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管理系统(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就是将建筑物(群)内的变配电、照明、电梯、空调、供热、给排水等能源使用状况,实行集中监视、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系统,是实现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一种系统集成。它由各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和能耗数据管理软件系统组成,BEMS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费用。

通过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建设:

可以实现能耗可视化管理、能耗动态化监测,从不同角度对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根除能耗漏洞,减少能耗损失、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益;

可以为能源管理决策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关键的数据信息了解问题的轻重缓急,有层次地展开工作;

可以为管理指令提供清晰的数据依据,便于目标的确定和任务的分解,帮助企业建立能效考核标准;

可以分部门、单位、设备进行能耗数据的收集,形成精准的用能数据库,便于进行科学、公正的能效考核,提升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减少“跑、冒、滴、漏”的现象;

可以提供翔实可靠的能源数据,通过比对建筑区域、用能设备的能源投入产出比,挖掘各用能子系统的效能指标,持续不断地为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运行调节建议;

还能为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客观依据,系统以能耗数据为依据,指明最佳改造方向,为用户带来最高节能收益。

建筑、工业和交通是全球公认的三大高耗能领域,据统计,全球各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比区间约为20-30%,工业能耗占比区间约为60-70%,交通能耗占比区间约为7-20%,我国的节能改造工作,也率先从该三大领域展开。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节能都被视为热度最高的领域,除了总能耗占比较高以外,我国建筑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存量大:我国既有建筑近500亿平方米,且90%以上是高能耗建筑;

2)增量大: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

3)增速高:我国建筑能耗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

4)能效低:我国单位建筑的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高出2〜3倍。

以上特点决定了我国建筑节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筑能耗包括建材生产能耗、建筑施工能耗和建筑使用能耗,其中,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梯等为主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到80-90%。所以,在建筑使用环节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是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建筑节能从本世纪初才开始得到规范化发展,初期主要以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的更新和利用为主,直至十一五前夕,我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才开始得到初步发展。2007年,住建部发文,在北京、天津、深圳等试点城市推行建筑能耗监测体系的建设。这种在用户侧建立的能耗监管系统成为我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雏形,主要功能是实时采集智能电表、水表和气表数据,并传输到后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上传到上级能耗监测中心,旨在住建部门建设一套市级—省级—部级的三级建筑能耗监管体系。

图表1:建筑能耗三级监管体系

由于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建设发起的宗旨主要是服务于政府部门的能耗监管,起初较难调动建筑业主对于系统建设的积极性。2008年,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发表《建筑节能,要拿数据说话》,进一步阐明了建筑能耗监管系统的内在管理价值:如何判断一座建筑是否节能?如何能够动态地看到建筑的实际能耗?如何能够判定建筑节能改造的效果?还是要通过实际能耗数据来呈现,能耗监管系统是建筑能耗的必要管理工具。与此同时,随着技术节能改造的发展,业内也逐渐认识到,技术节能改造的空间正在逐渐缩小,以能耗监管系统为载体的管理节能正在成为技术节能的有力补充。

总体来说,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阻力:

很长一段时间内,项目的推进都依赖于政策资金,整个产业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政策市”。2007年起,由住建部统一规划和主导,优先选择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2万平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交通运输类建筑)通过项目补贴的方式推动试点建设,随着项目技术体系的成熟和业主认知度的提高,补贴机制逐渐退出,走上市场化之路,但即使在市场化阶段,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也大多是以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方式来打包实施。

二是业主的认识度和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建筑还是工业领域,我们都能发现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普遍晚于节能技术改造,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能源管理系统的节能收益并非立竿见影,且相对难以量化评估。最初,业主也大多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个监测和诊断工具,在功能上,的确大多服务商都停留在能源流向和消耗以及用能设备状态的监测阶段,较难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控制,所以业主对项目收益存在质疑。但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建筑业主也普遍认可建筑的日常运行维护需要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可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建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存量市场基本在十三五之初(2016年)接近尾声,与此同时,新建的公共建筑在规划设计阶段基本都已将能源管理系统考虑进去,当前,能源管理系统更是成为智慧楼宇、绿色建筑的必备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