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SAT(sat down)


通过航拍图,可以直观看出作为全省中心城市的福州中心城区在改革开放后获得的巨大发展。

近期网上盛传着“卫星图说”所显示福州从1984—2016年中心城区拓展发展的变化,帖子中可以通过航拍图直观看出作为全省中心城市的福州中心城区在改革开放后获得的巨大发展。

以下针对城市发展特征做深度解读。选择要点分述:

研究数据来源

考虑本次研究定量要求高,建成区拓展分析选用了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包括Landsat4-5 MSS卫星数字产品、Landsat4-5 TM卫星数字产品、Landsat8 OLI_TRIS 卫星数字产品,从中选取了云量低于10%同时对福州城区无云层覆盖的系列影像图。

本次研究中,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数据源于Landsat1-5MSS卫星影像数据,所有波段的分辨率为60米,南北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70km,东西的扫描范围大约为183km。

△1984年福州中心城区Landsat MSS影像假彩色合成

本次研究中1991年至2011年采用TM影像,1982年发射,2011年11月停止工作。Landsat TM影像包含7个波段(超链接),波段1-5和波段7的空间分辨率为30米。

△1991年福州中心城区Landsat TM影像假彩色合成

本次研究中2011年至2017年(2016年底)采用Landsat-8卫星数据。Landsat-8 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特性等方面与Landsat 1-7保持了基本一致,卫星一共有11个波段,波段1-7,9-11的空间分辨率为30米,波段8为15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卫星每16 天可以实现一次全球覆盖。

△2016年福州中心城区Landsat OLI影像假彩色合成

经过对以上数据的转换,合成加工,结合我院城乡规划项目组持续二十多年来建设项目的数据库,可以清晰判读汇总形成这四十年城市发展的实时演变,对其中的分析,对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

福州城市拓展历程

1.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初,福州市城市拓展缓慢,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11 km2,1960年增加到17.35 km2,1976年增加到21.6 km2,年均拓展2.8%,城市拓展缓慢,建设用地拓展主要表现为鼓楼、台江两组团由“哑铃”格局演变为连片块状。

△60、70年代福州市建成区拓展示意图

2. 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4年福州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省和全市层面的快速城市化和福州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城市拓展进入快车道,马尾经济开发区开始建设,福州市区整体结构则由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形成“一城一组团”的结构,1989年建成区拓展至45.72km2,年均新增用地4.8 km2,年均拓展16%。

△70、80年代福州市建成区拓展示意图

3.上世纪九十年代

90年代后,中心城市用地的快速蔓延使得城市用地呈“摊大饼”式向外扩展,闽江北岸各伸展轴间用地继续填充,东西方向开始触及自然山体边界,北面越过铁路线继续向北扩展。

此时期闽江南岸南台岛快速扩展,推动了城市地域向南扩展。洪塘大桥的竣工通车加强了闽侯县上街镇片区与中心主城区的联系,上街镇开始纳入中心城区建成区的统计范围。到1994年建成区面积58.13km2,2001年拓展至98.49km2。这一时期,城市发展趋于稳定,年均新增用地4.4 km2。

△90年代福州市建成区拓展示意图

这一时期,福州编制的“3820工程”(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和《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确定了福州市区发展的新格局是以中心城为依托,以空港、海港为导向,沿江向海,东进南下,有序滚动发展,形成一城(中心城)三组团(马尾、长安、琅岐)的布局结构;首次提出了建设发展200万人市区规模的特大城市发展构想。

△福州市城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图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重心从原来的“重旧城改建,轻新区建设”,转变为以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改建也不放松,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大缓解了旧城区基础配套设施压力。

这些新增加的用地主要分布在金山分区、东大门的鼓山新区、南大门的福厦路沿线以及新店的五四北路及福飞路沿线;新建了南、北江滨公园、金牛山公园、温泉公园、高盖山公园、金鸡山公园、鳌峰公园,改造了西湖公园等。至2001年建成区绿化复盖率达33.2%。环境绿化大为改观。

总规实施以来不仅按规划建成了长乐国际机场、福泉高速公路、罗长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又有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启动建设这些重大项目是当时总体规划无法预计的,如大学城、同三——京福联络线、福温铁路改线、福厦第二高速通道、北外环连接线等,都对总体规划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

4. “十五”期间

实施“东扩南进”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市区建成区总建设用地达132.13平方公里。扎实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完成中心城区38片面积268万平方米旧屋区改造任务,鼓山新区、金山新区初具规模。

重点开发建设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动工建设10个5万吨以上码头泊位,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40万吨,福州港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集中力量建成了罗长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州段、青洲大桥、二环三期、三环一期、洋里污水处理厂、金山污水处理厂等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建成高速公路160.5公里,海陆空全方位的对外连接通道和中心城区环型放射状路网骨架、环福州组团“1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加强,相继建成了金山剧院、闽剧院、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船政文化博物馆、福州新展城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

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建成南江滨公园、金山公园、乌龙江湿地公园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9%,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十五”期间福州市建成区拓展示意图

5. “十一五”期间

稳步推进城镇化步伐,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0%;中心城区实施“东扩南进、沿江向海”的城市发展战略,“一区两新城三组团三轴”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开。

近几年福州市区新发展用地总共41 km2,主要集中在南台岛的东部新城、金山新区、螺洲新区、义序新区以及江北的新店新区,总共33.66 km2,其中:东部新城10.46 km2,金山新区10.70 km2,螺洲新区3.42 km2,义序新区4.59 km2,新店新区4.49 km2。

外围三组团新发展的用地主要集中在快安西部、长安东部和琅岐的开发区扩区用地,总共7.34 km2。

△“十一五”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温福、福厦高速铁路建成通车,福州发展跨入高铁时代。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712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47万标箱。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648万人次。福清核电站建设加快推进,三山嘉儒风电场、高山风电场建成投产。建成鼓山大桥、湾边大桥等过江通道,缓解了闽江、乌龙江跨江交通的压力。

新改扩建南江滨路、福峡路、福湾路、林浦路、福飞路等道路工程建设,改造提升西二环等主干道,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1101公里。轨道交通1号线动工建设。

初步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1000万平方米,竣工603万平方米,解决1.4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相继建成了福建大剧院、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扎实推进“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大项目,完成镇海楼修复,林则徐纪念馆改扩建和南后街、水榭戏台、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修复,“三坊七巷”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成新动物园、西湖公园大梦松声景区、环西湖左海步行道、乌山北坡公园、鼓楼遗址公园、茶亭公园、屏山公园,改造提升左海公园、温泉公园等,建成区绿地率达36.9%,绿化覆盖率达40.3%。

两江四岸景观提升初见成效,建成江滨步行街、金融街,万达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动工建设台西商务区,城市环境形象得以提升。

至2010年,建成区面积增长至255.22 km2,其中五城区建成区用地规模220.22 km2。

△2005年至2010年福州市建成区拓展示意图

6. “十二五”期间

近几年福州城市建设用地拓展,主要集中在核心区以及南台岛新城、马江快安片区;其次为上街片区、青口组团,经过几年建设也有一定基础;而南屿南通片区、琅岐亭江片区和荆溪组团则刚刚起步。

△“十二五”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福州市紧紧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的机遇,围绕“建设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618.1亿元、人均GDP首次超过一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48.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853.61亿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7.7%.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福永高速公路、向莆铁路、合福铁路等,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87公里;高速铁路总里程275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21.76万标箱。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

完成了三环路全线贯通;建成螺洲大桥、淮安大桥、林浦大桥,扩建金山大桥等过江通道,缓解了闽江、乌龙江跨江交通的压力;新改扩建站西路、厦坊路、浦下路、三江路、福湾路、远洋路、化工路、铜盘路、金鸡山遂道等道路工程建设; 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1256公里。

轨道交通1号线即将建成, 轨道交通2号线动工建设。全市共有公交线路331条,公交车4351辆。

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相继建成了市工人文化宫(改扩建)、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海峡奥体中心、省立医院金山院区等;扎实推进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工作; “三坊七巷”评为5A级景区。

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建立起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1.6万套,实施旧屋区改造2590万平方米,解决1.6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生态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福州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6%。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3%,综合指数排名持续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重点流域水环境水质总体保持良好,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57.8分贝、交通噪声68.7分贝,均呈较优状态。

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花海公园、沙滩公园、东江滨公园等一批老百姓喜游乐进的公园,城区共有公园84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9.5%,绿化覆盖率达42.9%。

至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用地规模拓展至316.81 km2,其中五城区建成区用地规模260.05 km2。

△十二五期间福州市建成区拓展示意图

7. 2016年最新建成区情况

经过对不同行政界线的汇总和对飞地数据修正,2016年福州中心城区建成区用地规模拓展至328.18 km2,其中五城区建成区用地规模265.33 km2。

△2016年福州市建成区拓展示意图

建成区拓展驱动力分析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福州城市翻天覆地快速发展的四十年,这是基于我国全面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福州自身努力的结果。

对于福州市中心城区地形特点,影响和控制着城市用地分布及其扩展的宏观格局,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城市用地扩展的数量、速度及模式。

1. 人口因素

人口增长对城市用地扩展与规模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城市用地扩展能促成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1990年,福州市市区户籍人口129.24万人,平均增长速度0.95%,2000年市区户籍人口增至148.49万人,2010年市区户籍人口增至188.59万人,2015年市区户籍人口增至199.96。

26年间市区户籍人口增长54.5%年平均增长率不足1%,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五区加闽侯县)从2006年的322万增至2015年的379万,增长17.7%。通过福州市的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曲线拟合发现,福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四次多项式拟合最优,复相关系数是0.9726。

2.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城市用地提供了城市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切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物质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00年之后,福州市的经济水平发展迅速。2000年GDP为876亿元,2016年达到6197亿元,17年间增长了6倍。通过对福州市建成区面积和福州市的GDP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复相关系数为0.9821。

3. 居民收入水平

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90年为1936元,2000年为14841元,2010年为44000元,2015年增长至75259元,为1990年的39倍。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37元,2000年增长至7944元,2015年增长至34982元,年平均增长速度稳定在10%以上。

对福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福州市建成区面积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复相关系数为0.9912。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转而要求精神上及生活上的提升需求,这相应会引起城市中娱乐、休闲用地的增加和购买更大的住所。

4. 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交通的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展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从根本上缩短了时空距离,为城市扩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是城市扩展的牵引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作用。

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式下,福州市的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快,2015年福州市交通运输投资达36亿,公路通车里程合计7817公里,高速公路长度达588公里。

福州市是国家“7918”高速公路网中京台高速、沈海高速、福银高速三条国家级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在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中居于主导地位,也是东南沿海铁路干线重要节点和区域重要铁路枢纽,同时也是我国沿海港口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城市四环路等基础交通设施的开工建设,将打通沿江向海的城市拓展轴线,为滨海新城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成为福州市未来城市拓展的增长点。

5. 青运会等城市大事件的机会拉动

诸如青运会的城市大事件是城市关注力发展的机遇经济,它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而给举办城市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这是此类经济的核心内涵。

主办青运会对福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等将带来很大影响。为举办青运会而大力度对基础设施进行的资金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GDP增长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福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长。

福州城市拓展实施的主要问题

1. 用地发展方向过于分散

从最近二十多年的城市发展规律和近两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都明确了“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发展格局,但往往在实施总常常四面出击,主要用地发展方向时而向西发展金山、大学城。

时而发展鼓山、新店、盖山、铜盘等,这样就不可能把有限的建设资金集中使用,公共服务设施难以配套完善,吸引力不够,新区入住率低。

2. 中心区人口疏解未能实现

多轮规划均提出要疏解中心区人口密度,但在实施过程中旧城改建过于强调就地平衡,导致住宅容积率过高,鼓台中心区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2010年鼓台中心区人口已经增加到113万人。

而南台岛建设主体是住宅房地产,缺少公共配套与服务业出让地,金山片区住宅空置率较高等问题,未能发挥疏解旧城区人口作用。

3. 对建设用地发展速度估计不足

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出于控制城市用地规模的考虑,规划市区建设用地每年增量仅4.22平方公里;而实际上从2002年到2005年市区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加约8平方公里,大大超过预计的速度,而实际上到2005年市区建成区已在南台岛的金山和建新等方向达到了总体规划2010年的用地规模。

4. 旧城改造“两高两少”现象

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屋区改造,虽然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由于过分强调了经济就地平衡,存在容积率、建筑密度指标偏高,绿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社会停车场偏少;造成旧城区更加拥挤,没有达到疏解旧城区人口的目的。

加之机动车大量普及,城市交通拥挤状况较严重,汽车保有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而同期中心城区的道路增长率不足3%。

5. 工业布局分散,

少数新上项目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福州城市工业布局分散,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多达十多个,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未见成效,未能形成成规模上档次的工业区。

工业用地发展迁就现状,有些远期规划要搬迁的工业园区如盖山投资区、义序工业园区近几年仍在改扩建新上项目,需要整合提升的工业园区如金山工业集中区等也还在上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项目。

6. 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不够顺畅,

道路拥挤状况依然严重。

三环路尚未全线贯通,出城通道不够顺畅,机动车出城要耗费大量时间。汽车保有量以每年30%递增的高速增长,但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城区路网密度仅为4.4km/ km2,与规范中5.0~7.0 km/ km2的推荐值还有一定差距。

次干道、支路规划实施不到位,无法起到分流集散作用。公共交通运力不足、线路不均,公交出行率仅22%,公交服务水平较低。

总结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福州城市目前在中心城区中面临建设强度过高,预计到2020年建设用地区域饱和,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旧改的冲击,这些都鲜明揭示出福州城市“东进南下”战略的正确性和紧迫性。

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新一轮总体规划(2017--2035)和国家级福州新区规划中再一次摆正了战略思路,以沿江向海为主战场,同步建设三江片区和滨海新城,为福州未来二十年发展,实施战略性跨越。

作者 | 陈亮 赵晓旭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