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看见送葬人风水(一大早出门看到送葬的)


丧礼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中国人对于丧葬的重视也是具有渊源的。自西周至今,丧葬礼制文化传承了3000余年。它是一个家族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沉淀。在古人眼里,人生有三大重要的礼仪,即成人礼、婚礼、葬礼。在历史的长河里,古人对葬礼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古人办丧事,要在厅堂内设灵桌,上面放置灵牌,还有香炉、蜡烛之类,有时要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亡魂。今人大体相同,只是普通百姓只请风水先生(俗称阴阳)代替和尚、道士念经。古人死后,要给沐浴。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今人只冼手足,一般省去了沐浴。死后有“殓”的仪式。有小殓、大殓。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衾,我们家乡叫“落草”,即给逝者穿好衣服,放置到铺好草的地面上凉尸。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须含饭,所以《战国策·赵策》讲到“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今人在逝者刚断气时献上“倒头饭”,这是代替含饭。入殓后,停棺待葬,叫做“殡”。《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的意思是说:“就在我家里停柩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这是说把晋文公的灵柩送到曲沃停丧,还不是葬埋。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枢送到埋葬的地方去,我们家乡叫“发丧”。贵族出葬时还有许多排场,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我们家乡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的两旁拉两根白带子,让孝子牵着,叫“拉纤”,那就是体现执绋的遗制。挽歌据说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人们不唱挽歌,而以挽联代替挽歌。以上是古人与今人的做法的对比,我们看出今人基本上继承了古人的丧葬形式,这就是丧葬文化传承的结果。人们举行丧葬仪式,是对死者的纪念,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它就有一种教育作用。通过这种仪式,它可以增进家族的团结、和睦,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形式也应与时俱进,我们要提倡厚养薄葬,首先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关心,多照顾,父母去世之后丧葬可以从简,但仪式还必须有,只是不要铺张浪费罢了,因为丧礼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对逝者的悼念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