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八骏故居内的板溪学校。(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徐 荣
1、白屋出公卿,土屋多才俊
湘潭县晓霞山下,有一片土砖屋。
对见惯了流金溢彩的现代人来说,它实在土得掉渣。
这土砖屋,是清奉政大夫黎葆堂所建,至今100多年历史了。
坚守老屋、年已92岁的蒋冬初老人说,这里是当年中路铺一带最好的房子,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好长时间的乡政府”。
蒋冬初“民国二十年就到黎家做工”。他记得,这房子当年好大一片,正屋有40间,加上其他杂屋一共80多间。“两道围墙,从槽门进来后,又分两进。”据说,前进正厅中,曾悬挂巨匾,匾上书“美意延年”四个大字,是1919年1月19日主人黎松安50岁时,民国总统徐世昌题赠。
记者从残存的10多间房子里,看到“诵芬楼”——当年的书楼,黎松安与“罗山诗社”吟诗唱和的地方,也是齐白石尚未成名之前的“老据点”——白石在这里常常一住数月,向黎松安学习篆刻。在这片房子的最北面,至今保留着黎氏家学——长塘杉溪学校。
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黎氏八骏”——黎锦熙八兄弟,就诞生在这一片土屋里,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2、前溪留文脉,后背有靠山
按蒋冬初的说法,黎家出人才,是因为“这里风水好”。
这里确实风景如画:小桥流水,竹篱茅舍,平畴沃野,阡陌如棋。
晚清湘潭诗人王仲言,在《杉溪晚眺》一诗中,描写这里的秋天景色:“黄花霜里远,红叶雨中妍。”
打开黎氏槽门,一眼就看到地名之源——长塘。
蒋冬初说,现在的长塘,只剩下三分之一。当年池塘中长满肥美的菱角,以致现在这个村子以菱角“冠名”。
奇异的是那条杉溪,本来发源于晓霞山里,向北流去,然而流过黎家门前之后,遇到了罗网山,在这里拐了一个90度的弯,再次回流到黎家门前。而黎家的后山,就是晓霞山一景——笔架山。“黎家主出读书人,后有笔架山作坝猩枷糇∥穆觥!/p>
他有他的说法。不过,这里确实是宜居之地,也是读书的好地方。
3、国学加西学,土屋育英才
徜徉土屋,记者一个疑问:广有田产,家境富裕,“打开槽门,望得见都是黎家田”的黎家,为什么守着这片土砖屋?
史料上说,黎松安晚清考中秀才,却不入仕途,寄情于翰墨,平日以读书、写字、作诗为乐。从后人对他“尤其是对陶靖节(渊明)推许”的评价来看,黎松安过着“采菊东篱下”的传统士大夫日子。
终究时代不同了,面对“三千年之变局”,黎松安受到维新思想影响,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反对女人包脚扎头髻,反对封建迷信,家中从不请师公敬神弄鬼。在清末,黎家开始在家着意用“新学”教育子女。
黎家聘请了几位能掺用“新学”的秀才教子,开设中西合璧课程,既讲授儒家经典,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所以黎锦熙等弟兄,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熏陶。
黎松安没有将精力放在改造土砖屋上。
4、黎氏这个家,湖南很独特
有人说,黎家这样一个家庭,菱角这样一个山村,出了这么多人才,在湖南,在全中国,都是很独特的。
当年,毛泽东曾对胡耀邦说:“一部《红楼梦》反映了近百年中国上层社会的横断面。一部《金瓶梅》反映了近百年中国下层社会的横断面。‘湘潭黎氏’一门反映了近百年中国国共两党的横断面。”
若干年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黎氏第三代、军旅作家黎白,复述了这段话。
如何理解这段话?黎氏无疑是文化之家。黎松安是黎氏第一代,有着维新思想;黎家第二代,许多人同情革命,是共产党的朋友,如黎锦熙等;黎家第三代呢?许多是新中国的文化人才。
如此,黎氏土砖屋不仅是“黎氏八骏”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见证。
■链接:黎氏八兄弟
黎氏八兄弟:老大锦熙为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文字改革家,有“汉语注音之父”之誉,是毛泽东在湖南四师、一师求学时的老师。老二锦晖为杰出音乐家,中国新歌剧、通俗歌曲、儿童歌舞剧的开拓者,创作过《桃花江是美人窝》、《毛毛雨》等名歌。老三锦曜为著名采矿专家。老四锦纾为著名教育家。老五锦炯为著名铁道和桥梁专家。老六锦明为著名作家。老七锦光为作曲家,其作品《夜来香》曾唱遍亚洲。老八锦扬为享誉国际文坛的美籍华裔作家。
(原标题:黎氏土屋,湖湘豪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