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工作是关乎“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胜任复杂情势下新闻舆论工作要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当前中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命题。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并强调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课程的深度、难度、挑战度,是当前国家对于规范高等教育的明确要求。为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在健全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努力。
新闻传播史论课程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联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中介,其教学特色奠定了专业底色。新闻传播史论课程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需要在时代语境中以“守正创新”为理念探索教学改革路径。2018年,教育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倡导“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通常是指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该教学方法重在以案例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界定、分析与解决,其内涵与当前新文科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的要义一致。目前在新闻传播学科中,案例教学尚是局部实践,且基本应用于实务类课程。在新闻传播史论课程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基于多年来的授课经验及反思,笔者认为,要在新闻传播史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应从理念与实践两方面着手。
首先,理念上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是教学情境中的生成性活动,在知识观上强调从“知识的个体占有到知识的共同建构”,在师生观上提倡“从等级式的分离关系到互联式的平等伙伴关系”,在教学观上主张“从封闭式的独白讲授到开放式的合作对话”。作为一种有特定内涵的教学范式,案例教学契合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守正创新”的变革需求。
其次,实践中需规范运用。新文科是“知识生产与教人成人的结合体”,其焦点是教学与科研均需“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案例教学实践应当循此方向,注重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在进行案例的选择、讨论与分析时,需要注重问题导向、过程导向、情境导向、成长导向,融合性地训练学生的现象观察、知识运用和逻辑推理等诸项能力。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个体学习是一个知识在关系和情境中不断生成构建的过程。知识普遍分为两类,其中“陈述性知识”是偏于静态性质,解决“知”的问题,用来描述“是什么”及“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相对具有动态性,解决“行”的问题,存在“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两种表现形态,主要是关于“怎么做”与“会做”的知识。在新闻传播史论课程中重视运用案例教学,充分激发案例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功能,有助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知识融通和实践能力。
基于这一判断,近年来笔者积极尝试“案例工作坊”的授课模式,具体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秉持研究精神、遵循学术逻辑进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二是创新实践,采取“工作坊教学”模式,通过“背景知识介绍—阅读分析案例—提出争议性问题—分组充分讨论—开展小组辩论—总结评估与反思”一套流程,寻求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的全面成长。
例如笔者以“外卖骑手的系统困境”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新闻的专业性与当前中国媒体实践”议题。2020年9月8日,《人物》公众号推送一篇超过两万字的深度调查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成为当日“刷屏”文章,引发众多有关零工经济、平台算法、数字劳动等问题的讨论。此后,如何规制平台用工问题保持舆论热度,并由公众议程进入政策议程,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治理举措。对这篇报道的新闻生产过程,该公众号推送过记者手记《能够帮外卖骑手走出困境的,不是怜悯》,详细复盘了他们如何从关注一个社会现象“为什么外卖骑手的车祸越来越多”入手,通过近半年的深入且周密的调查,最终发现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数百万外卖骑手的背后居然是“一个如此庞大、细密、盘根错节的系统”。
授课中,笔者将报道正文及采写札记作为案例材料,在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后,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分组讨论,并且围绕“这一报道案例能否体现中国语境下新闻的专业性”问题展开小组辩论。总结评估中,笔者提出:当下中国新闻场域中,我们需要聚焦现实、具体的问题,从“实践”维度探讨媒体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篇报道尽管存在一定技术遗憾,如记者只能通过查阅公开资料来还原和讲述算法系统的基本规则,但难能可贵的是,其深入挖掘了一个公众熟视无睹的问题,敏感地关注到技术背后隐形的“人”。虽然采编者自谦“只是尽了一个报道者的本分,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但实际上,“尽职业的本分”正是专业性的精髓。这意味着需要注重服务公众,基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准则,尽力呈现可验证的事实,寻求社会正义。职业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审视与批判自我经验,从而体悟专业准则、达成专业共识、内化专业信念,并积极贯彻于具体行动。
在新闻传播史论课堂上,系统规范地运用案例教学,通过深入讨论面向真实生活世界的案例,能够实现师生双方“缄默知识”显性化以及对流,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及其转化,成为内化法治观念和伦理意识的“负责任的传播者”。按照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不断提升学生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能力,从而担负起“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重任。其间,新闻传播史论课程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范式,真正成为培养卓越传播人才的基础,需要新闻教育界秉持创新精神继续深入探索。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副教授;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改项目“案例工作坊: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探索”[JG1813]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27日第9版
作者:吴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