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 超(黑龙江省作协秘书长)
散文集《远道而来》(太白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写的是作家北乔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挂职时的所见所闻。北乔刚踏上西部这方水土之时,便“此心安处是吾乡”,敞开知觉,与天地谈心,和山水对话,留下了这些朴实丰盈的散文。这些散文的面貌朴素可亲,似对故人介绍某些感受;措辞从容,语调轻松自然,如朋友间的絮叨。作为阅读者,我感觉到了一种亲密的语调,让你相信作者的叙述和判断。这种亲密的语调并非偶然天成,北乔在用真挚的情感与读者对话,从写作者的角色变成我们的朋友。
充盈在文章其间的美学精神叫人难忘,为我们打开了一座丰富的印象库。北乔有扎实的摄影经历,视角、色彩、层次等摄影艺术上的滋养,赋予写作者广博的艺术构思。他的散文能够摆脱主题先行的概念式写作,洋溢着一种有韵味的冶炼方式。“敢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北乔对散文韵味的冶炼方法,或如园丁剪枝法,当舍则舍,做艺术上的减法;或布设空白,引导读者填补想象空间。比如散文《沉默的河流》中写道:“我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就像在一条河里飘游。这条河是静止的,行走的是我。如果我的行走是一种静止,那么这条河就在流动。”
在面对物象、自然时,北乔首先对审美对象特征予以择选,然后立体调动感觉渠道,让意象的丛林成为一种景观。辅以现代意蕴,他的散文富有意境和趣味。换言之,在面对自然景物时,北乔不仅在用心去“看”,而且放纵思绪,突出个人的“看法”。正如哲人所言,“不经注释的现实是不存在的”。描摹与记录,不可避免地处在某个认识支点、某个哲思立场上,写什么不写什么,这样写或那样写,本身就暗含着思想,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
北乔的散文之所以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基于以上因素融合而成的自觉意识,这使他在写作时不落窠臼,克服思维的惯性,说出新话和新意。他善于采用多角度看同一问题,开掘思维的多个侧面来观看事物,因此他的散文常常出现平常叙事中的突转。比如,以突然的空白、偏离式的笔致、叙述上的变缓,来造成散文情绪上的升降、韵味上的陡转,读者的阅读心境也随之拓展。
在这部作品集中,每篇散文随处可见“闲笔”。北乔的这些闲笔,很像是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用空白来促使读者寻找作品的意义。事物的本质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的构造。《莲花山》诉说的下山经历具体可感,“在轻松下山的途中,我想起上山时的担忧,就觉得好笑。因为过于轻松,我在一处最为平实的木栈道上,一个踉跄,不是手本能地抓住栏杆,真会摔个大跟头”,与前文描写的千辛万苦的爬山细节相对照,作者似乎没多说什么,其隐藏之意反倒清晰地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别人是他乡遇故知,我是在他乡看到了故乡的身影。临潭,不是他乡,也不是我的第几故乡,而是我故乡的一部分。”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已入骨入髓,北乔在高旷、静寂的高原收获良多,他所感知的,他所经历的,化作诸多篇什,均系他耐心、勤勉与灵敏所得。同时,“由乡愁到孤独,直到生存状态的叙事”,使他的散文散发着敏感的触须和动人的韵律。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0日14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