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会计期刊(商业会计好做吗)


会计,作为财务管理广义概念范畴的核心部分,其含义和作用在过去近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并且为人类社会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们国家的会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对“司会”(即现在所说的会计领导)官职设置以及功能、岗位人员配置进行了描述,其四项核心工作“参互、月要、岁会、上计”。

西方会计大致也起源于这一时期,但是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西方会计发生了严重的倒退,以至于公元11世纪后近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没有账簿记载的情况。直到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商业繁荣的带动下,西方会计以《薄记论》“复式记账法”为标志,开启了跨越式发展。

20世纪前50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此阶段很难说人类处于文明进步时期,但它催生了新的国际秩序。最明显的是,世界终于有了一个管理国际秩序的联合国,也有了管理国际金融活动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所谓国际新秩序都带有非常明显的西方性质,基本上体现了西方文明和文化。作为东方人,我们对这样的现状必须要承认。

因此,我们现在使用的“会计”都是基于西方会计学。下面,我们来看,近现代以来,西方会计的五次比较大的发展或者称之为革命:

第一次革命: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威尼斯出版了著作《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又译《数学大全》),全面系统介绍了当时威尼斯盛行的复式记账法,标志着复式记账法的最终确立

至此,会计才开始形成一门科学,帕氏对会计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就连诗人歌德在其诗中也写道: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发现。

第二次革命: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在苏格兰成立。第一次工业革命给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经营与所有权相分离的“股份制公司”出现,要求会计既要考核经营情况,又要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会计服务对象的扩大,会计开始走出企业,开展社会服务。

第三次革命:二战以后管理会计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管理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的重中之重,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管理会计广泛吸收了行为科学管理、数量管理和系统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利用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等,保证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从而形成了财务会计“主外”,管理会计“主内”的新格局。

第四次革命: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会计杂志》上发表题为“社会经济会计”—文,首创“社会责任会计”。

在此之前,会计体现的是企业作为经济类子系统,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的目标,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的。社会责任会计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思维模式,会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价值方面,一些非价值的人力资源、社会环境资源等也可以计量和记录,会计对象日趋扩大

第五次革命:198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教授出版《三式簿记和收益动量》一书,将牛顿力学中的动量、动力、能力、冲量等概念引入会计中,并由此产生了三式簿记和微分三式簿记(两者也可称之为“三式记账法”),对复式记账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


三式记账法提供了一种新的会计方法的框架,用一个更复杂的框架取代标准会计公式(资产=负债+收益)。

以时间角度的三式薄记”为例:

井尻教授认为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资本”可以简化为“财富=资本”,财富表示企业的财务现状,资本表示过去的财富变化,因此,复式记账法可以抽象为“现在=过去”。显然,复式记账法没有涵盖未来,“三式记账法”要解决的就是“未来”的问题,即“未来=现在=过去”,更具体一点就是“预算=财富=资本”。“现在=过去”可解释为现在完全是通过过去核算出来的,是通过总结前期的实际活动“向前调整为现状”,“未来=现在”可解释为现在完全是通过未来核算出来的,是从目标资本出发,展望未来预算活动“回头调整为现状”。

而微分三式簿记更为复杂“财富=收益=动力”,涉及财富、收益、动量、行动、冲量和动力等六个概念,导数、积分和差分三组关系,以及财富表(财富)、动量表(动量和收益)、动力表(动力、冲量和行动)等三张报表。

至于是否应该追求这种替代会计方法仍没有定论,但目前它还没有得到显著使用。会计的变革有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与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相关环境有直接联系。

三式簿记没有在实践中推行与其外在环境不成熟也是分不开的。曾经有人预测井尻教授提出的三式记账法会替代复式记账法,但并未变为现实。这说明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全否定复式记账法、实施三式簿记的程度。比如复式簿记能够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不能支持三式簿记的运行,人们对会计管理职能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三式记账法的实施还不能认同等。

在我看来,即使监管机构和公司能够摆脱复式记账法,但要使用一个更复杂的系统也是很难的,在只有两项的情况下记清楚账就已经很难了。

会计计量的框架与内容,表面上看是为了适应并满足组织管理经济活动需要形成的,但究其实质,会计并不是针对特定组织对信息的需要而产生,而是受制于所有组织的基本需要。显然,这种基本需要只能是社会经济文明的基本要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学习和应用的会计知识大多基于最近几十年、不超过百年的理论与实践,这与会计职业来源于实践、注重实用不无关系。

这在前述会计发展历史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每一次会计革命都是基于经济或者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从核算方式、服务对象、会计对象、职能范围等方面的变化,都是基于现实需要。

基于会计产生与发展至今的全部历史,解释会计理论一些基本问题,大部分只是覆盖了会计现实场景,却排斥了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更具本质性决定意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安排意义上的会计场景

但这并不代表会计的全部。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有其独有的哲学和价值观。东方会计立足于现实中人跟人的交流,西方会计基本精神的立足点是上帝与神的意志,赋予会计灵魂。会计处理每一个业务,都充满着人文情怀与善恶取舍。

帕乔利在《簿记论》中概括簿记工作的基本特质:“商人在开始记录自己的业务之前,应在每本账簿的扉页写下上帝的圣名,并必须始终牢记上帝的圣名。”西方会计文化中,会计是以上帝的名义来记录与计量、计算。

在中华文明中,我们崇尚“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而“计利当计天下利”,则为会计追求的基本目标作了定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小人之利”与“君子之利”往往内含于同一经济主体之中,合而为一、共生互动;习惯以“君子之利”(天理)立规,以“小人之利”(人欲)做业务,这是中华文明可以体现于会计制度与工作中的可行方案。


我们回顾职业发展的那段历史及其哲学,即是为了在实务中得到更多的遵循,也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寻找精神世界的满足。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结尾写到“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出了一段现在广为人知的充满哲理的肺腑之言。

康德的警言激发了我们每个人仰望星空与忠于内心的豪情。按康德的见解,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所敬畏,具有“仰望星空”和“牢记心中道德法则”的品质,这样,人类理性才能得到坚持。

因此,作为会计从业者,也需有“理想的会计”,确立敬仰的“星空”和自觉服从的“内心”。这样在从事会计职业、设计会计制度时,就可以拥有一个丰满的会计精神世界。明白存在哪些差异;哪些差异是合理的,而哪些差异不合理且完全可以避免。

从而使我们在会计职业生涯中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行止自如。不然,等我们仰望自己的星空时,发现是一片空白;而我们的内心,又是那种漂泊无定的感觉。

尊重历史,熟悉历史,每个人都在书写历史。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阅尽人间韶华,感谢你点赞关注。

(注:参考文献《会计史上的五次革命》(陈涌玲张厌娇))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