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春天,虽然是肝的主场,但我们也不能忘了脾胃。
尤其春末夏初,我们更不能忘了脾胃。
因为清明谷雨之时,湿气要来了
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水液代谢不好,就非常容易惹湿上身。。。。。
第一,脾胃虚弱的人往往面色萎黄,唇色发白干燥起皮,四肢无力,有些人睡觉会流口水,也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第二,脾胃虚弱的人容易饭后打嗝,还有腹胀,特别是有些人刚放下碗筷就要跑厕所的,也是一种脾胃虚弱的表现;
第三,脾胃虚弱的人多伴有湿重,会表现为:
1,身体沉重——会觉得发困、身体发沉、没精神,有些人总觉得头上带了个帽子;
2、身体发霉——各种皮肤病多发:在上是风疹、头藓、湿疹;中是各种胃病、恶心,腹胀,打嗝;下是阴囊湿疹、脚藓;
3、身体长菌——各种细菌、病毒极易感染,各种炎症、溃疡长期不愈;
4,身体经络不通畅——痛经、长囊肿、长肿瘤了;
5,身体浮肿肥胖——尤其是下半身,湿气趋下,梨形身材;
6,大便不成形,夹杂着没有消化完的食物渣渣。。。。
中医常说↓
但我们也要明白——“湿”的本质与你的脾胃虚弱有关
简单来说——“湿”是你脾胃运化功能不好,身体没能及时排出去的“垃圾”
也就是说——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脾胃OK,那就不会生湿,身体会代谢掉,运化掉。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那即便没吃什么,也会生湿。
今天推荐一个家家户户都有,都离不开的食物——
关于大米,在老一辈眼里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他们会认为没吃米饭就等于“没吃饭”。
千百年来,为什么大米会成为主食?为什么它会被誉为“五谷之首”?
什么意思?
中医认为大米性味甘,平,走脾,胃,肺经,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大米专入脾胃,能补养脾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它是什么?是人相赖以为命者也。
现在很多人为了减肥,健身,认为白米饭是碳水,视它为仇敌,有些明星甚至长年不吃米饭。。。。
作孽啊
不吃米饭,等于伤害脾胃,伤害脾胃等于伤害五脏六腑,伤害气血,最后等于不要命!!!
清代名医王孟英曾说自己每每治穷人虚证,就是用大米熬成浓汤代人参汤可见奇效,说明大米可以补气,大补脾胃之气。
除了补益脾胃之气,在清代,还有很多医家说大米可以滋阴益阴的。
比如《本草纲目拾遗》里“粥油能实毛窍,益阴之功胜熟地。”
现代医家邹孟城在他的《三十年临证探研录》里记了一则医案:说某纱厂童工,白天做十几个小时的重活,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久而久之,人开始潮热口干,倦怠乏力,纳差,精神萎靡,被确诊为“肺结核”,后来有一个老厨好心告诉他说粥的浓汁能治此病,之后童工每天喝,大概四个月后盗汗止,胃口开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这足以说明大米不仅能补气,补脾胃之气,而且熬成米油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功效——那就是大补津液,滋阴
当然了,现代营养学说:大米中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蛋白质含量不高,营养不高。。。
但我想说的是:中医对米的定位根本不在营养,而是在补脾胃,让生产气血的脾胃强健起来,当一个人的脾胃强大起来,气血生化有力,还怕身体没营养吗?
相反,如果你长年不吃米饭,脾胃一塌糊涂,吃再多蛋白质进去,吃什么拉什么,有用吗?门诊上不吃主食的患者我见过很多,基本都脸色发黄,甚至月经不调
有时候,对一件事的判断和理解,根本不需要动用太多的科学,只要有生活常识,只要能正视自身感觉就行了。
不信下次试试,经历一场高热大汗,整个人虚脱后,你是喝一碗温热的米汤舒服,还是从冰箱拿出的冰饮舒服?
很大程度来说,中医是古代医学的大数据。
古人没有先进的仪器,更无法探测食物的元素,但他们笨拙地通过自己亲身经验,包括观察病人服用后的反应和症状,发现有效,立刻记录下来,一代接一代不断总结。
就比如古人并不知道青蒿素,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用青蒿去救人,甚至他们把这种经验记录在医书里启发后人。
这就相当于,你问古人:“为什么中医能治好病?”
他们会说:“我们观察到的就是这样,本来就是这样啊。”
大道至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