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猛禽分类(猛禽鸟类有哪些)


貔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吉祥瑞兽,它虽然外貌丑陋,却是财富的象征,在今天的许多商场和家庭中,都摆放着貔貅的模型,寓意财源滚滚。其实貔貅在古代充当过很多角色:在早期的传说中,它是原始部落的图腾,在战争时代,它是象征着战争的战神,所向披靡,人们经常用“貔貅”一词,代表整个军队;“貔貅”在南方和北方有些不同的叫法,南方人称之为“貔貅”,北方人则称之为“辟邪”,从字面意思来解释,“辟邪”就是驱除邪魅的东西,保护一方平安,因此貔貅也有着保护神的作用。貔貅之所以成为象征着财富的吉祥瑞兽,是有些深远的历史渊源的,这与后世商业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就从貔貅在每个历史阶段的不同形象入手,讨论一下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象征着财富的吉祥物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民族,他们擅长在各种虚构的神话中添加更加玄幻的珍奇异兽,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满足他们外在的欲望,是一种美好的寄托。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把天、地、人、和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各种神兽的“辅助”,从而达到“天人和谐”的精神世界,貔貅就是人类精神世界不断发展的产物。

关于貔貅的形象问题,在它还没有被“神化”之前,人们普遍把它归类于虎、豹之类的猛兽,它与龙、凤、麒麟、神龟并称为上古五大神兽,而在这些神兽之中,除了神龟较为温柔之外,其它的神兽都是性情凶猛的。郭璞曾经说:“貔貅者,豹也。”三国时期著名学者陆玑曾经为《诗经》作注释,根据多种推断得出结论:“夫貔有狐名而非狐类,其皮似狐,其形似豹,豹亦虎属,而形异于虎。”他认为貔貅是皮毛像狐狸,而体型像虎豹一类的猛禽。

《貔貅出世》中写到:“三代神器夏商周,龙生九子名貔貅。”从这时起,貔貅由普通的猛兽变成了“龙的传人”,它的形象也由虎豹变成了更加凶猛的上古神兽,相传貔貅汇聚了二十六种造型,四十九个化身,把所有的奇珍异兽的形象都融合在一起,经过各种神话传说的演变和民间艺术的加工,貔貅拥有了这样的形象:它拥有龙头、马身、麒麟脚趾、长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呲嘴獠牙,”他的身体像狮子,下颌长出了长长的胡须,身体两侧生出了翅膀,毛色灰白,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鬓须和前胸背脊连在一起,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嘴大无肛门。

传说貔貅曾经帮助炎帝和皇帝作战有功,因此被封为“天禄兽,”由于是皇家的册封,因此它又被称为“帝宝,”又因为他经常驱除猛兽和邪恶的东西,也被称为“辟邪。”可是他作为龙王的儿子,皇帝的功臣,在接受册封后就变得贪图享乐起来,他吃的是金银珠宝,所以浑身都是珠光宝气的,走到哪都金光闪闪,由于他吃的太多,有一次在皇帝面前竟然忍不住便溺了,皇帝对他有失体统的行为勃然大怒,命人用鞭子抽打它并封住了它的肛门,因此貔貅才有了“嘴大无肛门”的形象特点。

貔貅作为一个被高度神化的猛兽,其形象也不断变化着,逐渐形成了坐立式、蹲式和卧式,同时在演变过程中也代表了人们不同的信仰。

1.原始部落的图腾神

中国人则喜欢用鸟兽鱼虫作为自己的图腾,在距今5000多年的河南濮阳的一座古墓中,专家们发掘出了用贝壳做成的龙的图腾,大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历史中最早的图腾文化,《尚书·禹贡》曰:“鸟夷皮服、鸟夷卉服”,说明远古时期的人类用鸟做图腾,在穿着服饰方面,也装饰有鸟的图案。《诗经.商颂》中写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记.秦本纪》中也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鸟身人言。”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图腾文化中,以鸟为主的动物图腾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以此类推,貔貅是虎豹一类的猛兽,在中国的图腾文化中,自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因为在五千年前,皇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中国的各部落,而炎帝虽然战败,但是他优秀的品质却没有被磨灭,人们在尊皇帝为中华人文始祖时也没有忘记了炎帝,所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相传黄帝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少典之子,又名轩辕。

《史记.皇帝本纪》记载:皇帝曾经训导和带领虎、豹、貔、貅、熊、羆这六种野兽打败了炎帝,统一了南方各部落。之所以产生了“貔”和“貅”,则是因为貔貅这种动物是有性别之分的,雄者称“貔”、雌者称“貅”,人们为了使这种动物更加具有神话色彩,才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貔貅。关于这六种野兽参加战斗的故事,人们也是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这六种野兽参加过炎、黄大战是确实存在的,也有学者认为野兽难以驯服,可能黄帝带领他们去参战只是为了起到恫吓的作用,真正作战的还是黄帝的军队。而关于貔貅为什么也会和黄帝一起参战,很可能因为黄帝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而貔貅又是与虎狼有着密切关系的猛兽,因此自然而然的听从有熊氏的命令,而“貔”和“貅”应该也是各自图腾的代表。

2.战争时代的产物:貔貅大放异彩

自从黄帝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后,战事开始平息,人们又重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这是他们信仰并供奉貔貅,把它示作部落的保护神。然而战争是永远不会平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阶级意识,原始的氏族公社开始瓦解,私有制经济兴起,因此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财富,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开始频繁的进行战争,“战神貔貅”,就应运而生了。《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说明人们把貔貅载在战车上,前方有士兵,后方有貔貅,如此庞然大物,想必敌人看见后就会心惊胆战,不敢轻易作战了。也有传说是在战车上挂一张貔貅皮,同样也能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可见貔貅这一上古神兽,无论是否真的出场,都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是当之无愧的战神,能够让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而逃。

著名的京剧《失街亭》,讲述了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桥段,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国交锋龙虎斗,各为其主统貔貅。”这又是何用意呢?原来因为貔貅战神的名号,人们就直接用貔貅一词代表军队了,比如十万大军,也可以称之为十万貔貅。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云:“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此外,还有“貔貅不断,万骑云从。”和“十万貔貅入播来,秋毫无犯市门开。等很多通过“貔貅”来代指军纪严明、作战英勇的部队。可见貔貅作为无往不胜的战神,在古代军队中一直拥有神明一般的地位。只不过在封建王朝后期的战争中,人们已经把貔貅作为了换取利益的工具,他们统帅“十万貔貅”,最终的目的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为了让自己升官发财,获得世袭罔替的爵位而已,因此貔貅在后期逐渐腐败的封建王朝中,由于军事制度的松弛,也失去了它战神的本来意义。

貔貅作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就已经有了保护神的作用,人们认为貔貅不仅能保护自己部落的百姓,也能保佑疾病远离、驱逐妖魔鬼怪,赋予了它很多的保护功能。因为貔貅又叫做辟邪,因此很多贵族为了保佑自己,也会给身边亲近的仆人取“辟邪”这种名字,比如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魏明帝曹睿对父亲曹丕赐死母亲甄姬,又对待自己冷漠的行为和态度感到极度恐惧,因此将身边的宦官取名为辟邪,通过辟邪的名字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祈祷受到神明保佑。因为貔貅是皇帝亲自封赏的神兽,所以历代的皇宫中也摆放了很多的貔貅,象征着皇室的威严,也保卫着皇家的财物。还因为貔貅能驱逐邪恶的东西,因此在帝王和达官显贵去世之后,他们会在自己的墓旁放置两只貔貅,来保卫他们死后进入极乐世界,不被外界打扰。

中国人向来是赚钱的高手,“商人”一词正是中国人发明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会拜至圣先师孔子为师;而喜欢武术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像关公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因此祭拜偶像关云长;而做生意的人,他们最崇拜的应该是陶朱公范蠡,他在离开越王勾践后云游四海,积累了无数的财富,是商业的始祖。商人除了崇拜真实存在过的范蠡,也崇拜貔貅,就如同文人崇拜《论语》、武人崇拜青龙偃月刀一样,商人认为貔貅吃的是金银珠宝,浑身珠光宝气,绝对会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商人自古以来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虽然古代一直贯彻着“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但是如果没有商人,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单单依靠农业,是根本行不通的。其实古代人和现代人的思想一样,只要有了钱,地位也自然会有的,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有了钱毕竟能办成很多事情。因此貔貅这一吉祥物当然不会逃过他们的法眼,因为貔貅不仅只进不出,能留住财富,而且在风水传说中,貔貅五行属火,而火能胜金,根据风水中的“相生相克”原理:貔貅既能招财,也能守财,是商人祈求财富的首选吉祥物,新中国成立之后,貔貅的图案还成为了银行的标志。可见连国家都对这个吉祥瑞物青睐有加,希望通过貔貅的镇守,让中国的财富越积越多,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强国。

貔貅被称为“天禄兽,”这一称呼就带有“福禄寿”的感觉,人们认为这种称呼可以招财进宝,加官进爵。因为貔貅当年在皇帝面前的失态之举,被皇帝封住了肛门,因此只进不出,也代表着财不外露,所有的金银珠宝都不流失,当然会受到人们的疯狂追捧,在这个金钱相对重要的时代,人们当然希望自己的钱越来越多,因此貔貅的这一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店和家庭中,寓意着财源广进。此外,貔貅还有雄雌之分,雄性相当于男人,负责招财,雌性相当于女人,负责守财,因此最好在家里摆放一雄一雌两种貔貅,以达到招财和守财的双重目的。还有人们一直遵循着“貔貅屁股摸不得”的原则,他们认为一旦这样做了就会使财富流失,或是对事业不利;同时也不能碰它的嘴巴,因为它就是依靠一张大嘴吃进了无数的金银珠宝,一旦碰到嘴巴就会让他失去灵性,财富就不会光顾了。虽然只是笑谈,但是足以证明人们对貔貅能聚敛财富的认同感,可谓“家有貔貅,金钱不休。”

貔貅经过几千年来的转变,从原始图腾到战神,再由战神变为守护神,最终终极大变身,变成了守护金钱的财神,其实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它根据每个时代的需求,灵活的转变自己的身份,最终成为象征财富的吉祥物,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它的意义,这个可爱的吉祥瑞物,自始至终都在与时俱进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