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国文化源远流长,将许许多多事物熏陶得纹彩绚烂,折映着自己的博大精深。有关门的文化即亦如此。门是建筑的出入口,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住宅,是单幢房屋,还是成组建筑,都有各自的门。古代住宅的门代表着一个家的家风(门风)、资望(门望)等。家的形式和内容是门所反映、记载的历史与文化,门上的雕刻装饰和色彩的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古代的文化内涵。
一、“门”与“户”
说到门,首先不得不说门与户的关系。门与户在甲骨文是两个象形符号,双扇为门,单扇为户。东汉《说文解字》释:“门从二户,象形。”一扇为户,两扇相并就是门。“门户”一词,按照造字之初的写法,画三个门扇而已。登堂入室的进口,是一座建筑物的构成部分,规模较小,虽未必只有单扇门扉,但称以“户”;作为一组建筑的总出入口,规模较大,有事其本身既是一座建筑物,比如门房、门楼,故而双倍其“户”,就叫做门。
二、门的结构
1. 门本身的形态
中国民间住宅的大门是喜庆宴客、家人出入的必经之所,代表住宅之冠。一般分为屋宇式大门、墙门、街门。屋宇式大门是有钱人家修建的大门,它的特点是与人们居住的房屋一样,有单间、三间、五间不等,但无论几间,当中那一间为出入的门,门为双扇板门,门扇施用门钉。墙门是建墙门,上做屋顶,设有屋宇,十分简单,用双扇板门。不过这种门门口比较讲究,是平常人家常用的。衡门,即是光棍大门,中国自古代以来常用衡门,今日的神社大门即采用衡门的式样,在我国吉林、黑龙江一带的民居也在使用衡门。
(1)门扇
门本身最重要的部分是门扇,是一扇或者两扇甚至多扇可以关启的门扇。在古代建筑中,门扇大都用木板制成。一扇门扇在一般住宅至少是60厘米宽,在寺庙、宫殿等大型建筑上,门扇有1米甚至1米以上宽。宽大的门扇需要用几块木板横向拼合而成,故称为“板门”。板门门扇拼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门板的后面加上几条横向内的木条,再用铁钉由外向里将木板和横木固定在一起,我们把这些钉子称为“门钉”。较大的门扇还要在门的上下两头包以铁皮以增强门板多横向联系,这种铁皮称为“看叶”。门扇上需要安门叩环和门锁镣,位置放在门扇的中央,适宜于人操作的高度上。在古代门叩环称为“铺首”或“门钹”,一般做成兽面形,象征门户的坚固与保险。
(2)门框
门扇安在门框之上。门框是由左右两根框柱、上面一根平枋组成为一个框架固定在房屋的柱子之间或者墙洞之间。门扇能够自由开闭,靠的是门扇边上下突出的门轴。固定上门轴的是一条称为“连楹”的横木,在连楹的两端开出一个圆形孔,正好承受门的上轴。门的下轴的作用和上轴一样,需要被固定在门框上,但承受这下轴的构件除了要固定门轴,还要承受门扇的重量,所以都用石料制作,根据它的位置和作用,取名为“门枕石”。在宫殿、寺庙、王府的大门的门枕石外部都作成石狮子。而百姓家门口,狮子需要做得很小,有时只能在圆形的抱鼓石上雕出一个小狮子头。
(3) 门斗
门斗是在承安门板的门框的上面增加一段框架,中间安上木板,在宫殿或大门的上方也有这一部分,称为“走马板”。陕西窑洞住宅的门院多用砖筑门楼的形式,门楼内安装门框,门框分上下两部分,下面安门扇,上部分呈扁长形,这就是当地称为“门斗”的部分。门斗上面刻写或书写文字,以表主人喜爱人性格言和理想愿望。
2. 装饰作用的门头门脸
如同人在自己的脸上和头上进行化妆,包括戴漂亮的各式帽子一样。门脸门头实际上就是在门的两侧和门的止方进行装扮。
(1)门头
古代建筑院墙上大门的形式,用两根木柱,上面一条横木组成门框,门框内安门扇,门框上有简单的两面坡屋顶以遮日挡雨,这个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如果一幢建筑的门开在墙上,那么它的门头就从墙壁上伸出一面坡的屋顶,由左右两个“牛腿”或者斜撑支撑在屋檐下。这种门头不但具有功能上的作用,而且也有装饰作用,它使大门更为显著且比较气派。后来门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的装饰部分,门头的屋顶挑出得越来越小,屋檐下的装饰越来越复杂,成为罩在大门上的一种装饰,故又称为“门罩”。最初的门头是木料制作的,所以后来的门头也都依照木结构的形式,不过它不再使用木料,而全部用砖筑造。门头两边有垂柱,柱间有横枋,屋檐下有斗拱、有椽,屋檐上有瓦、有屋脊,脊两端也有吻兽,很像一座木结构的垂花门头。它们的大小和简繁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复杂的屋檐下有多层梁枋相叠,中间还留出供题刻的“字牌”部分;在梁枋上布满了砖雕装饰。简单的门头只有两根短壁柱,中间联一横枋,枋上有几只大斗代替了斗拱,用几道线脚代替了椽子,屋顶出檐很浅,所用砖雕也较少,但都十分讲求整体的造型。表在门头的部分很讲究构图的匀称,左右对称在砖面中有意留出口处粉墙,使在大片灰砖中跳出几块白墙,十分醒目,砖雕排列有序,使门头的整体造型端庄而不呆板、华丽而不繁琐,砖雕内容多为动植物、八仙等传统题材。
(2)门脸
对具有社会地位和拥有财富的官吏、士绅与商贾来说,单在家门上有门头难以显示出他们的权势,他们就对大门的装饰由门头又向门的两旁延伸,在门的左右和上方形成一个包装的贴面,这称为“门脸”。门脸的式样常见的往往是用石料做成门框,在门框的左右用砖砌出壁柱,门框的上方有门头。门头和壁柱都用砖筑造,紧贴着墙面形成一种薄薄的装饰面,更完整的门脸则是上面的门头与门左右两边的贴面连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门脸。例如青石雕大门框,它的上方和左右用砖贴墙砌出立柱与门额。门额上方紧罩着门头。门头由两道横枋,一层方头檐却、瓦顶和屋脊几个部分组成,门头此门额略宽,两头用竖向的“雀替”作上下部分的交接,使门脸构图,浑然一体。门额上书刻“大夫第”三个大字,四周用蝙蝠与回纹做装饰。字牌两侧各有一块砖雕,门头部分的二层横枋,上面是“暗八仙”,下面是植物花卉纹样,中间是一排垂带装饰。四只大斗上也有砖雕,檐却是由几道线脚代替了椽子。屋脊两端立着鳌鱼,张嘴吞咬着正脊。大门两边还有两座石造的圆凳,使这座大门确有一副气势。
三、门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变化
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当属上古神话中的“有巢氏”。韩非子曾描述:“上古之史,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的开始。这是,为解决栖身问题,先民们要做的事情是,人为的造成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在封闭这个空间时,需设想留出缺口,以备出入,这个出入口,在漫长的岁月渐派生出绚丽多彩的门文化。随后,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我们更加发现半坡人赋予了门更多意义和作用。一些方形房子,房内下凹于地面,气出入口修一段门道,门道的歇阶连接着室内地面。门道设有防雨蓬驾,既可遮挡雨雪,又可起到掩蔽居寝的作用。后世不断发展的建筑样式,可以说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增繁。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树林,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华北及西北黄土源坝地区,依赖于堆积着厚达100一200米坚硬土质,在天然土壁上向内开挖券顶式横洞,因在黄土中凿出空间,而没有一般建筑所具有的形态外观,只在与门相关联的横向平面上呈现出粗犷、淳朴的乡土气息。在长江流域的江、浙、皖、鄂、川等省的气候介于南北之间,冬夏有一定的差别,夏季炎热,冬季气温有时亦达到零下。
在庭院式民居中,正厅常常做成格扇门,苏州称为长窗,实际为门窗不分,夏日来临时可终日敞开,因格扇门可整扇摘卸,使厅堂变为敞厅,通风极佳,呈现出灵活的状态。而北方院落在冬季节,可在格扇门外再安装一橙风门,形成双层门,以防寒冷和风沙;夏季时在格扇门中间安帘架,挂竹帘以通风、防蚊。同是格扇门却因地域气候的不同而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式。天然条件的不同使云南傣族民居采用了竹楼形式(干阑式住宅),整个房屋架空,以利通风隔潮。
珠江三角洲一带民居的门,一般采用脚门、趟拢和大门 “三件头”。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生存资源主要是沼泽和青草,紫外 线强,昼夜温差大,人们生存的手段基本是放牧。所以当地人为了适应随季节变化移动迁建,建造除了“毡房”。闽广之间的“河佬”,由于顽固地维护封建宗法观念,继续沿用祖先以宗祠为中心的向心围合居住方式,将整个宗族按照尊卑次序统一安排在一个有序的空间里。
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门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也逐渐改变了形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着实木门,这也使得实木门在目前建筑门市场中占有量达50%以上。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节能建筑的兴起,森林资源少和人类对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日益重视,发展新型材料已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己经形成了以塑料和金属门窗为主、木门窗为辅的门窗材料新格局。到了80年代,出现了塑钢门窗,90年代,逐步出现了铝合金门窗。“安全门”相对于“防盗门”不仅是概念的延伸,也是对产业人性化的定位,门对居住来说是一个永恒的需求。
门的制作和生产其实已经延续千年,但从人们的需求中发现了它的可开发价值,从产业化角度,发现了产业的多样化:防盗、防火等安全的需求—室外门。区隔私人空间,保护隐私的需求—卧室门。区隔环境的需求—厨房门、卫生间门。美化、装饰的需求—书房门、健身房门等。再加上大量五金配件的应用,门的种类功能被极大地丰富了,门也越来越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
四、门的附设物
门前附设物有石狮、泰山石敢当、影壁、栓马桩、上马石等,这些带建筑或配饰物,对装点门面、引深宅院文化都有独特的功用。石狮:狮子作为守门兽,在宫殿、寺庙、王府的大门外都是独立使用的,但在大量住宅的大门两旁,狮子只好蹲在门枕石上了。“狮子滚绣球,好事不断头。”一品要员门狮,头上有十三髻,叫做“十三太保”;其下官员每低一品,狮子髻颗要少去一个;到七品以下,门前就不允许列狮了。
石敢当:是古代民间最常用的避邪之物。石敢当大约源起于商代,是用作奠基的。唐宋以后,人们穿凿附会,成了辟邪物,立在民间宅院大门口或路门,或将石碑嵌进墙体,用以禁鬼绝恶。在明清两代,标准“泰山石敢当”是有尺寸的,须“高四尺八寸,阔一尺二寸,埋入土八寸”。影壁:是庭院的第一道“屏障”,与房子一壁或门连为一体,以使栖息地或生活区有所遮挡,增强私秘性和安全稳定感觉。民间传说:认为孤魂野鬼往往从门缝溜进宅院,给房屋主人带灾祸,所以人们在大门后面修建影壁,一旦鬼魅溜进门后,突然看见自己狰狞的影子,会被自己的影子吓倒退而逃逸。按照风水说,大门为气口,有影壁可避免煞气冲入,又是辟邪祛凶的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风水小品,影壁还塑有各种图纹形象,极具文化装饰功能。
五、异化为祈福辟邪的心理需求
门簪用来固定大门;门钉用来固定门板。当客人来访,用门环轻击门钱,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主人出门通过门环锁住门扇,十分安全这些源于实用功能的辅件,却全因人们的祈福辟邪的心理需求而有了异化的表现。农耕社会里,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全都由大自然赐予,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一切自然变化都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气候、环境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许许多多的不解只因为是有一个“天神”在主宰,这个“天神”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控制和调节自然,人类的所有祸福都可以祈求“天神”来转化。张法在《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中说:“我们从红山文化的神坛的方形和圆形,可以看到坛道与天道的对应,从西安半坡房舍的方形和圆形也可以看到村道与天道的对应,从《周礼》中王城的九宫型,可以看到城中道与天道思想对应。”有了这种“天人合一”,天地与人相对应的思想观念,人与宇宙的沟通就有了相应的渠道和沟通的“语言”。祖先认为通过得到“天神”超自然的力量,可以给自己带来福音,于是建立了自己的图腾标志,如:伏羲(太阳、鸟、神、金乌、东王宫、阳、龙)、女蜗(月亮、蛙、西王母、阴、风),各地因其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不同,其崇拜物也各不相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