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很多人不会反驳这句话,一个情绪良好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好人缘、幸福、有成就的人。如果放纵或喂养坏情绪,最后的结果是伤己、伤人、伤心、伤身。
但人的情绪波动像迷一样,难以预测,更难破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奇普•康利的《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奇普•康利,一位风光无限的顶级企业家,他也曾堕入消极情绪的黑暗世界,数年间无法自拔,甚至到了死亡的边缘。
后来,他发现了情绪方程:“遗憾=失望+责任感”,“绝望=苦难—意义”,“焦虑=不确定性×无力感”,“幸福=想要拥有的÷拥有想要的”等等;创造情绪方程的过程,也是他理顺纠结,重启人生的过程。
有了这些情绪定律,人们可以用加、减、乘、除来运算经常找不到头绪的情绪波动。比如,当陷入焦虑之中,就去看看是否因为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且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如果有了猜忌心,那么就反思一下,是自己的自尊太强,还是感觉到了不被信任。
情绪是细腻的,常常像丝线一样缠绕,时时对照情绪方程,就可以拎起主线,破解情绪困境,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绪。
1.
情绪方程式
2008年8月19日,奇普•康利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他刚在台上做完商业演说,就昏迷过去,心跳全无。虽然他对那天的记忆已模糊不清,但是被送进急诊室时,浓稠芳香的香薰油缓缓地滴到黑暗的木楼梯上的那个场景,仍然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他恍然大悟,这是身体最后一次对他的警告。医生对他心脏骤停也给不出医学解释。
几年来一系列的身体警告,最终以心脏骤停达到高潮。
这些警告就像是情绪的海啸向他迎面扑来,考验着他内心里自己到底是谁的想法:他一手建立的公司正面临倒闭,他的一个家人蒙冤被投进了圣昆廷州立监狱,他也痛苦结束了一段爱情的长跑,他的5位朋友也相继自杀。
我们知道,很多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或多或少的经历着一些悲剧与折磨。许多人都曾失控,或者陷入情绪的困惑。
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像水晶般透明,我们知道自己的感觉以及如何回应,其他的时候,我们却需要指引。
奇普•康利的心脏骤停,不仅是一个医疗急救,也是一次情绪急救。他感觉当自己在水中挣扎,拼命想呼吸空气时,他的情绪就像敌人一样,而不是他的直觉盟友。
那么,情绪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情绪能对一个人的影响有这么大?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本书给了我们这样的解释:情绪的拉丁语词根意思是“移动”,也就是说情绪等于能量加上运动。
情绪是转变或者推动你人生的工具,它们既不稳定,也不呆滞。就像天气一样,不会日日晴朗,也不会天天暴风雨,情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一时刻所感受到的特别天气状况都是气压、湿度、气温和海拔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情绪也是如此。沮丧可能是惊喜和悲伤的混合,而喜悦可能是苦乐参半。
当一种情绪在我们身上停滞不前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沮丧的状态,这经常被定义为未发泄出来的愤怒。压抑情绪会导致情绪失控,因此学习如何把你的情绪发泄出来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其他人做的有意义的一件事。
让一种情绪出现在你身上是健康的,而让一种情绪控制你则是不健康的。控制情绪需要对它们有一定的观察或监测。
作者奇普•康利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经营中,他们的公司会在可预见的季节性波动中进入生意淡季,伴随着现金流短缺,那意味着“恐惧又来了”。为了防止现金流短缺恶化成胸闷和行动紧张,他需要察觉到一种情绪最初的信号,包括它出现在他身体的哪一部分,还有哪些伴随而来的其他颜色的情绪。
这就是情绪方程成为他盟友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年里,当作者被一堆情绪压得喘不过气时,他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做几次深呼吸,接着写下那个时刻从他身上流过的一切身体感觉和情绪语言。然后他会看看写下的内容,开始想清楚不同的情绪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最终,他发现这个过程就像解一个数学方程。
一些这样的情绪,加上一些那样的情绪,便构成了自己的情绪。分解情绪、弄懂情绪并把它们归类,这样才能让他免于崩溃。
情绪方程成了他的心理定位系统,使他能够衡量困难或者未知的地形。这帮助他有效地侦察、转化、驾驭和引导情绪,使之变得更加理性和明确,而不是零散和混乱。愤怒可以转变成勇气,妒忌可以撑大胸怀。
这就是奇普•康利创造的情绪方程式的过程,用这些方程式,可以重建我们和情绪的关系。
2.
走出牢狱,获得自由
维克托·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维也纳一位年轻有前途的心理学家,他的战后回忆录《追寻生命的意义》里记录了他依靠情绪方程式活下去的经历。
1942年9月24日,弗兰克尔、他的妻子和他的父母被迫分开,并被分别运送到不同的集中营。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经历了如同地狱般的生活,被纳粹囚禁,被剥夺了一切。不幸的是,他的家人都死了。
支撑着弗兰克尔和他身边囚友们的是他的信念,就是无论环境多么可怕,只要运用正确的情绪工具,人就能找到意义感。
他经常看到,那些先死的并不一定是入营时病最重或最弱的,而是那些过于关注苦难的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能够追求意义、智慧和学习的人,才更有能力存活下来。
弗兰克尔在书中写道:“对未来失去信念的囚犯注定会死。”
他的一个囚友在积极面对苦难时,梦想着集中营会在1944年3月30日被解放。但是随着那一天的接近,而附近毫无解放他们的军队到来的信号,这个狱友变得越来越沮丧。
3月30日那天这个狱友放弃了希望,第二天他就死了,因为他生存的意志破灭了。集中营的环境固然是塑造囚犯反应的因素之一,但是个人身心健康状态以及当他们面对外部环境时内心的反应决定了他们的生死。
这个情绪方程式可以用绝望=苦难-意义。
弗兰克的狱友被囚禁在集中营时,刚开始他看到了希望,以为会有人来救他,结果,当他知道他没有希望了,他便绝望了。
所以,弗兰克尔认为一个人活着“主要是为了实现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对欲望和本能的喜悦与满足”。所以对于囚犯们而言,找寻意义可以转化为,当他们被困集中营时,如何将这凄惨的经历视为改变人生的催化剂,或想象他们是由于一些神圣的意义而被囚禁的。
在弗兰克尔从集中营被释放后,他用余生来帮助人们理解到,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时期,探寻意义也能驱散绝望。
因此,根据这个理论,奇普•康利创造了这样的情绪方程式:
苦难=痛苦×抗拒
上面的这个等式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的天主教圣徒和神秘修女亚维拉的德兰,再往前就到佛陀了。
“痛苦”和“苦难”可以是同义词,而正是对它们的抗拒扩大了这种关系,或者,正如佛陀所说,是我们对曾经拥有的或认为应该得到的东西的依恋造成了苦难。
抗拒是一种自愿的行动,可以增加苦难,也可以消除苦难。这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根据这个公式,苦难也可以视为自愿的。因为如果你把抗拒降到零,苦难就会同样消失。
有的时候,尽管我们在经受苦难,但抗拒才是正确的答案。
有个小男孩出生在台湾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盲人,而母亲是智障,正因为如此,现在全家14个孩子当中,只有他和姐姐是正常人,其余的孩子不是盲人就是智障。
全家靠乞讨生活,在这种特殊的家庭里,他不可能得到幸福。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们睡过猪圈甚至是坟地,有一次,他醒来,发现一条蛇正从他身上爬过,吓的他动都不敢动,直到那条蛇慢慢爬走了,他才松了一口气。
就这样,他在这种非人的生活中度过了整整17年。
但是,他从来不服输,要想让自己的生命得到蜕变,就必须迎接如潮水般的苦难,跟它们勇敢地搏斗。
他想办法捡废品卖钱来读书,最终不光自己上了学,他还把自己四个智力相对来说没问题的弟弟妹妹送进了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承受了一系列非人的苦难之后,这个生于“乞丐”之家的男孩子取得了成功。
他就是赖东进,现任中美防火公司厂长兼生产部经理,他因为面对苦难的极可贵精神,被评为台湾地区的十大杰出青年。
对于,苦难,用赖东进自己的话说:“感谢苦难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难,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
所以,对于苦难,我们的关键是不要聚焦在苦难上,我们要赋予苦难的意义,走出牢狱,获得自由。
3.
创造你自己的情绪方程式
诗人雷纳·马利亚·里尔克说:“没有知觉就意味着死亡。”
我们的情绪就像一个谜,维基百科上对“谜”的定义为:“一个有着双层或者隐藏含义的陈述、问题或者短语,人们会把它当成一个难题去解决。”有些谜需要独创性才能解决。
有这样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是关于情绪与自我意识的:这个故事说人类是由4个部分组成的:一辆马车、几匹马、一个马车夫以及一个坐在车内的主人。
马车代表身体,它能够带你去经历人生。马匹代表着你的情绪和激情,如果不能好好驾驭,它们会用力把你拉往不同的方向。马车夫代表自我意识,当主人打盹时,就由马车夫来决定前进的方向。
主人代表着真正的自我、更高的自我,在睡醒之前,他在旅途中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主人醒来,他的角色就是命令马车夫,告诉他要前往哪儿以及应该专注于什么。
谈到情绪方程,我们需要问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在我的生命中,谁会是那个驯服以及指引那些充满活力、情绪高昂的马匹的人呢?”是外面那个永不停歇的马车夫,还是那个不断进化、被神圣感激励着的那一部分——在马车上打盹的主人呢?
自我未必是一件坏事。正如那个马车夫,自我十分善于掌控我们的激情和身体,从而使我们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收获。但是我知道,不管开心与否,在我的情绪之马狂奔者跳动时,代表自我的马车夫在掌控一切。
自我反应,灵魂唱和。经历或者想法所产生的反应常常在眨眼间就带出一种情绪。如果这种想法是一种长期信念,比如“世界是危险的,我们必须保护自己”这会导致恐惧和焦虑,或者“我自我感觉良好,每个人都需要我”这会导致自恋,那么它引起的反应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以致我们根本无法察觉自己已经成为情绪机器人。当主人掌控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不再是反应,而是一种唱和。
对于我们来说最有共鸣、最能持久的方程,源自纯粹想要创造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以及如何才能展现你的天赋和渴望。最有效的方程看起来简单,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以创建方程去赚钱,让自己变漂亮,让自己出名,但是少关注一些我们能得到的,多关注一些我们会有哪些改变,这才是最有用的。
书中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30岁的亚历克西斯在大部分时间都在逃避自己的情绪。她出身于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父亲是个酒鬼,经常对她的母亲施以暴力,她也被迫照顾自己和弟弟。在这样原生家庭长大的她,能够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会周围人的感受或需要。
她对其他人的需要的敏锐感知,以及恰到好处地照顾他人的能力,使她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
亚历克西斯拥有同理心,但有时热心得过了头,她是如此执着而坚定地去拯救那些她关心的人,以致迷失了自己的心智,常常被人误认为她既自私又有控制欲。
亚历克西斯有一位治疗师朋友,这个治疗师朋友让亚历克西斯明白了可以对同理心进行些许调整,这样就可以将她从这一辈子赖以生存和保护自我的自私动机里拯救出来。
为了让亚历克西斯能够驾驭同理心,她必须感受到朋友的同情心,然后对自己也能产生同情心。这样能让她更加习惯自己以及其他人的感受,而无须经过任何判断。
换位思考是同理心的一般定义,允许她倾听继而认同他人以及那些进入她内心的人的感受,看是否需要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行动,抑或仅仅是一个同理心的姿态,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深刻而有意义的。
同理心=自我同情心 +对他人的认同感
亚历克斯创造的这个情绪方程式,成为了她的座右铭,帮助她学会关心别人,而不需要去控制或判断任何东西。这开启了一种完全崭新的方式来对待她所有的人际关系,帮助她卸下解决全世界问题的责任,并能保持自己最可爱的核心部分不变。
这就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创造情绪方程式的过程。
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是活着的而且在意一些事情,但现代生活可能是“三重精神分裂”的一种形式,我们想着一件事,感觉到的是另外一件事,而真正做出来的却是第三件事。
我们对自己情绪的组成要素越清楚,就越容易把更加复杂、更容易出现的情绪转变成更加可控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情绪总是可以获得胜利,尤其是当一个人想要摆脱它的时候。我们多愁善感的身体总是给我们一个账单,并趁我们不注意时累积利息,所以创建你的情绪方程也许是对自己的财务负责。
情绪是人类的特有标志,我们人生的每一天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的故事,学会了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就学会了如何控制好我们的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