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口才与心理的重要性
在社交场上,你一定会被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人所折服,你一定会对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人由衷钦佩。这就是口才的魅力。想一想自己,能否谈笑风生,擅于辞令。如果你觉得不太自信的话,那赶紧丢掉这些想法,耐心读完本文章,你就发现,你也会和他们一样做得很好!
1:称呼的重要性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它是言语交际的“先锋官”,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更能促使交际的成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称呼得体就像行个见面礼,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断。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因此,不论是一般人,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发展,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
称呼在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早为人们所注意。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得体的称呼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自信,有助于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得体的称呼能缩短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心情舒畅。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其实称呼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传统,称呼的习惯可能差异很大;不同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的人,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一样。这就造成了人际称呼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称呼得体的难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反过来对方也会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沟通,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仅有此还不够,在具体称呼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记住对方的名字
姓名不仅是将自己与他人的存在予以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人的名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由于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心理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解,与人寒暄时不只说句“您好”,而是在“您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名字,这样做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应。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的人,总是感动万分、钦佩不已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二):符合年龄身份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对年长者称呼要热情、谦恭、尊重;对同辈则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的喜爱和关心;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要讲究礼貌,既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喂”、“哎”等来称呼人,同时,也应力戒点。
(三):有礼有节有序
在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讲,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的交往技巧。称呼兼顾长幼的差异,会使年长者觉得受了尊重,年轻人也心中坦然;如顺序颠倒,不但会使年长者不满,而且被称呼到的年轻人也会感到窘迫。再者应注意尊重女性,在与一个同样年龄、身份的群体打招呼时,先称呼女性,会使对方感到你有较高的素养,从而乐于与你交往。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制约、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称呼的得体与否以及称呼得体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依据称呼对象和交往场合等的具体情况,从多方面分析称呼对象的称呼需要,选择得体的称呼语,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称呼效果。
2:寒暄得当
寒暄又叫打招呼,是人与人建立语言交流的方法之一,是交谈的润滑剂。它能使朋友在某种场合心领意会,让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把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双方进一步攀谈架设友谊的桥梁。
1984年9月,中国与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第22轮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始了。中方代表周南和英方代表伊文思相遇并寒暄起来。
周南说:“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记得大使先生是春天前来的,那么就经历了三个季节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啊?”
这是发生在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谈判,时间是1984年秋季——达成协议的关键时刻,内容是我国对香港主权的收复问题。
周南在这次轻松的寒暄中,运用暗示、双关的手法,巧妙利用交际的时令特征,即秋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成熟与收获,将我方诚恳的态度和希望以及坚定的决心,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这种寒暄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灵活的策略性,无穷之意尽在言外。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路遇式寒暄
就是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打个招呼。一种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说上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骑车相遇,相互点点头,微笑一下,摆摆手,不用下车,擦肩而过。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不可以点头再过,要停下来,多说几句。如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
(二):会晤前的寒暄
如约见了面,或客人来了后,在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一种是常见的也是最起码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另一种是特殊情况的问候方式,如对病人、老人、师长、好友,或是遇到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况,寒暄问候则要格外体贴入微,暖人心扉。
寒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关怀式寒暄:这是常见的寒暄方式。真挚深切的问候,对于加深人际间的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2.激励式寒暄:就是在寒暄的几句话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几句寒暄,就能给人以很大的激励。
3.幽默式寒暄:寒暄中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是很有效果的。人际间良好的沟通与深切的友谊就是在这幽默的寒暄中间建立起来的。
4.夸赞式寒暄:无论谁清早起来,接连听到几个诸如“您起得好早啊!”“您身体越来越好啦!”的赞美式寒暄,一定会感到这一天心情格外舒坦、愉快。夸赞式寒暄也要讲点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夸赞的内容最好要具体一些,这样才能产生较大的作用。
在寒暄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对象。寒暄要因人而异,不要对谁都是一个调。
(2)要注意环境。在不同的环境,要进行不同的寒暄。
(3)要注意适度。寒暄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溢美之词则会给人以虚伪客套之感。
总之,恰当的寒暄,能给不快的人以安慰,给久别重逢的人以关怀,给邻里亲友以欢乐,并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促使人际交往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3:如何做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陌生的交际对象。如姓名、身份、职业、特长等,意在使对方了解自己,尽可能为自己提供方便,并与对方建立联系。人们初次见面,都会产生一种了解对方并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及时简明的自我介绍,可以满足对方的这种渴望。对方也会以礼相待,做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自我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而又无人引见,可以向对方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某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做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这样的情况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王海。”或“我是王海。”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做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如果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王海,是隆安公司的销售经理。”
在社交活动中,如果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做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则应简短、细致。如:
“我叫柴××,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专业1968年的毕业生。1981年又在省电大学习工业管理,获本科文凭。从1970年起我就在××汽车制造厂油泵车间当技术员,1980年晋升为工程师。从1983年起直到现在,承包厂服务公司的汽车修理厂。这些年来,我一直研究国内外关于机械加工方面的先进技术,对汽车油泵的品种、规格、型号、质量、工艺流程、销售情况也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我今年4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很想干一番事业。我个人做事果断,敢于拍板,敢于负责。只要给我一定的时间,比如说十天吧,就能把全部情况弄清楚,拿出办厂的具体方案,提出上缴利润的指标。”
这是某汽车油泵厂的柴××同志在投标时所做的自我介绍,较为具体详尽,既全面介绍了自己的学历、经历、兴趣、专长、能力和性格,又表示了自己的愿望和信心,因而赢得了招标单位的初步信任,为后来的中标打响了第一炮。
4:介绍他人应注意的问题
介绍他人,即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介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能碰到为他人介绍的机会。那么如何能使双方满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却很难做到位。
介绍他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介绍时要注意介绍的顺序和礼节
一般情况下,是将年纪轻、身份低的介绍给年纪大、身份高的,以示对后者的尊重。介绍多人的一般顺序是:
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如:“李小姐,这是赵先生,刚从河北来。”如果男士尊于女士,则应把女士介绍给男士:“赵老师,这位是从哈尔滨来的李小姐……”
不同辈分、职务的两个人,应将年轻、职务低、知名度低的介绍给年长、职务高、知名度高的。如:“汪老,这是×××报社的小陈,陈××先生。”
把一对夫妇介绍给他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先介绍丈夫,后介绍妻子。
同龄人聚会应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将自己熟悉的介绍给不太熟悉的。
客人到家中拜访,应先把客人向家庭成员介绍,然后把家庭成员向客人做简单逐一的介绍。介绍时,应把被介绍人的关系、姓名讲清楚,如果能简明地点出他们的爱好和特点更好,这样会给客人以愉快亲切的感觉,也显示出家庭的和睦与乐趣。
(二):介绍时体态语要自然、协调
介绍时一般应起立,面带微笑,注意礼节手掌朝上示意,切不可用食指指指点点。
(三):介绍的话语不要太长
介绍语信息量要适中,不要过于冗长,能为双方攀谈引出话题即可。
(四):介绍语要热情、文雅,切不可伤害被介绍者的自尊心
介绍是为了联络感情,融洽气氛,建立交流关系。因此,介绍的话语应热情洋溢,切忌冷冰冰的,更不可有损被介绍人的尊严。
约翰·梅森·布朗是一位作家兼演讲家。一次他应邀在某地演讲,被会议主持人做了这样的介绍:
“先生们,请注意了。今天晚上我给你们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我们本想邀请伊塞卡·F·马科森来给我们讲话,但他来不了,病了。下面听众发生嘘声……后来我们要求参议员布莱德里奇前来,可他太忙了。嘘声……最后,我们试图请堪萨斯城的罗伊·格里根博士来,也没有成功。嘘声……所以,结果我们请到了——约翰·梅森·布朗。肃静。”
这段介绍语的本意并不想贬低布朗先生,却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其自尊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和恶果,原因有二:一是介绍者将组织这次活动的过程报了一遍流水账,客观上产生了这样的效应;二是主观上考虑不周,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如何尊重演讲者?如何使来之不易的演讲活动取得成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介绍语是介绍者认识水平、组织才能和表达才能的外现。
一次,某高校邀请话剧《光绪政变记》中慈禧太后的扮演者郑毓芝来演讲。主持人是这样介绍她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好不容易把‘老佛爷慈禧太后’请来了。掌声,笑声,听众的情绪热烈起来。‘老佛爷’郑毓芝同志在戏台上盛气凌人,皇帝、太监、大臣见了都诺诺连声,磕头下跪,在台下却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她方才和我谈起,还曾扮演过《秦王李世民》中的贵妃娘娘,话剧《孙中山》中的宋庆龄。她是怎样把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的呢?下面就请听她的演讲。”听众凝视主席台,热烈鼓掌。
这番介绍语既幽默风趣,突出特点,又条理清楚,主旨鲜明,热情洋溢地把郑毓芝本人和她演的角色做对比介绍,并水到渠成地点明其演讲的主题,可谓十分得体,收放自如。
5:社交场合的常用语
社交场合的常用语,也被称为社交“万能语”。所谓“万能语”,具有几个特性:
(1)使对方觉得你很有礼貌;
(2)富有弹性;
(3)听起来平易近人,用起来简单方便;
(4)给人一种舒心的感觉。
不管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万能语”都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不善于利用,则会在人际关系上遭到很大的损失。那么,“万能语”有哪些呢?现举出几个简单的例子:早安、午安、晚安;喔,是的,是的;真是太不好意思了;还不是托您的福嘛;请多多包涵;哪里,哪里,实在不敢当;真抱歉;真是太谢谢您了;请多加指教;拜托了,诸如此类的“万能语”,实在是不胜枚举,关键看你如何去运用它们。
◎学会使用“万能语”
不同的场合都要注意礼貌用语,社交场合的常用语可罗列如下:
初次见面应说:幸会。
看望别人应说:拜访。
等候别人应说:恭候。
请人勿送应用:留步。
对方来信应称:惠书。
麻烦别人应说:打扰。
请人帮忙应说:烦请。
求给方便应说:借光。
托人办事应说:拜托。
请人指教应说:请教。
他人指点应称:赐教。
请人解答应用:请问。
赞人见解应用:高见。
归还原物应说:奉还。
求人原谅应说:包涵。
欢迎顾客应叫:光顾。
老人年龄应叫:高寿。
好久不见应说:久违。
客人来到应用:光临。
中途先走应说:失陪。
与人分别应说:告辞。
赠送作品应用:雅正。
◎“对不起”的神效
你在汽车上误踩了别人的脚,你说声:“对不起”,被踩的人自然不会计较什么了。人的心理原是这样,对于许多事情皆可原谅。若因为你的过失,使别人吃亏,而你还不承认自己的不是,好像别人吃亏是咎由自取似的,这就不能使别人原谅你了。
消除恶感,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最聪明的办法是自己谦逊一点。自己有过失的时候立刻道歉,别人会给你同情。
反之,不承认过错,就难怪对方生气,不见许多口角变成打架,或因一两句话而酿成命案的,皆由此而起吗?倘若我们大家都不忘记这三个字的巧妙,我们的生活将会减少很多不愉快。
“对不起,害你等了许多时候。”“对不起,你可以替我把茶水递过来吗?”在日常生活中,这三个字真是用途太多了。
“对不起”三个字,意思无非是让别人占上风。你既然让他占了上风了,他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息事宁人,莫过于此。要使家庭不失和,朋友不交恶,这三个字真是百效的灵药。
电影院里要经过别人座位时,请先说声“对不起”,那么让路的人一定不会把眉头皱起;如果你招待你的顾客时多说两声“对不起”,那么,交易十之八九会成功的。
◎“谢谢”并非客套话
“谢谢”不仅仅是礼貌用语,也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谢谢”这个词似乎极为普通,但运用恰当,产生的魅力无穷。
说“谢谢”时必须有诚意,发自内心。这样,对方才不会感到是一种应酬的客套话。
说“谢谢”时应有明确的称呼,通过称呼被谢人的名字,使你的道谢专一化。如果感谢几个人,最好要一个个向他们道谢。这样会在每个人心里引起反响和共鸣。
说“谢谢”时要有一定的体态,头部要轻轻点一点,目光要注视着你要感谢的人,而且要伴随着真挚的微笑。这样在对方心里引起的反响会更强烈。
说“谢谢”时要及时注意对方的反应。对方对你的感谢感到茫然时,你要用简洁的语言向他道出致谢的原因。这样才能使你的道谢达到目的。
道谢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如果使对方反而因此窘迫,便违背了本意。
为了不致使人窘迫,道谢要考虑时间、地点和对方的特点。比如,被谢者不希望局外人知道自己帮了你,你就应尊重对方的意愿。如果恰巧在大庭广众遇见对方,就要含蓄地表示谢意,或者小声地耳语,甚至可借握手之机,用热情有力的动作,加上含笑的眼神来表示。也可以说:“××,我有一点小事想同您单独说几句。”借此离开人群,找个合适处再坦诚相谢。
◎对他人的答谢要道谢
对他人的道谢要答谢,这也是社交中的一种礼貌、一种姿态。答谢在措词上要注意几点:
(一):帮助合乎情理,不足道谢
“老兄,为你出点力是应该的,有什么可谢的呢?”
“我们同事之间,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这是很正常的事嘛。”
“你跟我还要谢?你可不要见外。”
(二):表示不会为自己增添多少麻烦
“一点小事,又不要我花多少时间。”
“我自己也需要,不过捎带一下而已。”
“我这是顺便,您别放在心上。”
“是花了点时间,但我觉得并不麻烦。”
(三):必要时表示自己不安的心情
“您快别这么说,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瞧,我被您说得快脸红了。”
“这么重的礼,我受之有愧。”
(四):收受礼物请对方下不为例
“谢谢您为我买了这么好的礼物,我非常高兴。”
“劳您破费,不好意思。”
“恭敬不如从命,这份礼我就收了,咱们下不为例吧!”
6:说话要注意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时,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你给别人的印象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语言表达方式决定的。因此,应该承认,在社会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说话方法,是开口说话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的时候,谈话的重点会在我们轻松自在的说话中明显地表达出来;有的时候,我们以平和的心态与人说话,也会留给对方深刻的印象;有的时候,我们怒气冲冲地与人讲话,也能获得别人的好感;甚至有时候我们与人说话时心不在焉,却依然能够表达自己要讲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在不同心态下用不同的说话方法,可以决定我们能否把该强调的重点充分地表达出来。
当然,一个人在与人说话的时候,始终保持一份好的心情,肯定能加深别人对他的好感;反之,说话时装模作样、自命不凡、优越感太强的人,便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朋友也会离他越来越远。
说话应该做到条理分明,因为有关你的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审美追求等许多方面的情况,皆是通过你的言谈表现出来的。一个说话东拉西扯而没有层次的人,很难让人明白他究意想要说什么。所以,当一个人说话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强调重点,言语没有分寸时,他的社交活动肯定劳而无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么说话到底有哪些技巧呢?
你不妨先用下面这些问题来检查一下自己。
(1)开始与别人交谈时,会希望别人快点说完吗?
(2)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时,会觉得不知道说啥吗?
(3)与对方交谈时,你还会想其他事情吗?
(4)是否时常会有找不到话题的时候?
(5)不喜欢别人为你介绍陌生人吗?
(6)是否时常会有想不出好措辞的时候?
(7)是否常常想中断对方的谈话?
(8)即使和亲朋好友谈话,也会有没有话题的时候吗?
(9)当你讲话时,是否感觉到其他人的坐立不安?
(10)对方是否常常会中断你的谈话?
(11)与人交谈时,争执的情形多吗?
(12)你觉得用家常话会很难和别人交谈吗?
(13)是否觉得自己不会幽默?
(14)在会谈的时候,你是否会认为提早结束比较好呢?
(15)是否常常请求对方赶快说明情况?
(16)是否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
(17)常想教导别人吗?
(18)是否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形象?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你有七个以上的回答是“是”,那么你就有必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了。掌握正确的说话方法,能使我们判断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情理,同时也能让别人对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时间一长,自然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7:如何进行自我辩解
交际中常常需要进行自我辩解。自我辩解可以通过多种语言表达。自我辩解的目的是通过交际行动来表示自我尊重,也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在交际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辩解,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之一。下面介绍一些使你说话更加肯定干脆的语言技巧。向人诉说时,用“我想……”“我认为……”“我觉得……”“我曾……”等直接的形式,把你的感情、需要和愿望告诉他人。表明你的话来自亲身体验,别人才会容易接受,你的话也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向对方表示看法时,可用“你觉得……”“你是想……”“如果这样不行,你看……”“不然我们也可以……”如果在谈话中能考虑到对方的处境,那么我们说的话就不会显得虚假。而那种贬低对方、恐吓对方的言论,在自我辩解时都是不足取的。
说话时应该尽可能坦率,别故意转弯抹角。坦率地与对方交谈指的是有话要直接告诉当事人,不要当面不说而背后去说,也不要心里有话口里不说。同样的,如果你想要某个人做某事,你应该直接告诉他,而不要绕个弯子,更不要背后抱怨别人。抱怨与批评的自我辩解是永远不会被人认同的。
平静而清楚地重复阐述你的观点,表示你有自我辩解的信心。因为有时你简略地提及你的观点,人们不会一下子就理解它,这就有必要重复一下,把它阐述得更明白。
在交际中,自我辩解常常碰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要求。要记住,“不”字对自我辩解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自我辩解的措辞很重要,然而,沉默有时也可以达到自我辩解的效果。当别人企图指使你去干你不愿干的事情时,你保持沉默。这时才能体现出“沉默是金”。在人际交往中,在真诚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信仰、意愿的同时,也让别人表达他的情感、信仰和意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辩解的效果,得到别人最高程度的认同。
8:如果赞美别人
一位年轻母亲曾讲过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她的孩子常常因做错事而受到她的责备。但是,有一天,孩子一点错事都没有做。到了晚上,该睡觉时,她发现孩子把头埋在枕头上,悄悄地抽泣。她问孩子为什么哭。孩子说:“难道今天我没有做一个好孩子吗?”
“这一问就像电一样触动着我的全身,”年轻的母亲说。“当孩子做了错事时,我总责备她,但当她极力往好处做时我却没有注意到,连一句表扬鼓励的话都没有。”从这个例子我们悟出一个道理,永远别忘记赞美他人。
一位语言学家曾说:“同样的音调或语句反复出现时,常具有感化人的力量。譬如林肯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倘若他仅为了提出一项政见,仅说‘民主的政府’即可。但是,他三度强调‘民’字,遂产生更深刻感人的效果。”的确,每个人听到这句铿然有力的话语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加深自己对此种理想的政府的向往之情。同样当人们反复听到赞美时,他们也会被感动。
赞美无须刻意修饰,只要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即可。但要更好地发挥赞美的效果,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实事求是,措辞恰当
当你准备赞美时,首先要掂量一下,这种赞美,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你有无足够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赞美是有根据的。
一位老师赞美学生们:“你们都是好孩子,活泼、可爱、学习认真,做你们的老师,我很高兴。”这话很有分寸,使学生们既努力学习,又不会骄傲。但如果这位老师说:“你们都很聪明,将来会大有出息,比其他班的同学强多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赞美要具体、深入、细致
抽象的东西往往不具体,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称赞一个初次见面的人“你给我们的感觉真好”,那么这句话一点作用都没有,说完便过去了,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但是,倘若你称赞一个好推销员:“小王这个人为人办事的原则和态度非常难得,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对不用你费心。”那么由于你挖掘了对方不太显明的优点,给予赞扬,增加了对方的价值感,因此赞美起的作用会很大。
(三):热情洋溢
漫不经心地对对方说上一千句赞扬的话,等于白说。缺乏热情的空洞的称赞,不能使对方高兴,有时还可能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
(四):赞美多用于鼓励
鼓励能让人树立起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用赞美来鼓励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第一次”。无论任何人干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的时候,如果对方第一次干得不好,你应该真诚地赞美一番:“第一次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不容易了!”别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树立信心,下次自然会做得更好。
(五):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赞美他人
赞美随时随地都能听见,面对面或直接地赞美对方,总有点恭维奉承之嫌。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也许就好多了。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对方,说:“难怪某某一直说你很不错,今日一见……”可想而知,对方一定很高兴。因此,当面赞扬一个人,有时会令人感到虚假,怀疑你是否出于真心,而间接地在背后赞美对方,会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赞扬是真诚的。
(六):赞美要注意适度
过度的赞美,空洞的奉承,会令对方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感到肉麻、讨厌,结果适得其反。只有适度的赞美才会令对方感到欣慰。适度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需要不断摸索积累,逐步掌握。
9:怎样知己知彼
有人夸张地把社交场形容为“战场”,意即舌锋之战。要想成功地取得战斗的胜利,就必须知己知彼。
(一)了解情况
即了解对方的一些经历和生活状况。在应酬当中,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他有他的生活愿望,你有你的生活观点,交谈能否融洽则在于你话题的选择。假如你不了解他的生活困难,而在那里大吹特吹打高尔夫球或是环球旅游的乐趣,他肯定提不起兴趣和你谈下去,但倘若你告诉他一条快速致富的门路,不用你说下去,他也会提问的,因为这正是他所关心的。
(二)积累经验
在谈话中,经验是很重要的。对于应酬的话题和场面,应该具有一定的经验,否则就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对于所涉及的话题应有专门的知识。当你和对方谈到某一件事时,你必须对此确有所认识,否则说起来便缺乏吸引力,不能让对方感兴趣,也无法与他人说到一起。人际交往中,有许多事情即使做法不同,但道理永无改变。这种永恒不变的道理,自己要常存于心,要培养自己的忍耐力,切忌凡事小气。
经验证明,“小气”常使一个人吃亏;要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观。按照经验,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常常可以争取较多的朋友。至于你的“死党”,你也不必口口声声去对他表明,只要事实上是“死党”就行。对事物要有衡量其种种价值的尺度,不要过分地坚持某一个看法;如果有必要对事情保守秘密,就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如要对某人感兴趣,就应竭力去了解他的背景。如果在交谈当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他的认同的。一厢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对方厌恶。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就失掉了说话的时机;不看对方的态度便贸然开口,则是闭着眼睛瞎说。
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人交谈中应兼顾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和听者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这样才能让交谈意图达到明朗化,引起共鸣。
(三)区别对待
应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性格。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对他则应注意委言婉语循循善诱。不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只一味地夸夸其谈,其结果必然是失掉了一批又一批的交谈对象。因此,在交谈中区别对待交际对手,是人际交往取胜的关键。
10:投其所好的妙处
某文艺编辑曾讲过一个故事。他邀一位名作家写稿。该作家非常难合作,各报社的编辑都对他大伤脑筋。因此,这个编辑在见面前也相当紧张。果不出所料,一见面他们就谈不拢。作家一味说:“是吗……”“也许是吧?”“这我还真不清楚。”如此这样谈话,使得这位编辑很是头痛。于是他换了个话题,和作家闲聊起来。他把几天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有关该作家作品近况的报道搬出来,说:“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作家见对方如此关心自己,就很感兴趣地听下去。编辑又说:“您的写作风格能否用英文表现出来?”作家说:“就是这点令我担心……”他们就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继续谈了下去。本来已不抱希望的编辑,此时又恢复了自信,最终获得了作家的应允,答应写稿。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时只讲他自己,而不关心对方的人。人们只愿意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交往。
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威廉莱亚·惠勒普斯,在《人性》这篇论文中这样叙述:“我在六岁那年,有一个星期六去斯托拉多姨妈家度周末。记得傍晚时分,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妈嘻嘻哈哈谈了好一会儿,然后便走到我面前和我说话。当时我正迷上小船,整天抱着小船爱不释手地玩。以为他只是随便和我聊几句,没想到他对我说的全是有关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后,我还念念不忘,对姨妈说:‘那位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许多关于小船的事,很少有人会那么喜欢小船。’姨妈笑着告诉我,那位客人是纽约的一位律师,他对小船根本没有研究。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他说的话都和小船有关呢?’‘那是因为他是一位有礼貌的绅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欢小船,所以专门挑你喜欢的话题和你说。’姨妈笑着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还有个例子:周末,许多青年男女伫立街头。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情侣相会的。这时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其中一个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另一个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青年男女都纷纷要他擦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尽管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这与此刻青年男女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就与此刻青年男女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一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真是说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见,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一句“为约会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顾客的心,因而大获成功。
11:和陌生人交谈的社交口才
◎ 消除说话时的恐惧感
有人在与陌生人谈话时,有一种恐惧感,消除的方法是:
1. 说话前先做深呼吸。这样可以缓和心跳速度,也可以减少焦虑。
2. 留意一下你周围的东西。要讲话之前,先摆好大纲,整理一下讲桌,这样你就不会太注意自己。
3. 要成竹在胸。你只要想象自己会成功,那你可能就真的成功。
4. 说话之前,避免喝咖啡或茶之类的刺激物。这些东西只会使你更紧张。
5. 对你要接触的人先要有所了解。你若去求职面试,就该先了解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果你是要跟某人约会,就要先找出对方的兴趣所在。比如,对方爱看棒球,你就买两张票邀他去看。他看得愉快,你也比较敢道出你心里的话。
◎ 善于言辞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陌生人面前,总感到口讷言拙,讲起话来结结巴巴。在人多的场合,常觉得手足无措,原来准备好的词句也“不翼而飞”。看着别人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时,你一定非常羡慕吧?其实,讲话的技巧是可以学会的。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锻炼,你也会成为一个善于言辞的人。
1. 要有充分的准备。如果你在讲话时对所要讲的内容没有认真考虑过,你肯定会感到无话可说,即使说起来也不会流畅自如。因此,必须在讲话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或者写成提纲,或者默诵、试讲。你对讲话的内容愈熟悉,你就愈能讲得好。
2. 学会对话方法。从心理学角度看,口头语有对话言语(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与独自言语(报告、演讲、讲课等)之分。一般说来,后者的要求更高,并且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对话言语的方法,与别人很好地交流思想,才能在听众较多时有较好的效果。在与别人谈话时,要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可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头,要“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姿势、表情和态度,要分析对方讲话的得失,吸取其优点,舍弃其缺点。同时,你自己的讲话要含义明确,态度诚恳,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当对方显出厌倦或注意力涣散时,就要停止讲话。
3. 勇于勤讲多练。言辞表达的才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实际锻炼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在生人面前或人多的场合,要争取讲话的机会,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开始时不一定会成功,甚至会遭到别人的笑语,但你不要介意,而要认真分析自己讲话失败的原因,勤讲多练,不断改进。
◎ 让眼睛说话
在我们初次结识新朋友的时候,也许一时拿不定主意先说些什么。是一见如故,无所不谈,还是审慎观察,然后启齿;是热情洋溢,还是不即不离、不卑不亢?在我们的脑子里正在思考、有待抉择之前,不妨让眼睛和表情先“说话”。
无论如何,当我们面对陌生人,在完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首先应该从理智出发,用起码的礼貌接待。自然,握手是习惯的方式。不管和对方是轻轻相握还是紧紧相握,眼睛决定着握手的性质。也就是说,目光才能表达正确的含义。
试想这样的场面,你伸出手,和对方紧紧地握在一起,目光却盯着别处,对方一定会认为你毫无诚意。如果你的眼睛从对方的头顶射过去,那就更为不妙,会让人理解为你清高或傲慢。要是你握手时目光落在脚面上,那么,对方一定会犯糊涂,搞不清楚你在想什么。因此,当我们开口寒暄之前,务必要使你的眼睛密切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和脸。
目光和蔼真挚地投射,充分地让对方感到你的尊重、宽容和教养有素。
人们赞美蒙娜丽莎的微笑,说她具有永恒的魅力。那么,她的魅力究竟在哪儿?丰满的前胸,圆润的下巴,飘逸的头发,还是一再被称道的欲开欲合的嘴角?其实,蒙塔丽莎微笑的魅力,关键在于那双似喜非喜、似嗔非嗔的眼睛。那里流露出来的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亲切感,让人感到愉悦。蒙塔丽莎毕竟只是一张画。她永远不会开口,谁也不能知道她会说些什么。然而,她的微笑,她的眼神和表情却一直在不停地“说话”。
12:社交口才中的“问”与“答”
◎ 适时反问的技巧
反问,即反过来问,答者变成问者。在交谈中,巧于反问,可以平中出奇,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常见的反问类型有下面几种。
(一)机智型反问
考虑交谈情境和对象,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问对方,机智巧妙地表达反问者的观点、态度和倾向。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首次公演,获得成功。结束时,肖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这时有一个人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肖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吗?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肖伯纳的反问,引起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二)幽默型反问
有一位妈妈和儿子对话。妈妈:“你要哪个苹果?”儿子:“我要大的。”“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妈妈,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儿子在反问中,把礼貌与撒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发笑,又令人有所领悟。
(三)讽刺性反问
有这样一则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去。”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长工说:“天这么黑,能看见干活吗?”长工的反问,迫使地主处于自打耳光的窘境。
(四)肯定型反问
答问者以反问的语句直接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反问比正面回答更有力。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守天下难不难?”侍中魏徵回答说:“非常难。”李世民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魏徵说:“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天下,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能说守天下不难吗?”
(五)疑问型反问
直接而公开地表示反问者观点、倾向,以证明、推理、辩驳、抒情等手法对事物发表议论、评判。
1997年11月10日,《工人日报》以《这是一个什么会》为标题,披露了在宁波某招待所召开的某会议的内容。从日程上看,为期五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安排正事,其余都是游览。作者问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借开会之机游玩,为什么仍会有这种不知被报纸披露过多少次的怪事呢?”
(六)抒情型反问
这是揉进反问者情绪和感情倾向的反问形式。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钗见他(宝玉)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登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儿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一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瞧。”林黛玉笑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唉哟了一声。
这段对话中的反问和动作描写,抒情性质极为浓厚。
(七)悬念型反问
这种反问,是为了引发提问者的疑问和好奇心。
例如,张三问李四:“王五最近好吗?”李四说:“你问他?他出事了你不知道?”张三急切地问:“出了什么事?”
(八)引语型反问
引语的性质可分为引经与稽古两类。引经,就是引用权威性的或有说服力的话来证明;稽古,就是引用前人的事迹或历史故事来说明。
例如,一个新战士入伍后,练了一个月的射击,仍然不能命中十环。他问班长:“我为什么打不中靶心?”班长说:“你知道一句俗语吗?要想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战士立刻明白了。
(九)层递型反问
层递型反问从层层深化的语气中使人加深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和印象,步步深人,可起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之效。《追求》杂志的内容介绍:“人人都有追求,人人都追求幸福!但是,幸福在何处?真善美在哪里?怎么追求得到?追求杂志将为您导航。”
◎ 高超的问话技巧
问话需要口才。利害场合,问话问得巧,可以占有优势。
提问要因人设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不可“千人一问”。一对挚友,可以互相询问:“你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然而,小伙子决不可向初次见面的女友提出类似的问题。
唐突提问,也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
怎样才能问得巧,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
(一)限制型提问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提问者不愿接受的回答。
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心理学家建议,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这种问话,显然可以做鸡蛋的生意。
(二)选择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选择。如,你的朋友来你家作客,你留他吃饭,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鲫鱼还是带鱼?”
(三)婉转型提问
这种提问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但他并不知道姑娘是否爱上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也不会使双方难堪。
(四)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写是否妥当?”
各种发问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交际过程中,要从交际需要出发灵活恰当地选择发问方式,求得最佳效果。
◎ 对答如流的奥秘
答问,是在交际场合进行的一问一答。如:答记者问、专题对话、论文答辩等。这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以回答问题为主的即席式发言。它有几个特点:
(1)广泛性。由于对方可以任意提出问题,特别是记者兴趣更广泛,大至轰动全球的国际事件,小到你的生活隐私,都可能成为他们的话题。
(2)随机性。由于事先不知道对方将提出什么具体问题,很难对自己的发言做系统周密的策划。临场提问往往很突然,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且问题带有跳跃性,只能随时思考,恰到好处地做出回答。如果反应迟钝,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答问的技巧很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无效回答
即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非实质性的回答。
“无效回答”并非真正全无效果,它可分为有效性无效回答和纯无效回答。
所谓有效性无效回答,即表面上看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内涵,需要对方去领悟。如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球星迭戈·马拉多纳无意识地手、头并用把球送进球门。裁判判此球有效。赛后,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到底是手球还是头球?”马拉多纳回答:“手球的一半是迭戈的,头球的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表面看来,马拉多纳的回答没有明确答案,其实一细想就可发现,马拉多纳事实上很含蓄地承认了那一球带有手球的成分。
所谓纯无效回答,即答话中找不到任何答案,要想得到答案,只有到别处寻觅。一次,有位日本记者问陈毅:“中国的第三颗原子弹何时爆炸?”陈毅答:“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二)答非所问
对有些问题,要回避其锋芒,以求回答得婉转和得体。
比如一位家长问老师:“我孩子成绩怎么样?”教师回答:“要是能抓紧点,他成绩不会差。”显而易见,这个学生成绩不算好,但这位老师没有真话实说,而是委婉地用对学生的希望作答,既避免家长丢面子,也避免有的家长迁怒于孩子。
(三)避而不答
这种方式是对付那些冒昧的提问者所提的问题。有时某些问题自己不宜回答,但对方把问题推到面前,保持沉默显得被动,就可以避而不答。如:
“听说你准备和她结婚,有这回事吗?”
“你去问‘将来’吧。”
“有人说你讲过我的坏话,是吗?”
“谁说的你去问谁吧。”
“这个问题你要向我解释清楚。”
“当然要解释,但不是现在。”
(四)以退为进
有些提问者或说话者语气咄咄逼人,对此,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回答,即先把话承认下来,然后适当回敬对方。
请看下面几段对话:
“你讲什么?连你自己也不懂!”
“不错,不过我认为我懂不懂,你听起来都一样。”
“你这样子,迟早要倒霉!”
“说得在理,碰碰运气吧,也许不一定。”
“你这么漂亮,怎么还没有结婚呀?”
“是的,因为我挑得比你仔细。”
(五)围魏救赵
不取“头痛医头”的做法,而是绕过提问,以奇兵突袭,使对方陷入窘境,从而为自己解围。
当年,台湾海峡一度出现紧张局势。在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故意发难:“请问,对台湾问题,贵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我外交官员冷静作答:“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是有点担心,如果贵国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能具有维持现状的能力?”
这个妙答把一个带刺的球抛给对方,令其自顾不暇。
(六)系铃自解
有些难题不必回答,原球抛回,让系铃人自己去解铃。
一次,某国领导人在我国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您在给您的同胞的信中说您的国家已经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附属于外国,您说的这个外国是谁?”
某国领导人答道:“你问这个外国是谁,我可以说。但即使我不讲,所有的人也都知道。”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提问者完全可以自己作答。
(七)间接回答
有些场合,对方常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用以刺探你真正的意图,或故意提出挑衅性问题以达到诘问、刁难的目的。对这样的问题,间接的、机智的回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十年代丘吉尔访问美国时,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
丘吉尔狡黠地一笑,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
也是这个丘吉尔,多次发表演说,力主与苏联联合抵抗德军。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替斯大林讲好话。他说:“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阎王讲话的。”
丘吉尔并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幽默含蓄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寓于其中,让对方去品味。
◎ 巧妙的插话技巧
一个倾听能手在倾听过程中如何插话,才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呢?
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一)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趁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
“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不十分了解。”
“请你继续说。”
“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
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以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
(二)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
“你一定感到很气愤。”
“你似乎有些心烦。”
“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的误区。不应对他人的话做出判断、评价,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他不是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不过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架设一条“输导管”,而不应该“火上浇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三)当对方在叙述时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综述”对方话中的含意
“你是说……”
“你的意见是……”
“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并能帮助你随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种倾听中的谈话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判断、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做出是与否的表示,始终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切记,有时在非语言传递的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场,但在语言中切不可流露,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有陷入倾听误区的危险,从而使一场谈话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13:社交口才的实用技巧
◎ 开好头的窍门
许多有经验的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一个事实:在最初十分钟内,吸引听众是容易的,但是保持这个状况就困难了。因此,从讲话的最初几句起,就要设法像磁铁般地吸引住你的听众。
下面一些方法不妨试试。
(一)用故事开始讲nn一般来说,可供使用的故事,有幽默的故事和一般的故事。幽默的故事不可妄加使用,除非讲话者有幽默的秉赋,否则效果不会很理想。一般的故事,只要讲话者在叙述时有具体情节,就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二)用展示的物品开始
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或一件其他实物,只要有助于讲话者阐述思想就行。甚至讲话者在一张纸上写几个字,也能引起话题。
(三)用提问的方法开始
用提问开始说话,听者就会按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就会产生一种要求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
(四)用名人的话开始
名人是一般人心目中崇拜的对象,他们的话总有一种吸引力。
(五)用令人震惊的事实开始
这种事实可以使听者产生一种要对说话者述说的东西追根究底的“悬念”。
(六)用赞颂的话开始
一般人总是喜欢听赞颂话。因此,讲话者开始讲话时,可以赞颂该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等。这样气氛会很快活跃起来。
(七)用涉及听者利益的话开始
把自己的讲话内容与听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起听者的关注和重视。
(八)从有共同语言的地方开始
这些话可以涉及双方以往的相同经历或遭遇,也可以涉及双方以前的密切合作,还可以展望双方友谊发展的前景,等等。
◎ 说话要注意前提
利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说话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而听话人对新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必须建立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这就是“话语前提”。
注意交际中的“话语前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例如,有两个张老师,都有可能有事要找学生C。学生D通知学生C:“张老师请你明晚九点去他家。”这句话就是有歧义的,必须明确讲清是哪一位张老师。
(二)说话内容要有足够信息量
例如,甲问乙:“那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对于这样没头没脑的话,乙是难以回答的。必须在问话中具备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正确的问话应该是:“上星期二我在湖东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
(三)言语要有顺序
比如,你去单位找一位素不相识的A君,接着自我介绍,然后才能说明来意。如果颠倒这一系列的言语顺序,就很可能把一个不相干的人弄得莫名其妙。
◎ 语气要明快
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人说话的声调,能带给你一种明快的感觉。这是美的表达方式之一。
你若想在谈话时给对方以明朗畅快的感受,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性格。人的性格有两种,一种是明朗型,一种是阴冷型。如果你是属于后者,只要你能不去斤斤计较各种小节,不过分注意自我,多同他人打交道,尊重他人的意见,相信他人,你就能广交朋友,从中获得教益,从而使你阴冷的性格,逐渐转向热情、开朗。
2. 健康。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心胸开朗,心情舒畅。
3. 语调。假如你语言清晰,语音频率高,转折音柔和,就能使对方有明快的感觉。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水平也不必过分勉强,以免弄巧成拙,只要多多注意就行了。
4. 表情。面带笑容与有说有笑往往能给人以亲切之感。如果你能随时面带微笑,别人一定会喜欢你。
◎ 注意“停顿”
说话时的“停顿”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巧。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使讲话层次分明,还能突出重点,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适当的停顿,能够使听的人明白你所讲的内容分为几个段落,前后互相照应。只有条理清楚的讲话,才具有说服力,才能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使别人佩服你的口才。如果不懂得适时的停顿,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你会使人有急促感,对于你的讲话也就“不知所云”。
什么时候停顿呢?当我们转换语言、承上启下,或提示重点,总结中心思想的时候,就需要停顿;而停顿的时间按具体情况处理,短则两三秒钟,长不超过十秒为宜。
此外,如果你想表达出蕴藏在内心的激情,讲话就应该抑扬顿挫,所以停顿并不仅限于声音的停顿,还可以配合动作手势进行。例如:低头沉思、双手握拳、双目凝视、深深叹息、紧皱眉头、抬头望天等等。
运用这些动作时,要自然、逼真,以免别人认为你是在故作惊人之状。
◎ 少说“我”多说“你”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不要老是说‘我想’,而是多询问对方‘你认为如何’?”。的确,一般人在说话中总是“我”字挂帅。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主人五分钟内用了三十个“我”字。我的车子、我的别墅、我的花园、我的小狗……你想想看,这样能不令人生厌?
亨利·福特曾说:“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厌烦与反感。谈话如同驾驶汽车,应该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说,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往前开,闯祸就是必然的了。
因此,多说“你”吧。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例如:“你认为如何?”“你怎样处理?”“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为什么会如此?”“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每个人都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你若能暂时放弃自我,而提出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让别人也发表见解,你将会在人际关系上左右逢源。只有在满足别人心愿的同时你自己的心愿才能得到满足。
◎ 不要排除他人
谈话时排除他人,就如同宴会上赶走客人一样荒唐和不可思议。要注意在谈话时不要遗漏任何人,让你的双眼环视着周围每一个人,留心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对你谈话的反应。在众多人的聚会中,常有少数人被无情地冷落。假如被你冷落的恰巧是来日对你事业前途起关键作用的人物,那将是怎样的后果呢?因此,不要冷落任何人,即使他的言谈举止是多么令人生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想想自己被人冷落的滋味。要使别人觉得你的谈话洋溢着饱满的感情,因而很感兴趣,不是在坐“冷板凳”。
◎ 与人谈话十忌
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如果能注意以下十种忌讳的举止,那么可以起到很好的谈话效果。
(1)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他人的话头。
(2)忽略了使用概括的方法,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图。
(3)注意力分散,使别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
(4)连续发问,让人觉得你过分热心和要求太高,以至难以应付。
(5)对待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使人感到你不愿为对方的困难助一臂之力。
(6)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
(7)避实就虚,含而不露,让人迷惑不懈。
(8)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枝末节,使人厌倦,感到窘迫。
(9)当别人对某话题兴趣不减之时,你却感到不耐烦,立即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10)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是错误的和不适当的,使对方怀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 礼貌中断对方谈话的技巧
与他人交谈时,随便中断对方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对于冗长的谈话,则可以依据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谈话的内容、时间、周围环境等等来判断是否应该让对方继续谈论下去。若不得不中断对方谈话,也要考虑在哪一个段落中断为好,同时也应照顾到对方,避免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好了,到此为止。”以这样的话中断对方的谈话仅限于对方的态度很强硬时。
当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立即接口谈自己的看法,以阻止对方继续谈下去。
以“现在没有时间了”、“我还有其他的工作”等等理由来中断对方的谈话。
以频频看表、打呵欠、伸懒腰,以及摆出一副表示自己已不感兴趣的神情,来使对方中止谈话。
预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一见面即向对方表明态度:“请你长话短说吧,我没什么时间。”甚至也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有急事”而中断对方的谈话。
◎ 言谈中“俘虏”对方的诀窍
言谈中俘虏对方,主要靠的是人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一)采用昵称
有一对新婚夫妇,婚礼上有人提出让他们介绍恋爱经过。女方说“有一次我突然被他叫了声‘珠’,从此无可救药,就这样被他俘虏过去了。”话音刚落,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原来男方过去一直以姓名称呼她,突然称她的昵称,两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此难解难分。
谈恋爱是如此,其他场合也如此。比如,在高尔夫球场给球友以“杆弟”的昵称,在医院以“病友”称呼一块住院的病人,都可以拉近心理距离。
(二)强调责任
面对高高在上的对手,先强调其能力满足其自尊,就可轻易“俘虏”他。因为无论什么人,总希望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即使明知是奉承话,仍然欣喜接受,而且自视愈高的人,愈有这种倾向。
有位上司,他让一位下属到偏远地区就职的技巧是这样的——他先把那个下属要去的营业处的状况说得一团糟,然后以无限信任的语气说:“如果长此下去,那个营业处非关门不可。幸而现在有你,只要你能到那边,必能起死回生,使业务蒸蒸日上。”
原本被派驻偏远地区,任谁心情都不会愉快,但听了这么受重视的一番话,不仅不泄气,反而还打算好好干一番呢。
(三)笼络感情
明知提出对对方不利的条件,对方听了会不高兴,还得去试着把他“俘虏”过来。这是社交场合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处理好这一难题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条是笼络感情。就是在开始谈话之前,尽量抢先一步把对方的情感“俘虏”。可在谈正题前说:“当然,我明知会挨骂,还是要说……”、“冒着你会不愉快的危险……”等等。只要说类似的话,对方肯定不会骂你,反而会觉得你憨得可爱。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对方“俘虏”过来了。
◎ 有意说错话
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
示错艺术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陷阱,借以反击
故意把话说错,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例如,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这话被一个下人听到了。不久老板的母亲得了痨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下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再比如,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老人回答:“500拐杖。”小伙子说:“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理?论理你得喊我大爷!”
(二)利用常人的错误
有些人喜欢利用常人的错误,以示错的方式寻开心。
比如,甲问:“那件事有消息了吗?”
乙答:“查(杳)无音讯!”
再如,这个说“此人真是刮(恬)不知尸(耻)”,那个讲:“看来他心不在马(焉)。”
言变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说毕莞尔一笑。
(三)相反相成,启发诱导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首先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示错:“看来梨、枣都有毒,吃了会生灾招祸。”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都会感到此话不合情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确切的含义。到了学生急欲求知的时刻,教师再揭开迷底:“这个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之书,使用来做雕板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四)抛砖引玉,打破僵局
示错做为一种交际手段,有时还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钱学森有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屏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钱老连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说错了。座中一个胆子大点儿的人说:“您讲错了吧?”这时钱老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 让你的语言富有哲理
日常交谈中,人们爱听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因为它给人凝练、深远的寓意,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而一个人的话题是否含有哲理,也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类型。
(一)警策型
话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是这类哲理性语言的特点。例如:“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思想。
(二)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
例如,爱默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
歌德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等等。
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三)忠告型
这类哲理性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
例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四)总结型
这类语言明显的特征是归纳经验。
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辩论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练的效果,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清代林则徐清正廉洁,生平不置家产。有人劝他要积些钱财,使子孙将来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这里,林则徐仅用了二十个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语言。
◎ 引用典故要恰当
论辩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效果。
“典”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语、俗语、名言、格言等等。
1981年8月4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二十岁出头、蓄着胡须的小伙子走进江阴县法律顾问处。
“你需要什么帮助?”金律师问。
“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略带火气地问。
小伙子是某厂青工,他报考电视大学的准考证被车间领导扣留了,要他把胡须剃掉再给他。小伙子坚持不剃,双方僵持着。
“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又问。
“不违法。”回答很明确。小伙子立即说:“那我可以控告他们!”
“不违法,但你违返人情,违反国情!我国六七十岁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须,四五十岁的人还经常刮胡须,你年纪轻轻却留胡须,既不卫生,又不美观。这就叫违反国情。”
“为什么说我违反国情呢?”
“你是江阴人,应该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实。明末清初,清统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须留辫,否则格杀勿论。江阴人民发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的口号,于是一场壮烈的抗清斗争开始了,全城血流成河。历史上有八十日戴发效忠、六万民众同心杀贼的记载。你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吗?在日冠占领上海期间他蓄须拒不登台。这些行动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请问,你留胡须也带有政治性吗?”
小伙子连忙说:“没有,没有!”
这位律师引用典故,使谈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引用的事例要适当,要与所说明的问题相对应,也就是说要“门当户对”,恰到好处,不要“拉郎配”。因为引用事例是为了说明问题,所以要十分注意选用的事例,既要广,又要不离中心主题。
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问题,不是为了点缀,更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卖弄学问,并不是用典越多越说明知识丰富。用典繁多而不说明问题,反而会使人不知所云。
14:社交口才的专项技巧
◎ 提意见的说话艺术
不可抱着改变对方主意的心情和他争论,也不要试图去“赢”这场争吵,只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但也不应让人感到你在说教。
强调共同之处。差不多任何争执,都有某些双方同意的见解,应该强调这些。如果过分强调分歧的意见,必然使对方不服。
不要以表达不同见解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
在你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之前,必须要先了解对方的立场,以求没有误解对方的意思。不过,在未澄清之前,切忌假定意见已有分歧。
有其他人在场时,不要提出使对方感到为难或难堪的意见。
保持愉快的态度,不要表露出愤怒、不耐烦的情绪。声音要保持温和、愉快,避免打断对方的讲话,不要用皱眉、摇头等动作。
在表达意见的时候,要具有选择性。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挑剔,人们很快就不愿听你的。
多说赞美、感谢对方的话。
◎ 批评别人的说话方式
批评,是对人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正确地运用批评方式是很重要的。现在谈谈最佳批评方式的选择。
1. 触动式批评。措词比较尖锐,语调比较激烈。它适合于惰性心理、依赖性心理较为突出的青年。
2. 渐进式批评。有层次地逐步深入。适用于自尊心和荣誉感较强的青年。
3. 商讨式批评。平心静气,商讨的口吻,较为缓和。适用于反应快,脾气躁,情绪易被语言激发的青年。
4. 提醒式批评。以暗示为手段,语言内容多为提醒、启示之类。适用于性情机敏,疑心较重的青年。
5. 即席式批评。当时、当场、当事的批评。适用于不肯轻易认错的青年。
6. 参照式批评。借助他人、他事的客观形象,运用对比方式烘托出批评内容。适用于经历浅薄、盲目自大、自我觉悟差、易于感化的青年。
7. 发问式批评。以提问为内容,把要批评的事用提问的方式表示出来。适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比较成熟的青年。
◎ 向人道歉的说话方式
人孰无过,所以我们人人都应该学会道歉。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
道歉的方式各种各样,最常见和需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说不出口,可以用别的方法来代替。一束鲜花能使前嫌冰释;把一件小礼物放在对方的餐桌上或枕头下,可以表明悔意,以示爱念不渝;大家不交谈,触摸也可传情达意。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切记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大人物有时也道歉。丘吉尔起初对杜鲁门的印象很坏,但后来他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他。这是以赞誉的方式表示歉意。
应该道歉的时候,就马上道歉,越耽搁就越难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假如你认为有人得罪了你,而对方没致歉,那你应该冷静,不要闷闷不乐,更不要生气,也许对方正为如何道歉而不好过呢。
你如果没有错,就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认错。这种做法,对任何人都没好处。同时你要分清深感遗憾和必须道歉这两者的区别。有些事你可以表示遗憾,但不必道歉。
◎ 开玩笑的“规则”
1. 注意格调。玩笑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增进团结,摈弃低级庸俗。
2. 留心场合。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正规场合一般不宜开玩笑。彼此不十分熟悉或生人、熟人同时在场,不宜开过深的玩笑。
3. 因人而异。对性格开朗、喜欢说笑的人,开些“国际玩笑”也无妨,而对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人,一般不要过分地开玩笑。
4. 掌握分寸。俗话说,凡事有度,适度则益,过度则损。
5. 避人忌讳。忌讳是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生理缺陷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忌讳,所以开玩笑时一定要小心避之。
◎ 拒绝闲聊四法
漫无边际地闲聊,影响工作和学习。现介绍四种表示无暇闲聊的婉转方法:
1. 启示法。在自己工作场所的醒目处,写上“闲聊不过三分钟”或鲁迅的名言:“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以此启示来客,谢绝闲聊。
2. 工作法。当发现聊客朝自己走来,可立即埋头工作,或眼睛凝视空间,令聊客相信自己正在专心工作,让其知趣离开。
3. 冷待法。当聊客打开话匣子时,自己保持冷淡,只点头或摇头,不予搭话,也可做简短的回答“是”或“不是”;若聊客仍然口若悬河时,可起身做些杂务,令其扫兴而去。
4. 推迟法。如果自己喜欢与对方交谈,但当时确无时间接待,可提议推迟在下班后或共同进餐时进行交谈。
◎ 打电话的艺术
现代社会,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甚至已成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工具。因此,怎样使别人由你的声音而获得好感,是人人都应该注意的。
在打电话时,表情和动作虽派不上直接用场,但可以借助轻重缓急的语调,使声音更悦耳动听;打电话如果不善于辞令,就不易收到好的效果;打电话时你在对方头脑中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完全取决于声音的表达。所以要特别注意对话时的用语。
下面则是几条打电话应遵守的礼貌:
(1)先说自己的姓名,再确认对方是谁。
(2)问清对方当时是否方便与你交谈。
(3)准备好记事本,记下将要谈的话题。
(4)清楚下一次联络的时间、地点或电话号码。
(5)使用公共电话时,请告诉对方,尽量抓紧时间,语意简明。
(6)考虑对方是否能听得清楚。
(7)如果对方声音太小,不妨这样说:“对不起,我的电话机有点问题,听不清楚,请你大声一点好吗?”
电话中的惯用语,用之得当,会使人觉得亲切温暖,以下是几种惯用语:
(1)对不起,在百忙之中,能耽误您一点时间吗?
(2)真不好意思,每次都打扰您。
(3)我想和您商量几件事情,好吗?
(4)麻烦您了,非常感谢。
(5)拜托您了,真是感激不尽。
如果你将这些惯用语在电话中多多运用,必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 聊天要聊出名堂来
聊天一般是指没有明确目标的即兴式交谈。跟不同性格、不同辈份的人聊天,往往会得到许多新的信息,甚至能触类旁通,使有些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
聊天还有调节心理、愉悦情怀的奇特功效。如果你有什么事愁闷不快的话,通过和熟人聊天,可以一吐胸中闷气,达到开释情怀、平衡心理的作用。
古人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佳句。一次有益的聊天,并不亚于读一篇好文章。所以,与人聊天是一件大快事。
但是,聊天要聊出名堂,确有收获,还得费点心思,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一)既无目的,又有目的
一般来说,聊天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从微观角度来讲,闲聊未必就是聊“闲”,而是有目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带有一定的目的,你就能及时又恰到好处地发问,调节聊天的内容。
(二)要善择聊天对象
聊天要做到格调高雅,聊得有水平,善于选择聊友是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聊友的素质决定了聊天的质量。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几十年如一日,与其秘书爱克曼每天都要聊会儿天。他那些天才的机智,大都是从闲聊话语中诞生的。他嘲弄世俗,讥讽丑恶,以喷球吐玉般的格言缀串成令后世惊叹不已的《歌德谈话录》。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聊天都有“聊友”在场。所以,选择聊友的圈子不能太小。和水平相当的人,甚至低于已者聊天也不无长进。大可不必囿于己见,拘于一格,而以广开“耳路”,泛论群盲为好。
(三)聊天话题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与学者聊天,可以讲些轻松、幽默的奇闻轶事;与主妇们聊天,可以讲讲市场的行情与子女的教育问题;与老人聊天,可以淡谈养生之道、保健方法,甚至愉快的往事;与青年聊天,可以探讨事业、友谊及一切时髦话题;与孩子聊天,可以讲讲童话、寓言等;与一般人聊天,可以拉拉家常。
(四)聊天的范围
一般说,聊天的范围不受限制。这当然不包括庸俗低级、格调低下、无意义、无价值的话题。搬弄是非,贬低他人,也是不足取的。对方的缺点和不喜欢的不应作为聊天的话题。
(五)聊天的地点
一般说,聊天不受地点限制,但在公共场合聊天,或喜庆时节大谈悲伤之事也是不受欢迎的。
(六)不提挑战性问题
聊天时,不要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免得引起激烈争论,弄得不欢而散。不要自以为是,用教训人的口气说话。如果几个人一起聊天,还要注意让大家都有发言机会。
◎ 求借的语言技巧
向邻居或朋友借东西,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事。但是,由于借东西时所用的语言不同,其结果必然大不相同:有的人可能空手而返,有的人却会满意而归。
求人或者借东西时,应当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
(一)不要用“肯不肯”发问
这样,会使被借一方感到不快。因为,“肯不肯”包含两个意思:肯与不肯。而后面一层意思明显地表明了你对他人的不信任,容易使人产生误会。即使你借到了东西,主人也未必心甘情愿。
(二)求借语言因人而异
好友不妨随便一些;知心朋友更应直截了当,以免让对方感到“生分”;若是一般朋友,关系平常,不妨先拭探一下,然后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比如借钱,老朋友之间可以这样说:“这两天手头紧,借点钱用用!”若是一般朋友,你不妨这样说:“唉,这几天花钱真多,买这样又买那样,到月底还有十多天,这日子过得真紧!”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动提出帮助你,那你再说借款数字;如果对方也大谈钱如何如何不够用之类的话,那你就免开尊口。因为,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不想借或真的借不出。
(三)用商量的语气发问
向人借东西,一般要使用商量发问语,诸如:“你的××东西,借用一下可以吗?”但如果对方婉拒后,有些人往往“噢”的一声拔腿就走。这一举动常令对方感到不快,因为他会误以为你借物不成顿生怨气。所以,即使借物不成,也应道一声“没关系”,对方会因你的谅解而心生快慰。
(四)告诉归还时间
这样,对方才会乐意借物予你。因为不愿借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想法:怕对方借而不能速还;怕对方借而有损。所以,向人借东西除了精心爱护他人物品外,还要尽可能早一些归还。而借物时便告知对方归还时间,这样就会缓解借物时对方的心理负担。因此,即使对方说:“唉,你说到哪里去了!”你仍然别忘了说上一句:“×天后(或×小时后)一定还你!”一定要守信。◎ 讨债的语言更要讲究
“喂!把上回借的钱还我!”好凶的口气!不知借方有借无还,惹恼了债主,还要贷方无理取闹,苦苦相逼。
有人说:“借钱容易还钱难。”这话颇有道理。
就借方来说,只要在借钱时,苦苦相求做出一副惹人怜悯的表情,对方多半会伸手援助。要借到钱,不算太难,但到了还债的日期,往往仍是双手空空,只得将日期一延再延。就贷方来说,当朋友有急用求助于你时,只要力所能及、必能慷慨解囊。然而,一旦自己有急用想请对方偿清所借财物时,往往不忍开口去催讨。
由此可见,不只向人借钱是个难题,就是讨债也是一个难题。
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形,就以“婚娶葬祭”等高额的开支为借口,向对方讨回借款。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这次因为××出殡,我需要一些钱,是不是先还一些钱给我?”
“开学了,孩子要交学费,是否能将上次借的钱还我?”
“我要买一台冰箱,可能的话,你先还我一部分钱好吗?”
大金额的借款,运用此法,多半可使对方偿还借款,也不会因钱财问题,伤害彼此的感情。但若是小金额的借款,也运用此法,不免让人觉得小题大作,认为你真是十足的“讨债鬼”了。
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利用一起上街购物的机会,伺机使对方还钱。比如,某一天你与对方一同上街吃饭,你可以对对方说:“对了,我借给你的那些钱,足够这顿饭钱了。”对方听后,一定不好意思再拖延了。
然而,无论怎样,请对方还清借款,多少彼此都会有些尴尬。最妥善的办法是当你向人借贷时就应告诉对方:“假如我因为忙忘了还钱,你要提醒我。”这样,不但表明了你偿还的诚意,即使日后一旦忘了,对方提醒你时,也理所当然,彼此之间也就不会不好意思。
讨债时,态度应稍微殷勤些,让对方觉得“与平时有些不同”。如果以不关紧要的态度去讨债,往往没有效果。
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利用一起上街购物的机会,伺机使对方还钱。比如,某一天你与对方一同上街吃饭,你可以对对方说:“对了,我借给你的那些钱,足够这顿饭钱了。”对方听后,一定不好意思再拖延了。
然而,无论怎样,请对方还清借款,多少彼此都会有些尴尬。最妥善的办法是当你向人借贷时就应告诉对方:“假如我因为忙忘了还钱,你要提醒我。”这样,不但表明了你偿还的诚意,即使日后一旦忘了,对方提醒你时,也理所当然,彼此之间也就不会不好意思。
讨债时,态度应稍微殷勤些,让对方觉得“与平时有些不同”。如果以不关紧要的态度去讨债,往往没有效果。
◎ 请将不如激将
激将,就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当有些人的自尊心受到了自我压抑、或者由于遭受挫折、犯了错误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产生自卑感时,故意贬低他,刺激他,从而把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起来。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在交谈中,正确运用巧言激将法,一定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巧言激将,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交谈对象,采用不同的激将方法,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犹如治病,对症下药,才有疗效。如把药下错了,就是于人无益,或是置人于死地,反而使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激将法”的用法很多,这里略举几种。
(一)直激法
就是面对面直出直入地贬低对方,刺激之,羞辱之,激怒之,以达到使他“跳起来”的目的。
例如,某厂改革用人制度,决定对中层干部张榜招贤。榜贴出后,大家都看着能力、技术俱佳的技术员小李。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小李正在犹豫。一位老工人找了去,直言相激:“小李,你不是大学的高材生吗?大家巴望着你出牌呢!没想到,你连个车间主任的位子都不敢接,真是个窝囊废!”
“我是窝囊废?”话音未落小李就跳了起来,说:“我非干出个样儿来不可!”他当场揭榜出任了车间主任。
(二)暗激法
这是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暗中贬低对方,激发他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
例如,三国时,诸葛亮为了抗曹来到江东。他知道孙权是不甘居人之下的人,于是,大谈曹军兵多势大,说:“曹军骑兵、步兵、水兵加在一起有一百多万呐!”
孙权大吃一惊,追问:“这里有诈吧?”
诸葛亮一笔一笔算,最后,算出曹军拥有一百五十多万。他说:“我只讲100万,是怕吓倒了江东的人呀!”这句话的刺激性可谓不小,使孙权急忙问计:“那我是战,还是不战?”
诸葛亮见火候已到,说:“如果东吴人力、物力能与曹操抗衡,那就战;如果您认为敌不过,那就降!”
孙权不服,反问:“像您这样说,那刘豫州为什么不降呢?”
此话正中诸葛亮下怀。他进一步使用激将法说:“田横,不过是齐国一个壮士罢了,尚且能坚守气节,何况我们刘豫州是皇室后代,盖世英才,怎么能甘心投降,任人摆布呢?”
孙权的火立刻被激了起来,决心与曹军决一死战。
暗激法的巧妙,就在于它是通过“言外之意”、“旁敲侧击”的说法,委婉地传递刺激信息。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有人在自己面前有意夸耀第三者,显然会对他起到一种暗示性刺激。
(三)导激法
激言有时不是简单的否定、贬低,而是“激中有导”,用明确的或诱导性的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起来。
例如,某校一个调皮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一次,他打了一位同学,还自夸是拳击能手。老师叫住他说:“打架,算什么英雄?有本事你跟他比学习。你期末考试如果赶上人家,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一句话激得这个调皮学生发愤学习。后来,他果然有了明显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