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元末明初的时候,吸引了元军主力的既不是后来夺取天下的朱元璋,也不是一代枭雄陈友谅,更不是偏安一隅的张士诚、明玉珍,而是定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大宋政权。因其皇帝名字为韩林儿,也称韩宋政权。因为其年号为龙凤,又称为龙凤政权。
此后由于龙凤政权大将刘福通败亡,韩林儿被奉其号令的吴王朱元璋接到滁州,就此形同傀儡。蒙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二月,吴王朱元璋派中书左丞廖永忠接韩林儿来金陵,未曾想在瓜州渡口沉船溺亡。
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明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
韩宋政权“龙凤通宝”
电视剧《朱元璋》中,编剧把杀害小明王韩林儿的直接责任人改成了虚构的人物大虎,想来是为了减少人物支线,毕竟绝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廖永忠这个人物。大明开国之后大封功臣,廖永忠被封为德庆侯,很多人都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封侯,就是靠着杀了小明王。甚至在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对于廖永忠还有一段颇为不屑地描述:
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可封公爵?给你个侯爵,自己偷着乐吧。—《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第十四章》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老朱言之凿凿,本次封爵完全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他还点名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四人战功够,但因为各种原因只封侯爵。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德庆侯究竟在大明开国时起了多少作用?他的侯爵到底是不是实至名归?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年初,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死了。作为郭子兴的养女婿,28岁的朱元璋来不及悲伤,就发现自己的小集团成了别人垂涎欲滴的一块肥肉。为了保存实力,另谋发展,朱元璋想到元朝控制力较弱的江南一带重新发展。
可是望着横亘在面前的长江天险,所有人都默默叹了口气,没有水师,这事难办。恰好此时盘踞在巢湖的双刀赵、李普胜,俞廷玉、俞通海父子以及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因为和庐州的左君弼有仇,派人来找朱元璋联手。这真是瞌睡有人递枕头,朱元璋亲自前往巢湖谈判。经过激烈斗争,双刀赵叛逃,李普胜被杀,俞通海、廖永安归顺了朱元璋。八百里巢湖可以直通长江,正是凭借着这支水师,朱元璋才成功渡过长江,攻下了太平府,建立了自己在江南的第一个据点。随即义军进一步攻克集庆(即南京),为日后称雄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江天险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巢湖水师,朱元璋的未来如何,尚很难预料。廖永忠,则是廖永安的弟弟。在当时的水师头领中年纪最小,胆气和志向却最高。
廖永忠,巢人,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月,俞廷玉在安庆之战中战死。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七月,廖永安在苏州张士诚的大牢中去世。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四月,俞通海在围剿张士诚的最后一战中不幸中了流矢,并因疮伤去世。等到封爵之时,廖永忠已经是巢湖水师这支山头的代表人物。就凭这一点,他最低也该是个侯爵。
- 鄱阳湖大破陈友谅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困守洪都城(今江西南昌)的朱文正终于等来了援兵。为了准备这场与陈友谅的决战,朱元璋集合了手中全部的兵力,共计二十万人。大将徐达、常遇春、冯胜、廖永忠、俞通海等随行。
由于这一次的决战在鄱阳湖中进行,因此廖永忠、俞通海以及原巢湖水师的发挥至关重要。在七月二十一日的那场大战之中,陈友谅手下绝世悍将张定边直扑朱元璋的御船,一时无人可挡。而就在这危急时刻,老朱的船还搁浅了。多亏护驾将士拼死抵抗,外加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才把战局慢慢挽回。此时廖永忠和俞通海率军赶到,最终赶走了张定边,保住了朱元璋。这一次面对张定边,差不多可以算是大明建国之前,朱元璋最接近死神的一次。
鄱阳湖大战
七月二十四日,双方展开最后决战。陈友谅所部战舰高大,廖永忠、俞通海、张兴祖、赵庸等率六艘小船直插敌阵中心,一番鏖战之后彻底打掉了汉军的斗志。
俞通海、廖永忠、张兴祖、赵庸等以六舟深入搏击。敌联大舰极力拒战,我师望六舟无所见,意谓已陷没。有顷,六舟旋绕敌船而出,我师见之,勇气愈倍,合战益力。呼声动天地,波涛起立,日为之晦。自辰至午,敌兵大败,弃旗鼓器仗,浮蔽湖面,友谅遂夺气。—《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陈友谅被朱元璋所部一箭射死之后,汉军溃不成军,大将张定边保其子陈理退回武昌。老朱“痛打落水狗”,率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亲征武昌。陈汉政权覆灭之后,朱元璋回建康(今江苏南京)论功行赏,廖永忠得到的评价是“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老朱还把这八个字写在漆牌上,派人人挂在廖家大门上面。
- 南收两广,西征四川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定张士诚之后,朱元璋有过一次论功行赏,当时廖永忠的名次仅仅排在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胡廷瑞之后。
此时廖永忠的官职是中书省右丞,正二品。朱元璋做了吴王之后,自开中书省。李善长是右相国、徐达是左相国(此时朱元璋政权仍然遵循蒙元旧俗,以右为尊),品级是正一品。常遇春、汤和、胡廷瑞都是从一品的平章。廖永忠则是正二品的右丞,从官职来看,显然处于当时朱元璋集团的金字塔顶尖。
当年十一月,廖永忠被任命为征南副将军,率领水师从海上直抵温州,配合征南将军汤和讨伐盘踞浙江的方国珍。方国珍投降之后,大军继续南下,由海道直抵福州,讨平元朝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
朱元璋称帝剧照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南京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时的朱元璋意气风发,他自己在南京操办开国大典,徐达、常遇春的大军正在北伐,汤和、廖永忠的水师正在南征。明军兵锋所指,无人敢撄其锋芒。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汤和被调回明州(今浙江宁波),负责北伐大军的粮饷。廖永忠则接任征南将军,率水师直取广东。四月,廖永忠抵达东莞,元朝江西分省左丞何真率部投降。当时仍然负隅顽抗的只有元朝参政邵宗愚,但却被廖永忠一战而破,广东就此归入大明版图。
乙卯,征南将军廖永忠遣兵攻破伪参政邵宗愚山寨。获宗愚等,斩于广州市。—《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
广州既平,廖永忠随即率军直逼广西。五月,明军抵达梧州,元朝达鲁花赤拜住投降。六月,元海南海北道元帅罗福等遣使来降,海南岛归入大明版图。六月底,廖永忠大军攻克南宁。七月下旬,元朝平章阿思兰举象州(今隶属于广西来宾市)投降,广西全境平定。当年九月,廖永忠班师回京之时,朱元璋让太子朱标率百官在龙江渡口亲迎,可谓一时恩宠无二。
戊午,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等帅师自广西还。上命皇太子率百官迎劳于龙湾。比入见,上抚慰欢甚。既退,复命皇太子送永忠还第。—《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皇太子朱标剧照
以上就是廖永忠在封爵之前的基本功劳,笔者以为凭借他巢湖水师山头领头人的身份,一个侯爵就跑不了。何况廖永忠还有鄱阳湖和剿灭陈汉政权的大功。南征之时他能取代汤和作为主帅,可见其资历和身份,大明开国之初有资格做一路大军主帅的可不多。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同知詹事院事廖永忠(此时已经从正二品升到从一品)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德庆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廖永忠能不能封公爵?笔者觉得差一点火候。但是说他不配这个侯爵,那真可算睁眼说瞎话了。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大举西征,讨伐四川明夏政权。当时中山侯汤和封征西将军,作为主帅。江夏侯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为右副将军,作为副手率领水师由瞿塘直趋重庆。本次灭夏之战中,汤和行动迟缓,最后一路杀到重庆城下逼降大夏皇帝明升的明军将领,就是廖永忠。若是廖永忠能多活几年,想必会在日后像汤和那样进封公爵。可是廖永忠毕竟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就死了,而且死因诡异。他到底是有罪赐死,还是老朱为了杀人灭口呢?
廖永忠之死,一向是和当年的小明王之死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小明王之死,到底是朱元璋自己的意思,还是廖永忠胡乱揣摩上意,甚至被人故意误导呢?
朱元璋在起事之初,就听从谋士朱升的建议,采取“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作为指导方针。在奉龙凤政权为正朔的同时,积极地猥琐发育。因此当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小明王被张士诚大将吕珍包围在安丰之时,朱元璋面临一个救还是不救的难题。当时陈友谅大军东下,已经包围了洪都。
按照一般的逻辑,肯定是要先救洪都。但是倘若小明王被张士诚抓走,朱元璋就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领导没了,自己是单干,还是再找一个新领导。单干,实力还不够。找新领导,北面的元朝,西面的陈友谅,东面的张士诚,哪个都不合适。因此在反复盘算之下,朱元璋不顾包括刘伯温在内的文武重臣的一致反对,毅然亲自领兵去安丰救驾,并将小明王安置于滁州暂住。
到了至正二十六年年底的时候,陈友谅已灭,张士诚已是瓮中之鳖,方国珍早已奄奄一息,放眼天下,是正式考虑北伐中原,驱逐元廷的时候了。由于滁州在长江以北,所以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来南京,目的显然是为了北伐做准备。
小明王之死剧照
虽然我们都知道最终朱元璋一定会取小明王而代之,但绝不是现在。龙凤政权当年多次北伐,在北方各地留下不少革命种子。朱元璋一旦打出北伐中原的旗号,这些人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等到北伐成功,再经过皇帝韩林儿三推三让禅位,吴王朱元璋那才能合理合法地登基。现在小明王突然死了,而且死得不明不白,老朱当年冒险救驾攒下的口碑瞬间崩塌。因此小明王之死,其实损失最大的是朱元璋。
从这个角度出发,朱元璋一直对廖永忠弄死小明王耿耿于怀。但是说实话,这件事廖永忠也不过是受人利用而已。我们首先来想一想,倘若小明王活到了北伐成功,然后禅位给朱元璋,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这说明朱元璋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韩宋,而非被其推翻的元朝。而投靠朱元璋的那些文人儒生,原来一向以出身元朝为荣,视义军为贼寇。那么一旦朱元璋接受禅让,他们这批人就成为了伪元的走狗,政治地位乃至经济收益将急剧下降。所以他们串通廖永忠,暗中害死小明王,断了朱元璋的所有退路。老朱为此不得不和龙凤政权做切割,否认自己曾为其效力,被迫承认元朝的正统性。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对廖永忠的评价极其的意味深长:
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四川平定之后,廖永忠参与了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那次追袭王保保之战。次年奉旨剿灭倭寇,这算是他的老本行了。大获成功之后回京居住,然后突然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二十五日去世。
《实录》中廖永忠之死的记载是“卒”,既非赐死,亦非诛杀。但是整件事情仍然充满了诡异的气氛,因为史书对朱元璋的反应是这样记载的“上赙遗之甚厚,以其子权袭爵”。老战友死了,皇帝什么反应呢?没有。只是出钱资助他的丧礼,同时允许其子廖劝袭封德庆侯。
皇帝的态度很反常,因为廖永忠如果是正常死亡,那以他的功劳至少应该被追封为公爵。比如当年和他并为中书左右丞的广德侯华高,同样也是巢湖水师出身,死后追封巢国公,谥武庄。那无论是资历和功劳都远高于华高的廖永忠,何至于既无公爵之封,又无谥号之赐呢?
刘伯温与朱元璋剧照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明史》上说廖永忠是杨宪的党羽。杨宪在去年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七月出任中书左丞相,未曾想当月即罢相被杀。杨宪之死,是明史中的另一桩谜案。我们只在《明实录》上发现杨宪的好友刘基刘伯温曾在背后捅了他一刀子。至于廖永忠则“以功大得免”。
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即指杨宪)奸状及诸阴事。上大怒,令群臣按问。宪辞伏,遂与炳等皆伏诛。—《明太祖实录五十四》
杨宪死后,回过味来的朱元璋很快让刘伯温致仕退休。但他老人家在老家不安分,与民争地,还派长子刘琏到南京恶人先告状。此事最终落到刘伯温的死敌胡惟庸手上,老刘头闹了个灰头土脸。朱元璋在三月初打发刘伯温回老家,三月底廖永忠就死了,四月底老刘头死于家乡。这一连串的事件之中,真的没有联系吗?
再联系上文,当年唆使廖永忠淹死小明王的究竟是谁?这个所谓的儒生是否意有所指?如今廖永忠和刘伯温先后死去且既无追封,也无谥号,其中是否可以联系在一起?至于二人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另类赐死,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结语:廖永忠对于大明的建国,是起到过关键作用的。即使不够资格封公爵,也绝不像有人所说靠杀了小明王才混了个侯爵。实际上恰恰相反,小明王之死才是朱元璋吃到的一个哑巴亏。他在开国不久就放弃了刘基,未尝不是调查到了某些证据。
《明史》中认为廖永忠是被赐死,罪名是“僭用龙凤诸不法事”。不法事应该是真的,因为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告诫江夏侯周德兴的时候,就曾经拿廖永忠作为例子,指责他“数犯罪,屡宥不悛,又复僭侈,失人臣礼甚矣”。但是如果廖永忠是赐死,按老朱的脾气不会让他的儿子廖权袭爵。可能此时尚在明初,朱元璋不愿意对功臣集团做得太绝,因此给了廖永忠一个体面之后,没有绝了廖家的富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