,这所大宅经过清末、民国几经易手,成为普通市民聚居的杂院,后来在街面改造中被拆除。

据说,这里是清乾隆时期的状元---王杰的府第。

清朝名臣王杰

说起王杰,也许你不知道,但是要说,在嘉庆朝主持审理了和珅贪污一案,名扬四海的,就是王杰。

王杰为官40余载,位居朝廷中枢10多年,为官清正,刚直廉洁,我们听过的“让墙”故事,就发生在王杰身上。

王杰是陕西韩城人,寒苦出身,幼年丧父,寡母含辛茹苦将之养大,供其读书,他也是清朝开国后的第一名陕西状元‬。

王杰的经历和其他名臣不同,一般人都是先科举后出仕,而王杰是经过老师的推荐,先当官后成状元的。

1756年,王杰通过老师的推荐,先当了封疆大吏陕甘总督尹继善的幕府属吏。由于王杰书法俊秀,很快受到了尹继善的青睐,在陕甘总督府,他按领导的吩咐行事,办事谨慎且得体,受到了领导的好评,“以书法见知,久乃悉公品谊,深重之”。

不久尹继善转任两江,并把王杰带到两江,而当时的江苏巡抚陈宏谋,和王杰一样,也是大儒出身,经常找王杰探讨理学,尹继善也就忍痛割爱,将王杰送到了陈宏谋的巡抚府,让他去巡抚府效力。

在巡抚衙门,陈宏谋特别器重王杰,大赞王杰“非常人也”。就这样,没有功名的王杰积攒了丰富的官场资历和人脉资源。王杰成名后回忆青春,也特别感谢二位伯乐的知遇之恩,说自己“平行己居官,获益多在此”。

1761年,王杰才进行了科举,并被乾隆钦点为状元,这是清代陕西第一位状元。此后的王杰仕途一帆风顺。

乾隆皇帝

王杰先后官至内阁学士,右都御史,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东阁大学士等职,他能力出众,为官清廉,深受乾隆和嘉庆皇帝器重。从出仕的1761年到1774年13年间,王杰从南书房秘书,经历内阁学士,做到了刑部侍郎,成了帝国高级官僚。

王杰文采卓越,在乾隆后期到嘉庆初期,他曾受命撰写《大清一统志》、兼任国史院副总裁、撰写《清史列传》、负责整合乾隆的诗集(《高宗纯皇帝圣制诗五集》),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王杰的文化素养,因此王杰在1786年任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

王杰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师傅,但为人朴素、谦逊,尽管位高权重,但却十分理解穷苦人的生活。

有一次,王杰老家的人和邻居,争夺三尺墙界,老家就派人请王杰出面,动用地方官府帮助自家,王杰大笔一挥,写下了“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以此劝说家人,王家人看后羞愧不已,主动出让,邻居见此也自觉不当,也主动出让,最后成了“六尺巷”。

六尺巷

王杰在朝40年,史书评价他“持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1804年,王杰八十大寿,嘉庆帝百忙之中,特别嘱咐让陕西巡抚,带着御赐的礼物和皇帝亲书的牌匾(此匾额至今留在韩城博物馆),去韩城看望已经离开朝廷的王杰,次年王杰进京谢恩,病逝于北京。

看似普通的红埠街,早已看不出当时的模样,但是此处的每寸土地,都记载着那些名臣将相的往昔故事。

从清代到民国,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在红埠街居住过,除了王杰之外,还有四位出名的人物。

第一位要说的是乌提督,现在的红埠街78号,过去是乌提督家的大院

据资料记载,乌提督名叫乌大经,乌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提督府

说起乌氏家族,也是有来源的,乌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平西夏,以得胜之师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密(密)征调。以名为姓。

街景

乌大经正是乌氏家族的,乾隆二十七年中武举,后来又考中武进士,之后屡屡升迁,历任广西、甘肃、云南提督,是乾隆时期的著名将领。

乌氏家族宦海录

过去的乌家大院非常气派,现在乌提督的后人们,仍住在乌家大院原址上,其后门通到小皮院,只是已看不到过去老宅的样子了。

老宅

第二位在此居住的是清末抗击八国联军的甘军将领董福祥红埠街老53号,就是董福祥在西安的宅院。

董福祥是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光绪年间曾任喀什噶尔提督,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董福祥调防京畿,后任甘肃提督。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董福祥曾率部竭力抵抗,北京陷落后,他护送慈禧西逃至西安,董福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病故于宁夏府邸。他病故后,这座宅院由其儿孙居住。

第三位在此居住的是杨虎城将军,也曾在红埠街居住过。杨虎城就住在董提督家的东邻54号

据说杨虎城住的这院房子也是董家的财产。这座房子有正偏两院,总共三进深,在止园建成前,杨虎城一直居住在这里。

杨虎城将军在此给母亲贺寿,请来戏班在院子里唱戏,演员就在过厅门楼下唱戏,大家就站在院子里看,办寿时还给老百姓发蒸馍。

第四位在此居住的是民国陕西省主席孙蔚如,他的公馆在红埠街12号

孙蔚如名树棠,字蔚如,是西安灞桥区人1918年陕西靖国军建立后,他投笔从戎,1922年,投奔杨虎城部队,历任营、团、师长,屡建战功。

孙蔚如旧居

西安事变时,孙蔚如将军担任军事顾问团召集人,抗日援绥军一军团长。西安事变后,孙蔚如任38军军长,兼陕西省主席。七七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战争,他任集团军总司令,屡建战功。建国后,孙蔚如历任民革中央常务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陕西省副省长等职。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帝王将相也淹没在时间的红尘中,西安的红埠街虽没有了往日的高调,但是依然人来人往,人们‬正用现在书写着未来的历史。愿红埠街岁月不老,值得纪念的历史印记,越刻越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