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制话梅怎么制作(九制话梅最老的牌子)


小暑时节,江南的话梅正好腌好。

江南盛产梅子,再加上明朝末年一代评话宗师柳敬亭长期在那一带说书,江南的话梅也就做得格外出名。梅雨时节一阵风,黄梅落满地,挑八九成熟果形完好的梅子多多捡了来,一层梅子一层盐入缸渍着,去涩入味。过上些日子再漂洗、晾晒,逼出梅子的清香气,这就成了可以吃的咸梅子,咸中带酸,梅香清馨。

不过梅子成了零食自然就要比当咸菜做的讲究。所以接下来,还可以用甘草或甜菊叶煎煮出汤汁,加上冰糖、蜂蜜二次浸渍,再晒坯,喷上香草油,装进罐子焖上一段时间,这就成了棕黄湿润,酸里透甜,甜里微咸,咸后回甘的苏式话梅。话梅做成了,江南也进了潮热难耐的小暑节气,含上颗话梅正好开胃解暑。

话梅原先并不是指说话时吃的梅子,而是专指说书先生吃的梅子。今天的评书艺术在唐宋时代就叫“说话”,那一说就是几个时辰不歇气,难免口干舌燥。说书人含上一颗话梅,酸里透着咸,回甘生津,说起书来顺畅,人也透着精神。听书的发现这个法宝也学着含,有的说书人就捎带手做起来了话梅生意。听书解气,含梅解乏。于是话梅就渐渐演变成了大众零食。吃话梅的地方多了起来,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流派,江南的话梅也就成了苏式话梅。

苏式话梅细腻柔软,小酸小甜丝丝缕缕,让人欲罢不能,就像一位苏州城外的小家碧玉。

  和苏式话梅同样大名鼎鼎的九制话梅可就风格迥异了。九制话梅瘦皱精干,褐色的铁疙瘩上还挂着层盐霜,是典型的粤式凉果。别看它其貌不扬,口感却迂回曲折——入口咸,回味后由酸而甘,韵味悠长,即便只含剩下一枚果核也会意犹未尽咂摸上老半天。这颇像粤语评书“讲古”,铿锵曲折,别有回味。如此韵味大概得益于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号称是“十蒸九晒,数月一梅”。所谓九制其实未必恰好制九次,而是说要经过很多道工序。

北京不产梅子,北京人熟悉的梅子是中药铺里的乌梅。乌梅并不是用一种天生的黑梅子做的。它是把将熟的青梅采了,用弱火炕焙三天两夜,直到果肉黄褐起皱再焖上三天,就变成碳黑色的乌梅了。乌梅不咸,就一酸,而且是带着焦糊味儿的酸。一般没人直接含在嘴里,那会酸倒牙的。乌梅的用法是入药。治久咳不已,咽喉肿痛等等。与之相对应,用盐腌制晒干之后能直接含在嘴里的梅子则都叫白梅。

乌梅也是干的,泡发了放上山楂、干草、陈皮、桂花、冰糖一起熬煎,冰镇之后就成了消夏解暑的酸梅汤。《红楼梦》里贾宝玉挨了他爸一通暴打,刚缓过神儿来就想喝上一碗冰镇酸梅汤。

酸梅汤不同于汽水,汽水是生产出来的,大伙儿喝的全一个味儿。酸梅汤是可以自己在家熬的,并没有统一的配方。各家各户熬出来的口味自然也就不同,可以酸一点儿,也可以甜一点儿,可以加几味,也可以减几味,悉听尊便。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