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号”不仅可以浏览新闻,还可以品读湖州。我们推出夜读栏目,让“南太湖号”上的精彩文章伴您入眠。
作者单位:凌波塘摄影文学社
风水墩的介绍
风水墩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西北,安澜桥北侧的外西湖上。墩岛并不大,四面环水,风光秀丽。风水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
风水墩的形成与菱湖古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据史料记载,现在的风水墩一带曾和东苕溪河流连成一片,水域宽阔,烟波浩淼。
华南大学的周晴副教授,专门从事江南市镇河网变迁的研究,其在《江南水利、河网与市镇——以菱湖及周边地区为中心(9-20世纪)》论文中认为,菱湖自唐宝历年间崔元亮筑凌波塘以后,东苕溪及附近山溪水流挟带大量泥沙在凌波塘以西水域中落淤形成三个沙洲,原有广阔水体慢慢被几个逐渐扩大的沙洲分割为东西部分,这三个沙洲是南湖西墩、北湖西墩和风水墩。
三个沙洲的东部是西湖,西部是东苕溪主河道。三个沙洲的最北面的最小的沙洲就是风水墩。由此可见,风水墩是唐宝历年(公元825年)筑凌波塘之后因东苕溪山溪水流长期冲积而形成。
从空中俯瞰风水墩,形状如一个等边三角形,四周水流环抱。与北湖西墩遥相呼应,北端则伸向东苕溪支流。地理位置显要,民间称墩岛蓄聚菱湖风水,故名风水墩。
南浔区菱湖镇西北的风水墩
空中俯瞰风水墩
风水墩的历史
清代,风水墩上有奎章阁,也叫文星阁。清光绪十九年孙志熊在《菱湖镇志》(卷十四·金石)《重建奎章阁碑记》中记载,“……顺治辛丑(即康熙元年)……筑一墩焉为砥建文星阁其上。”奎章阁高大雄伟,气势不凡,共有三层高,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登阁远眺,菱湖全景尽收眼底。
奎章阁分主殿偏殿,主殿正厅有一楹联。上联:杰构镇龙湖,东揖灵峰,西接金盖,南通霅水,北接苕溪,依然夜市春堤,万家灯火浮两岸;下联:文光射牛斗,榜花俱美,会状联标,翰苑翔华,寰瀛奉使,从此前星后辉。千载风雨护层楼。整幅楹联共76字,对仗工整,平仄有致,大气磅礴。
上联中“龙湖”“灵峰”“霅水”“苕溪”都是周边山水地名,形象生动地标明了奎章阁的地理位置,描述了当时古镇菱湖夜市灯火映两岸的繁华景象。下联叙述了菱湖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现象。“榜花俱美”,指清时菱湖有孙氏一门两榜眼的佳话;“会状联标”是指清代孙见龙喜中会元,王以衔高中状元的盛况。“寰瀛奉使”指的是清代费锡章出使琉球群岛的情形。
以上这些菱湖籍人士都是科举制度的佼佼者,或在朝为官,或出使海外,文星闪耀,辉映后世。充分说明当时菱湖科考之盛,甲于一郡。
奎章阁正厅长联的撰者是谁,史料无记载,从内容分析,此联应该不是始建时所撰,清康熙元年之际,联中表述的人事尚未发生,可推测为后来重修时所撰。
风水墩还有赵王坟,相传与元代赵孟頫的先祖南迁湖州有关,菱湖附近的下昂也有赵家坟的地名。清光绪《菱湖镇志》说,“赵王坟在奎章阁岸侧……华表犹存。”稍早时的清同治《菱湖志》也说,“奎章阁隔河东岸,相传为赵王坟,今华表犹存。”河东岸即今菱化集团码头边。清孙宗承在《菱湖纪事诗》中说,“涨余野水验残痕,芳草萋萋没墓门。一种沧桑山鬼泣,是谁酒酹赵王孙。”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风水墩与奎章阁
风水墩的文化底蕴
风水墩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清代菱湖百姓郊游聚会的绝佳去处。清代菱湖有八景,第一景就是“奎章晚霁”,可见奎章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当夕阳西下,水面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晚风送爽,呈现出风光无限。
奎章阁既是黎民百姓烧香祭神,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更是读书人心驰神往的圣地,每逢科考之际,他们相约来到奎章阁,朝拜祈福,希望中榜登科,光宗耀祖。他们泛舟西湖水面,赋诗吟唱,留下许许多多关于奎章阁的诗篇。
朱发,菱湖人,清雍正十一年进士,在《奎章阁小集喜晴诗》中说:“结伴重来暮景斜,波上点点送归鸦。桄船百艘吞山影,估客千帆滚浪花。烟树冥冥疑带雨,水天澄静但闻蛙。当筵看尽云光敛,遥指前村是我家。”朱发的诗形象地描述了在暮色中结伴来到奎章阁,望着百船千帆气吞山影的磅礴气象,静听雨后蛙声,举目烟树茫茫,从内心发出“前村才是心中的家”的感叹。
另一位菱湖人孙宗承(清嘉庆十四年进士)在他写菱湖的著名诗集《菱湖纪事诗》中,向人们描绘了奎章阁的另一番景象:“奎章突兀在虚无,里窕冲融万象俱。几处蒹葭双桨冷,隔村杨柳一灯孤。”清代诗人王模在《奎章阁喜望诗》中说,“喜涨粘天乌榜轻,波痕一发渡头生。长溪西去明如练,别见孤帆树里行。”给人留下一番溪水连天,长河如练,孤帆远行的惆怅景象。
历史上这些文人雅士留下许许多多关于风水墩和奎章阁诗,为今人研究和探索菱湖地区清代以来的当地风土人情、文化现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帮助,这是一种无形的人文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风水墩与奎章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风水墩的兴衰
凡事皆有兴衰。风水墩、奎章阁同样无法摆脱命运的轮回。奎章阁作为历史古建筑,曾多次废圯,又多次重修。有史料记载的修建就有三次,分别是清康熙元年始建,康熙三十六年重建,道光二十六年重建,同治六年毁,同治初年再重建。其中前两次重建均有碑记。
清光绪《菱湖镇志》金石卷中记载,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奎章阁重修,立碑《重修奎章阁碑记》,碑文撰者为归安县事豫章黄世杰,书者为里人吴钺。碑文曰,“文星阁(即奎章阁)于其上,三十年来其人诜诜振振,其士霭霭济济,其科甲蔚兴者绵绵连连……有以致之此风水蓄聚之征也。”可见奎章阁对当时菱湖文脉传承的重要性;还有一次重修并立碑存记的是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碑文撰者为清代菱湖进士卞斌,他在《重修奎章阁记》碑文叙述了再次修建奎章阁的工程建设、资金募集等过程;第三次重修是在清同治初年,史料没有任何记载。
在奎章阁的修建过程中,菱湖望族孙氏家族,曾出了大力。据《孙代家谱》记载“……数里有杰阁曰‘奎章’,创自从祖封掌院学士南龄公,继经从父比部望兮……”南龄公即孙淳,为康熙九年榜眼孙在丰之父,比部望兮即孙望兮,即孙在中,为孙在丰之弟。父子二人为重修奎章阁呕心沥血。黄世杰在《重修奎章阁碑记》中记载,“……孙望兮主政,请命于封公南龄先生,购材鸠工偕同志者更新之题曰奎章规则……”。
历经风雨二百多年后,奎章阁最终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毁于一场大火,三层楼阁全毁,只剩几处断垣残壁。
现在的风水墩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风水墩上因奎章阁的废圯,再无人上岛,岛上杂草丛生,芦蒿遍地。昔日风光秀丽、人气旺盛的胜地,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荒岛。1953年,风水墩上来了一批客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岛上设立了鱼病防治工作站,修缮奎章阁偏殿,又建了几间简易房,开展淡水鱼鱼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几年后迁往湖西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菱化企业集团买断了风水墩,并开始建造热电厂,基建时出土了几块清代的石碑。主要有《菱湖宾兴碑》和《五老会记》等。虽历经百余年,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这几块石碑的碑文均在清光绪《菱湖镇志》有记载,其中以《菱湖宾兴碑记》的文史价值较大,主要记载了清代菱湖地区对参加科考学子以社会赞助的一些具体规定,对研究清代的宾兴制度有较大的实物支撑。而今这几块石碑保存于菱湖老公园碑廊里,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繁华盛事……
如今的风水墩
如今的风水墩
站在安澜桥上,远眺风水墩全貌,岛上的热电厂早已停产,高大的烟囱和空荡荡的厂房以另一种姿态孤零零地站立在荒岛上。历史曾在这里出现了断层,然而新近出土的石碑,又把昨天和今天重新连接了起来。
由此想到,风水墩,是一块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充满潜质的风水宝地,期待它有一个华丽的转身。
声明: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南太湖号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南太湖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联系作者并协助处理相关事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