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龚砚庆本报通讯员蔡相龙
“喂鱼早就不用人工了,都是机器,一按键就行。”12月16日,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花西社区,居民薛伍莲边说边启动投料机,瞬间功夫,成千上万条锦鲤游弋而来,簇玉流金,煞是好看。
“现在我一年能收入16万元,不过几年前可不是这样。”忆起过去,薛伍莲有些惭愧,“那时老母亲瘫痪在床,我却游手好闲,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能找到这个致富门道,多亏了俺的好支部。”
花西社区早先叫花生庄,距黄河不到两公里,因土质沙化,除了种些花生,其他种啥啥不成,“沙土不养人,吃饭全靠天”。
前些年,花生庄党支部联合驻地部队,将几千亩沙土岗一一推平,又引来黄河水淤灌,种出了大米这个“稀罕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乡”。进入新时代,怎么才能让群众从“温饱”到“小康”,花西社区党支部又有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30多岁的秦彦松放弃了红火的建筑生意,成了村里的“带头人”。
上任后,秦彦松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既走出去看世界,又沉下去听民声,最后确定了“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村里开始实施积分制,半年一测评、一年一考评,对先进表彰奖励,对落后批评鞭策,逐渐形成了干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干给群众看的好氛围。
“这两年,我们开始探索现代高效农业种植,种草莓不用土,都是在架子上长的。”走进自动智能恒温大棚,社区副主任柴祖海介绍,“从11月开始采摘,一直到第二年5月,既有网上销售,又有观光采摘,一亩地保守估计能收入5万元。”
据悉,当前花西社区形成了以西瓜、草莓、西红柿为主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以锦鲤养殖为主的经济支柱项目,采用“农户+合作社+农业公司”发展模式,群众以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并在家门口就业领取工资。同时,实行“强村联邻村,强村带弱村”发展机制,带动周边3个贫困村参与到产业致富中来,送技术、送果苗、送岗位,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今年我们又新建了育苗基地,群众现在买自己社区的苗,不仅更放心,价格上还便宜一半。”柴祖海说。
农业产品要想销路旺,还得想方设法打造品牌。花西社区的西瓜因薄皮沙瓤很受欢迎,为了扩大影响,花西社区党支部办起了“西瓜文化节”,一方面线上电商销售、直播带货,加上媒体聚焦,产品“红粉沙宝”人气高涨;另一方面线下举办斗瓜大赛、西瓜雕刻比赛、西瓜宝宝文艺会演,成了本地群众每年期待的“文化盛事”。
如今,花西社区成了“明星村”,又被纳入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各项“绿色”建设正在热火朝天推进中。通过全市乡土人才“星火计划”,秦彦松同时挂职科技副乡长,开始为全乡产业项目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