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汉文帝霸陵江村大墓考古引发热议,扑朔迷离的位置和琳琅满目的陪葬品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帝陵的认知。在帝王看来,帝陵绝佳选址不只意味着美好的归宿,也将对王朝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纵使身前功名再卓著,事业再伟大,人的最终归宿都是黄泉之下。皇帝们为了在阳间使自己的功名永存、王朝长治久安,在阴间“过上”好日子,可谓是绞尽脑汁,试图修筑出最好的陵寝。而陵寝的选址,则是皇帝能否让自己名扬千古的关键因素。
陵寝的选址,受到多方影响。总体来看,帝陵多分布于都城附近,但具体到每个朝代各有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窥探不同王朝的时代特性。
礼法为先——春秋至秦汉
《尚书·召浩》曰:“成王在丰,欲宅雒邑(即是洛阳),使召公先相宅。”先秦时期,没有皇帝,为祭祀便利,统治者的陵寝、宗庙多就地安排在都城附近。当然,统治者的都城,选址也是大有讲究的——要符合礼法。礼法在这里不仅仅是礼仪,还是行事的方法。当时,勘察选址的方法被叫做“相地术”,是礼法当中的占卜方法。《周礼》当中,具体分为“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等,有一套综合的评价系统。出于便利生产生活的考虑,先秦时期的聚落与宗庙,大多在背山面水、不易漫漶的地方,同时还得是土层深厚、开阔的山塬。例如商朝早期地处嵩邙之脚、洛河之滨的偃师商城,周成王营造的洛阳,无不是按照此要求建立的。
秦,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始皇陵,地处于骊山北麓,坐落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远处望去,巨大的陵寝与背后延绵的山峦浑然一体。如此巨大的陵寝,是来源于秦国的厚葬之风。秦国王陵,都是高大的、有专人守护的封土堆,随葬品数量庞大,旁边还有陪葬坑,上面还有建筑物,因此较大的墓园面积才可以容纳。
秦始皇陵,积土成山 来源.Pexels
秦统一六国之后,国力强盛,作为秦国第一个统一君主,秦始皇的陵寝必须要超过祖宗。原先秦王的陵园芷阳陵区(位于现在的西安临潼芷阳)无法容纳更多的陪葬,因此必须重新选址。
《尔雅》:“西南隅谓之奥,尊之长处也。”先秦到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以西方为上的。“事死如是生”,即便秦始皇的功绩再大,为了符合礼制,秦始皇的陵寝需要在祖先的芷阳陵区以东北,以表现自己尊崇长辈。
当然,秦始皇毕竟是“千古一帝”。他个人的好恶,在陵寝的选址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堪舆学的判断,选择在骊山北麓建造陵寝,脱离原先的芷阳陵区,也是他凸显自己地位、一家独尊的表现。
汉时期的皇帝,格外的重视礼法。他们在继位之后,都会仿效秦始皇,提前选定陵址,为自己身后寻找合适的归宿。《周礼·春官宗伯》说,“卜葬兆甫竁”(意为:在埋葬之前要先占卜,得到吉兆之后再建造墓穴)。汉时期,选择陵址时,依据周礼,需要占卜,求得吉利之地。利用堪舆学,汉皇室找到了咸阳北坂的一片高地,作为陵寝。这里东西横亘, 南与都城隔河相望, 地势一平如砥, 居高临下, 广阔雄伟, 且又背山临水, 符合堪舆学说中对于“吉地”的定义。
西汉帝陵分布
地理上看,咸阳北坂也是一个适宜安葬的地方。这里地势较高,不易淹水;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易于运输材料、下葬、祭祀;地面开阔,适应汉朝皇室“聚族而葬”的要求。作为皇帝的陵寝,陵区还需要有巨大的面积来安排陪葬区,建设陵邑。
陵邑就是负责建设、看守皇陵的人居住的地方。皇陵都是在即位之时就选址并开始建设的。皇帝活多久,帝陵就得建设多久。例如,汉武帝的茂陵,建设时间长达53年,需要征发数万民夫。为了保障陵寝的建设,提供相关的服务,就需要在陵寝周边建设陵邑。在皇帝安葬之后,陵邑的居民还需要负责日常宗庙祭祀的礼仪。陵邑还可以用来吸纳移民人口:西汉初期,大量旧贵族被移民至临近首都的陵邑,以方便朝廷对他们的看管;汉武帝迫使富豪迁徙到茂陵邑,为自己的宏图大业提供钱粮。
茂陵 来源.Pexels
汉朝的陵址,还受到了“昭穆制度”的影响。昭穆制度,就是特定的一套规定宗庙、墓地的排列顺序的礼法。始祖在中间,偶数世系(二世、四世、六世)的在左边作为“昭”,奇数世系(三世、五世、七世)的在右边作为“穆”。从空中俯瞰,世系一目了然。在王朝建立初期,这套制度还被有序地继承着,陵址选择严格遵循了昭穆制度。但是,在西汉及以后,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皇帝终于在陵址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逐渐不再按照这套制度安排陵址。
占卜陵址:隋唐时期
隋唐的陵址,比较秦汉有所不同。这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秦汉至隋唐,大多定都关中,而关中平原上,形胜较好、临近国都的陵址,多已被占据。根据礼法,帝陵应当在国都以北。渭北本就是山区,平原较少,又都已被占据,因此隋唐的帝陵只得在关中平原与陕北山区之间依山为陵。
唐十八陵分布
隋唐时期,帝陵大多通过临时占卜得到。唐朝人重视风水,追求吉利,因此没有按照前人的昭穆制度确定陵址、对陵园进行总体规划。贞观九年唐高祖死后,唐太宗派术士占卜墓地,结果选中了三原县荆原的风水宝地,遂决定在荆原上为李渊营建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也都是通过占卜确定的。
昭陵 来源.Pexels
唐朝的皇帝,在陵址的选择上比较追求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因此选择以山为陵。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臣讲:“我看(礼泉县)九峻山孤耸回绕,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有终焉之理。”又有,在开元十七年,唐玄宗至桥陵之东,见蒲城县金粟山有“龙盘凤翥”之势,又靠近他父亲的陵寝,便对侍臣说:“吾千秋后宜葬于此地。”
有北宋人感叹,秦皇汉武征发数十万民力,却才堆成十几丈高的土堆;唐皇的因山为陵,“民力省而形势雄,何秦汉之足道哉。”而且,相比于在平原上堆成土堆的形式,以山为陵相对安全性较高,不易找到入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盗掘,保证了皇帝的“身后平安”。
成谜的陵址:元
元,裹挟草原骑兵之势滚滚而来,又如清风一般倏然消逝。元朝帝陵的位置,也如同它的结局一样,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由于《元史》当中并未记载元朝帝陵的详细位置,同时草原民族还有秘葬的传统,元朝帝陵的位置至今是个谜。《元史》当中说,元朝十四位帝王当中,有12位葬在一处名叫起辇谷的地方。根据学者的考证,起辇谷可能位于今蒙古国的肯特山之北的克鲁伦河畔。《蒙古秘史》说,这里是蒙古人迁居漠北之后的始兴之地。20世纪至今,无数学者专家试图通过田野调查、拉网排查、卫星遥感等等技术在蒙古国境内寻找元朝帝陵的位置,但是均一无所获。
克鲁伦河畔 来源.Pexels
元帝陵陵址难觅,归根结底原因还在于蒙古族独特的丧葬习俗。因为顾忌日后被盗掘,元朝帝陵起辇谷的位置属于高度的国家机密,讳称为“大禁地”。蒙古人编写的《史集》记载,成吉思汗看到平原上长着一棵很绿的树,心生喜悦,便决定在死后葬于此。元朝帝王死后,遗体随同陪葬一同被埋入一个大坑之中,而后填平墓穴,将草木植于其上,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那么,元朝皇陵的陵址有什么要求呢?不同于中原王朝葬于都城附近,蒙古王室讲究落叶归根,所有的皇帝都葬在蒙古王室兴盛的地方:克鲁伦河畔起辇谷。例如,蒙哥汗客死重庆钓鱼城,即便是炎炎夏日,他的遗体仍然被不远千里运送至漠北的起辇谷下葬。
克鲁伦河最终汇入中国境内的呼伦湖,在中国国内尚无人在此调查过元朝帝陵位置。真正的元朝帝陵,会不会就埋藏在呼伦贝尔草原之下的某处?
风水为重: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帝陵的选址受到风水的影响最多。为了实现长治久安,江山永固,帝陵的选址必须要结合风水,恪守礼法,周全考虑。明清时期,风水学说发展已臻完善,根据风水进行的帝陵选址,已有一套成法可循;明清时代追求的帝陵风水,则是以符合风水学理想模型的为佳。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让明朝的开国军师刘伯温选择自己的陵址。朱元璋所葬之处明孝陵,属于背山面水之地,“云气山色,一日之间,青黄紫翠之不一”,其风水之妙,可见一斑。
明孝陵 来源.Pexels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其后十三个帝陵全部位于北京附近,是为明十三陵。此处风水是仿效明孝陵,为一处形胜绝佳之地。这里交通便利,处于华北至塞上的交通要道;北面背靠燕山余脉天寿山,长城于此上虎踞龙盘;南面向平原,一条小河蜿蜒流出;东西两侧小山环绕,宛如交椅;中间平坦开阔,一块小盆地有容乃大,便于营建宫室。
明清帝陵分布
明十三陵 来源.Pexels
礼法在明清帝陵的选址当中也是参考因素之一。明世宗朱厚熜在登基之后,作为继宗,他需要认前任皇帝明孝宗为父。朱厚熜不想按照礼法,放弃自己的亲生父亲,于是试图追尊死去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并将兴献王迁葬至十三陵天寿山大峪岭处。但是,他的做法违反礼法,也因此招致了朝堂之上大臣的反对。这就是明代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事件。最终,此事以朱厚熜的妥协告终。之所以选择迁葬大峪岭,也是因为这里是十三陵所有山脉当中从属其他山脉的一条山岭,这样才在礼法上合乎要求。
清东陵 来源.Pexels
清代的帝陵选址,是在明朝基础之上的进步。清东西陵的选址,力图达到“地臻全美”的水平,在风水学的意义上是几乎完美的。清东陵同十三陵一样,是北依山、南傍水的,清世祖顺治评价道:“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陵寝)。”相较于明代,清代的帝陵更注重与环境的配合。山川形势的布局与建筑物的布局相呼应,水流的走向曲折迂回,体现出了“山水有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是,纵使清代皇陵的风水再好,终究没有逃过盗墓贼的手。1928年,孙殿英率领军队将清东陵洗劫一空。
帝陵的选址,费尽心机;风水也好,礼法也罢,都是为了统治千秋万年、帝国江山永固的美好祈愿。再伟大的功业、再稳固的统治,最后都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化作齑粉。
辛迪夫 ∣地缘谷成员 俄罗斯 气候变化与资源爱好者
参考资料:试论秦始皇陵园选址的相关问题.朱学文;隋代帝陵制度研究.冉万里;西汉帝陵移民研究.刘悦;元朝帝陵葬地探索的回顾与思考.田广林;风水对古代帝陵选址的影响.邵崇山;文献所见西夏陵选址问题探析.孔德翊.西汉帝陵分布及相关问题浅析.刘尊志;风水思想与汉唐帝陵选址研究.张燕军;明代帝陵选址诸因素考述.翟志强;昭穆制度起源新探.刘玉环;论西汉陵邑的功能.杨武站;试论秦始皇陵园选址的相关问题.朱学文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