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风水龙脉(潼南龙多山)


嘿嘿,当你好奇般地看到此标题时,你一定会感到很诧异,但若你耐心地看完我这龙门阵后,你就会释怀般说,原来“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真的还有这么多的惊天动地般的龙门阵可摆呀!

如果单纯地说起北碚,一般人都很难联想到“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扯上什么瓜葛的,除了抗战时期有点影响外,北碚就很难扯上与外界有什么联系了,因为北碚正式设立行政区并不长,连百年都没有呀!其实不然,若把北碚地属的名山缙云山和东阳古郡纳入本龙门阵中,那就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天下话题了。

按照儒家的家国情怀分析,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形成“国家”理念的是三国时代,为什么?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天下纷争的诸侯国般的天下,即只有分封的诸侯国。后来兼并战乱不止,天下渐为秦国所统一,但不久天下又分裂,并继续进行兼并战争,至到汉高祖统一天下,此时中原国统为刘氏皇朝为中心的家天下,这个汉代是否有刘氏国朝的天下?此时,我认为汉朝的国家理念并不正宗,汉朝是否只是中原地域的概念,并没国家理念。因为外域的族裔仍只是一种部落习俗和游牧疆域,因此,天下人的心中根本没国家的定义和属性。

三国时期则不然,天下纷争为有了三姓家国的王朝。西南为刘氏的蜀汉国,江南有孙权王朝的孙吴国,而北疆为曹魏国。因此,此时的三国不但有了相对稳定的地域和首都,还有各自的家国政治体系。

一、“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发生第一次最密切的联系是三国时期。这时我们北碚有了明确的姓氏人物的传说,而且是与蜀国至关重要的人物,此人就是张飞。也可说张飞是开创北碚(东阳)的第一人。

这时的天下或世界,以及西南蜀国正在形成中。我们北碚(缙云山、东阳)正式响誉世界或天下的可信传说史,则是发生在东阳镇嘉陵江上的温汤峡和观音峡里。蜀国的建立可说是张飞率大军顺利入川所奠定的,因为刘备先期入川受阻后才召令诸葛亮号大军入川,诸葛亮率赵云部由外水入成都,而张飞率部由内水嘉陵江,走嘉陵江小三峡,进涪江入成都。张飞在嘉陵江北城义释严颜就进入嘉陵江小三峡了。当大军受阻于观音峡和温汤峡时,张飞当即率部在三个峡里缝山开石筑路,从而先期进入成都,因而奠定了蜀国的建立,这才有了三分鼎立天下的局面。

张飞之死又导致蜀国衰弱,最后蜀国最先被灭,这才有三国归晋的天下,乃至两晋南北朝时代。

如今北碚东阳的“张飞古道”还是个网红景点。另观音峡中还有张飞洞,温汤峡里有张飞岭,白羊碚的传说故事。


本人在张飞古道口留影(与本人合作的钢琴伴奏老师)

二、“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发生的第二次密切联系,是在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里,“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发生的密切联系最多。这是因为东晋之后,朝中重臣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代晋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这时高僧慈应禅师云游到此,他在缙云山上和山下温汤峡中建了缙云寺和温泉寺,并立有石碑记录该事。估计此碑就是为《蜀中名胜记》中所载的刘宋古碑《灵成侯庙碑》,但《灵成侯庙碑》文著不详,也无从考证,但至少可证明两晋时期,嘉陵江小三峡流域里早就聚落了很多人。

该石碑可能是缙云山最早传说来源和依据,即“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有不才子日混纯缙云氏,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出于巴賨,以御魑魅,名基于此。”。又相传,黄帝合药于此山。《吴均春秋》(南朝梁代史官吴均著的书,由他仿战国史书〈春秋〉著)上面著文说,缙云山九峰上有古佛足迹十三,又袈裟文于饰狮子峰。这些古佛传说又成为缙云山为佛家名山之说的重要依据。

缙云山为轩辕黄帝在山炼过丹,采过药,大宴宾客,还请过百神,还在温汤峡里与众仙洗过温泉。山上还有个轩辕黄帝合药的炼丹洞,若按此传说,缙云山也应先纳入到道教神仙之类的名山中。

传统的说法,缙云山的缙云寺分为上寺和下寺,我们通常所说的缙云寺是指的缙云山的上寺,而温泉寺是指缙云山温泉峡口里的下寺。缙云山的缙云寺为何如此宏大的寺庙,又如此有名,这就与她的诸多千古传说有关。

南朝刘宋王朝又被齐高帝萧道成取代了,这就是南朝齐王朝。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嘉陵江小三峡区域是继刘宋为齐王朝的边界,南齐首次在此设立了个行政区,即东阳郡,这就是东阳古郡的由来。东阳郡府就在嘉陵江北岸的东阳镇,东阳郡辖一县为丹阳县。由此,嘉陵江小三峡区域里正式有了城市的名号,这比北碚区的行政名号要早了近一千五百多年。

东阳郡的设立以及丹阳县的名字,想必很神秘,我估计可能与道教的起源有关。人们知道,道教始于炼丹和巴人的五斗米教,其传说中的创始人为汉末的张道陵,此人是汉高祖刘邦谋臣张良之后。依三星堆考古文物说,西南古巴蜀国分别以嘉陵江为界,嘉陵江多为古巴国地,所以古缙云山又称巴山。巴人崇鬼神,以炼丹为驱鬼术,这也说明东阳古郡和丹阳县名,实为巴人炼丹重地。这也是缙云山(古巴山)有轩辕黄帝炼丹洞的原因,此说明北碚的地名史话,我认为最早应该从丹阳或东阳为初始的地名说起,或者从缙云山(巴山)说起。

南齐不久又被梁武帝萧衍所替代为梁朝,东阳郡又成了梁朝的地盘。不久梁武帝派最小儿子第八子萧纪入蜀主政益州。蜀地因萧纪的治理得好,蜀地富足,名满天下。有次,因梁武帝思念起小儿子蜀王萧纪来,他看了大臣吴均写的《吴均春秋》和名道士陶宏景写的《水仙赋》中说过的缙云寺“增城瑶馆,缙云琼阙,黄帝觞百神也……”,他就心往神驰,他派名画僧入蜀,说是请画僧画几张儿子萧纪的肖像回来看。但画僧一去就不见回音讯,所以梁武帝就可能悄悄私入过蜀地。他入蜀地经过缙云山时,听说了一些缙云山传说,梁武帝就上了缙云山,也许这就是梁武帝在缙云山灭猿的传说的起因。不幸的是,后来梁武帝并没抵达到成都就被大臣们逼着回京了,因为此时发生了“侯景投梁”的大事,接着梁武帝又死于“侯景之乱”中。

梁武帝之子蜀王萧纪见梁朝混乱,接着他同梁武帝另一子萧绎内战,蜀王萧纪被杀。西魏趁机攻占了益州,北朝西魏又被北周所灭。此时东阳又转到了北朝北周的地界上,结果东阳郡被北朝北周取缔了。重庆史话中说,巴县就是始于北周时,原来的巴郡渐被巴县所替代。

这就是南北朝时期的缙云山和东阳镇与那个年代所联系的天下。


缙云山


缙云山狮子峰


缙云山香炉峰


缙云山缙云寺


缙云山缙云寺寨门


缙云山发现的疑是梁代的石雕(借用网络图片)

此石雕为传说梁代蜀王萧纪治蜀时,成都城内的波斯商人造像

缙云山发现的疑是梁代的石雕(借用网络图片)

除此之外,缙云山上有一堵巨墙,专家说,它是南北朝时期的石雕壁,上面雕刻像个长脖鹿样又似猪样,被人称认“猪化龙”,令人神奇是四周雕有几株非洲热带植物芭蕉树,还有什么极乐鸟等上古动物雕像。另温泉寺后石岩上也曾发现过南朝石雕像。

三、“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的第三次密切关系是在唐代。

这里得说明一下,缙云山虽然在南朝刘宋朝就由慈应法师开山建寺了,这也是重庆地区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最早佛寺。但是在北周时,缙云寺就惨遭灭佛,所以这一时期的缙云寺和温泉寺实际上都变成荒凉之地了。

唐高祖李渊起兵代隋时,他曾担心过蜀地南平府(隋唐重庆属南平府辖)。唐高祖李渊为了收赂蜀地南平府官,他尊李氏为道家创立人李耳称为先祖,借蜀地缙云山上有道长真人祈雨获准,以收络巴人心。唐武德年间(公元618至626年),唐高祖李渊第一次以皇家名义赐名巴山(缙云山也叫巴山)巴人道士祈雨台为“禅真宫”(可能不是缙云寺),赐以“禅真宫”为名建道观,可有禅师借机恢复了缙云寺和温泉寺。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宣宗皇帝听闻缙云山有相思岩,岩上有相思竹,相思树,相思鸟,甚喜赐额缙云山缙云寺为“相思寺”。因此,整个唐代王朝有二次以皇家名义赐名缙云山的缙云寺。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十月),缙云寺侧泉内,忽出红莲花,面广三尺,游旅往怀,无不叹呀,经月不灭。此事可能是暗喻着缙云山上,发生过激烈的道家与佛家争名之战的與论大战。

除唐朝皇家赐封缙云山缙云寺外,东阳镇则名声在外,唐代又重置东阳为城,日东阳城。诗人陈子昂进京赶考时,称温塘峡为东阳峡,东阳镇为东阳城,并为东阳作诗二首,即《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和《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趁步不及眷然有怀作以示之》。不久,李商隐途经内水嘉陵江在缙云山留宿,写下著名的名句“巴山夜雨”。

另传说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入蜀,在北温泉后岩石上作画模板,温泉寺摩崖石刻上留下吴风李山水的传说。可惜民国年间,因修公路,该磨崖石刻尽毁,如今在北温泉只余下一尊石刻残石。此说明缙云山佛道之争,道家渐衰。


北碚城南缙云山健身道山门


缙云山下寺温泉寺


缙云山下寺温泉寺唐代石窟残石


温泉寺唐代石刻


缙云寺门前唐代石雕


缙云寺门前唐代石雕


缙云山香炉峰下


缙云山相思岩下的古山路


缙云山山下的温汤峡(唐代又称东阳峡)


缙云山下温泉寺背岩上的唐代摩崖石窟


缙云山山下温泉寺旧照


缙云山下温泉寺后岩石刻遗迹

唐朝末年,天下又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大混乱时期,即五代期。现考证“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密切联系的事件只有缙云山前山上的白云观,也可能缙云山上又发生了一次佛道之争。也许这次是道家占了点上风,事件可从白云观建观上看出点端倪来。

缙云山前山白云观始建于大周昭武元年(951年),相传为陈抟老祖(871至989年)。陈抟老祖初入道,他正是在白云观后山岩中的轩辕洞完成的闭关,因此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御赐陈抟为“白云先生”的道号,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也御赐陈抟为“希夷先生”的道号,因此缙云山白云观的名号也很显赫,竟然有二位皇帝赐名。

陈抟祖师是普州崇龛(重庆潼南县)人,他少时尊轩辕黄帝来缙云山轩辕洞闭关修炼,可能有其弟子在此创建了白云观。传说陈抟晚年隐居在武当山和华山。


缙云山白云观


远眺缙云山白云观背后悬崖上的轩辕洞


白云观简介


缙云山白云观陈抟老祖生平介绍


缙云山白云观陈抟老祖像


缙云山白云观(原为白云寺)

四、“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第四次密切联系当是在宋朝,而且这时期的联系颇为传奇。

本人在此披露一个重大发现,这里且从缙云山缙云寺旁的相思岩上的宋代一列系石窟造像和石雕佛塔说起:


缙云山缙云寺旁相思岩下的宋代石窟


相思岩下的宋代石窟佛塔佛龛


相思岩下的宋代石窟佛塔佛龛


疑是章献皇后刘娥亲绘佛像情景画石雕石窟

此石窟雕表现宋朝四代皇位图:左上角人为宋太祖赵匡胤,左右角为宋太宗赵光义,中间为宋真宋赵恒,左下角为章献皇后刘娥(女性在垂帘听政意),右下角为宋仁宗赵祯(幼童手持权杖)。本人分析此图为刘娥皇后亲绘图,由工匠照图雕刻于相思岩下。相思岩下的宋代佛塔石窟下的石方盒,可能就有一尊位是慧欢禅师的骨灰存放地。慧欢被宋真宗皇帝先后敕封为慈印法师(活着时),后又追封为慈印大法师(圆寂后)


今年发现的慧欢禅师弟子立的宋代残石碑(借用网络图片)


今年发现的宋代慧欢禅师残石碑(借用网络图片)


专家在释读缙云山缙云寺的宋代残石碑(借用网络图片)

注:重庆地区寺庙里的高僧,唯一受到宋真宗皇帝敕封为“慈印大师”的只有缙云山缙云寺的慧欢禅师,而且慧欢禅师是宋代主持复建缙云寺和温泉寺的高僧。慧欢禅师因收养了蜀女刘娥,即疑是后来的章献皇后刘娥而受封。同时宋真宗还四次赐封缙云山佛寺名,第一次宋真宗将其父宋太宗亲御过的竼经二百四十卷送至缙云寺中来供奉;第二次宋真宗赐缙云山相思寺为崇教寺;第三次宋真宗踢名缙云山缙云寺名为崇胜寺;第四次宋真宗赐缙云山温泉寺为崇胜禅院。还二次加封慧欢禅师,并派重臣丁谓(后为宰相)亲来缙云山授名匾,主持追封慧欢禅师为慈印大师的隆重仪式。

关于今年发现的慧欢禅师残碑也得说明下,根据此残碑发现,至少可说明其大致过程。1,此残碑发现的原因是,慧欢禅师生前曾嘱托弟子,将其自己的生世用文字记述形式交付给弟子,所以慧欢禅师(圆寂后),弟子刻于石碑上。这块石碑称谓是“慧灌(‘欢字’的繁写)”师,并立于缙云寺中。2、当宋真宗封刘娥在后宫中升嫔为美女或修仪时,同时也封了慧欢禅师为“慈印法师”以进入皇家佛寺的名录中,此时刘娥并不知道恩师慧欢己圆寂了。当缙云寺慧欢弟子得到皇帝赐题后,他们不得不重新另刻一碑,上改称慧欢师为“慈印法师”。这样前一石碑因有当朝皇帝宋真宗的赐封,弟子们不得不将第一块石牌砸烂埋入地下,又重新刻一石碑,以示荣光。3、宋真宗在历经“澶渊之盟”后,心情大好,更加宠爱刘娥,赐封缙云寺为“崇胜寺”,温泉寺为“崇胜禅院”,并派重臣丁谓(后任大宋宰相)亲来缙云山授匾名,同时再次追封慧欢禅师(己知慧欢圆寂了)为皇家佛寺的高僧“慈印大师”。所以缙云寺曾发现了二块关于慧欢禅师的石碑。我分析实际上,缙云寺地下应有三块关于慧欢的石碑,现发现有二块,一块称“慧欢师”(第一块),一块称“慈印法师”(第二块),另一块称“慈印大法师”(第三块。其中第二块和第三块为宋真宗皇帝亲赐名,缙云寺的僧侣只能照圣谕说法刻牌,因为被皇帝赐名的高僧,肯定会进入皇家佛寺大家的名录中去。

这里又得说下其背景,唐代也曾发生过一次灭佛运动,史称“会昌灭佛”或“武宗灭佛”,这使得缙云山上的佛寺再次破败不堪。另加上唐末政局激剧动荡,唐皇族曾有二次奔蜀的重大事件。一次为唐明皇因“安史之乱”而奔蜀。另一次为“黄巢起义”时的唐肃宗奔蜀。所以缙云山的佛寺再次受到捣毁和废弃。五代后周又发生过一次灭佛运动,使得缙云山各大佛寺一片狼藉。宋初,有川籍高僧日慧欢许下宏愿,准备重修缙云山的缙云寺和温泉寺,由此而引起了缙云山的再次复兴的系列故事来。

原来此事与大宋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有关,宋真宗皇帝年轻为太子时,他遇到了个蜀地奇女子,此女名叫刘峨。此蜀女实为一孤女,刘娥还在襁褓之中时,她父母就早亡,是祖母家将其收养,但祖母年老病重,刘娥不得不随祖母家亲戚流浪,而亲戚家嫌刘娥是个负担,并在乞讨路上,将其遗弃。幸好,缙云山重修缙云寺和温泉寺的高僧慧欢禅师外出化缘时,慧欢路遇孤苦伶仃的幼女刘娥正在路边大哭,他就将其收养,并带回到缙云山上。

刘娥上山后,高僧慧欢禅师将其收养在缙云寺旁的缙云书院里,随寺中收养的幼童和僧侣们一起识字,读史,颂经,绘画。刘娥天性聪慧,几年下来,诸子百家都晓,其智商远超凡人,这也是刘娥主政后大力推广州学的原因。

缙云山缙云寺旁有座悬崖,悬崖上长有树,树结有红豆,人称其树为相思树,豆为相思豆;岩上还长有相思竹,称此悬崖叫相思岩,相思岩周边林中有鸟为相思鸟。这就是唐宣宗赐缙云寺为相思寺的原因。相思鸟羽毛不但非常漂亮,她啼鸣也非常好听,刘娥天性好奇常模仿相思鸟叫,她独创了一种歌唱模式(可能是花腔女高音的歌唱方法)。另刘娥见过巴人鼓艺,也极喜欢,这是一种集歌集舞的击鼓法,所以年青时的刘娥在慧欢禅师所在的缙云寺里,学会了很多本事,她身有四种绝艺,鼓艺,歌艺,舞艺和画艺。

但随着刘娥长大,她那清脆的歌声,美丽动人的身材,天仙般的容颜让人观之,无不惊似为仙女。如此美丽的少女深藏在大山寺庙里,让高僧慧欢极为不安,因为这在僧侣中和香客中都会造成重大的非议。高僧慧欢不得己,只好将视若己女的刘娥嫁给了在装修寺庙的贴金工匠龚美。

致此刘娥随贴金工匠龚美出了缙云山,又开始了流浪江湖的生涯,为了招揽生意,夫妻俩人多以兄妹相称。一次,他们流浪到了京城汴州,刘娥只得靠街头卖艺求生,她的鼓技和歌声,舞蹈深深地打动了太子手下的高官张耆。然后这高官张耆将其介绍到赵恒的太子宫里,就这样太子见多了那些娇艳的宫女,听惯了靡靡之音,当他听到如此动听的宛如天赖的嗓音,见到如此朴素的民女时,他深深地爱上了刘娥,并将她收入太子后宫里。他俩夜夜笙歌,如胶似漆。但后来,太子所为被太宗父知晓,斥之成何体统,与一个流浪民女缠绵,责令太子驱刘娥出宫。太子不好抗拒,他暗地里将刘娥私藏于亲信张耆家中,但他们仍恩爱如初,私下相会。

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后,太子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也就是大宋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亲政元年(公元998年),真宗皇帝就迫不及待地接刘娥入宫,封刘娥为右贵嫔,同时宋真宗下诏将太宗皇帝御读过的经书二百四十卷梵经文送至缙云山缙云寺中收藏和供养。

宋真宗的第一位皇后死后,宋真宗本欲提刘娥为后的,但朝中群臣以蜀女来路不明,又是孤女,流浪女,卖艺女等,说她出身低溅,反对宋真宗升刘娥为后。宋真宗无奈,只得暂时搁置。宋真宗景德四年,宋真宗敕改缙云寺为崇教寺,以谢缙云寺对刘娥的教化,封缙云寺主持慧欢禅师为慈印法师,升刘娥为嫔妃中的修仪。

不久,辽国犯境,宋廷震动,宰相冦准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但宋真宗胆小,经刘娥献计核实,她也力劝宋真宗亲征。当宋真宗御驾到达前线时,宋军士气大振,不但击溃了辽军,还斩杀了辽军大将。刘娥得知,又劝宋真宗决断与辽国签定了“澶渊之盟”。此事,让宋真宗极宠刘娥高见,他高兴地赐缙云山崇教寺为崇胜寺,温泉寺为崇胜禅院,并同时赐高僧慧欢(圆寂后)又追封慧欢为慈印大法师。这就是民间流传着一个叫“章献报恩”的典故,说的就是当年慧欢禅师收留了个流浪幼女,将她带回缙云山,并哺养成人,还教刘娥学文化。刘娥入宫后,她不忘旧恩,私下派人送重金大修缙云寺和温泉寺。这就是为什么重庆地区的所有寺庙都不如缙云寺和温泉寺宏伟的原因。

为此,宋真宗为立刘娥为皇后,在刘娥的策划下,利用宫庭之变,搬倒重臣宰相寇准。再次升刘峨为嫔妃中的德妃,缙云山相思寺又被赐名崇教寺,以谢教化刘娥的功德。

宋真宗晚年极为密信,大搞“天书运动”,不理国政。朝中政令几乎全由刘娥计出。宋真宗晚年一直无子,此事成了大宋王朝的一大心病。刘娥为了讨宋真宗喜欢,她利用身边宫女李氏陪待宋真宗,喜得一子,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皇帝。仁宗婴幼儿时,深得刘娥喜欢,并视其为己出。宋真宗在得知仁宗出生时,就大造声势,说是刘娥所生,最终升刘娥为皇后。

宋真宗晚年实际病重,驾崩时,仁宗还幼小,大宋王朝的政务实际上由刘娥垂帘听政来决策。宋真宗十分笼信刘娥,例如历史上发生的“澶渊之盟”就是计出于刘娥,当时辽军大举入侵,朝廷荒乱,冦准力主宋真宗皇帝亲征,宋真宗六神无主,是刘娥说服宋真宗亲征,出师击溃辽军,大树了大宋威信,并借机去信与辽萧后,说服双方罢兵,签下澶渊之盟。从此,宋辽边界纷争和战乱停了近百余年。有人评价说,澶渊之盟后,宋人有百年不知兵事。

“澶渊之盟”后,宋朝庭几乎无大事,宋真宗心结己开,于是他又升刘娥为皇后,赐北温泉的温泉寺为崇胜禅院,缙云寺为崇胜寺,并派重臣丁谓亲至缙云山来,为缙云山缙云寺圆寂高僧慧欢立碑和授崇胜禅院寺匾。此高官丁谓正是与刘娥合作搬倒重臣宰相冦准之人,后升为宰相。大宋王朝宰相丁谓也是在缙云山作诗的第一个朝廷官员。后来此人丁谓欲想发动宫庭政变,驾空刘娥,被皇后刘娥给粉碎了。

由此可看出宋真宗皇帝数次赐题缙云山缙云寺和温汤峡温泉寺,都与刘娥嫔妃位晋升或收容刘娥的高僧慧欢有关,近来缙云寺发现的二块残碑也可充分佐证本人的发现证据是极合逻辑的。

重庆得名也是始于北宋年间,宋之前重庆地名非常多,但宋之后,重庆名沿用至今。

下面我再次列举下刘娥与缙云山的关系:

(1)据《缙云山志》载,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慧欢禅师主持重修缙云寺。

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宋真宗封刘娥为嫔妃中的右贵嫔,迎刘娥入后宫,将太宗皇帝御涌梵经二百四十卷送到缙云山供养。

正史上载,刘娥生于公元968年,逝世于1033年。此说明刘娥是三十岁左右入宫的。

(2)宋真宗景德中敕,真宗皇帝升刘娥为嫔妃中的美人,并赐缙云寺为崇教寺,封慧欢禅师为慈印法师(慧欢禅师为慈印法师(可能慧欢还在世)

(3)宋真宗升刘娥为嫔妃修仪,赐缙云山缙云寺为崇胜寺。

(4)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升刘娥为嫔妃中的修仪,赐缙云山下的温泉寺为崇胜禅院,封慧欢禅师为慈印大师(已圆寂),近有考古发现一列碑,上刻有《慈印师遗诫碑》记。并派重臣丁谓至缙云山(后丁谓升为大宋宰相)。

(5)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宋真宗大肆宣传刘娥在宫中生子(实为抱养),升刘娥为嫔妃中的德妃位。

(6)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第二位皇后死。宋真宗立升刘娥为皇后。刘娥为宋真宗第三任皇后,史称章献皇后。

(7)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皇后刘娥实行垂帘听政长达十年,“威震天下”。章献皇后刘娥主政时,曾派人送画至缙云寺,令其石刻于相思岩中。

(8)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三月庚辰,某日深夜,在缙云山阿育王塔(宝塔峰)旧址四周发生奇怪天象,深夜明亮,其光耀传至数百里远。后发现宝塔峰有三百二十七尊金灿灿的佛像。该年正是章献皇后刘娥垂帘听政于宋仁宗时。

此推证,并非胡诌和瞎说,而是经查证史书刘娥经历和缙云寺残碑应记所得出的结论。缙云寺近发现残碑的碑文释读,该碑应是慧欢禅师的自述文刻记,他在文中叙述了自己的出生地和重修缙云寺和温泉寺的过程,但残碑风化严重而不能全释。不久,真宗皇帝赐封他为慈印法师,因此该碑又不得不重刻,将“慧欢”改为慈印法师,后来慧欢圆寂,真宗皇帝再次加封慈印法师为慈印大师。因此,慧欢禅师的弟子们又不给不重新刻碑,以符合当今皇帝赐封的最高称谓。所以旧碑揭毁,该立新碑。不知后来明清战乱纷至,缙云寺大部被毁,有的碑被淹埋于地下。这次发现的碑记说明,每次缙云山和受赐封或敕名都是与刘娥嫔妃中的地位升迁有关的,这就证明了慧欢禅师就是收养刘娥之人,慧欢所受到的皇帝封赐,也是刘娥报恩之举。

身为女官极至的刘娥皇后,最后还政于宋仁宗。不可否认的是蜀女刘娥的才华和聪慧,她由一个孤女,流浪女做到了女官极至,也算其辉煌的一生。官方和史绩评价说,其名节远超吕后,萧后和武后,但在历代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中,刘娥则是一个极为被文人贬损的女人,如《狸猫换太子》《包公案》等书中,刘娥都是个极邪恶的女人。

2、宋代,北碚(东阳)与天下联系密切的还有个人,这人姓冯,人称冯时行。现北碚的很多冯家大多是地道的北碚人,也是目前记载北碚最为实在的人。相传冯时行是江北洛渍人,因缙云山开始办了个缙云书院,为了参加科考,他就入住到了缙云山缙云书院中,他将自己的字号取名为缙云子或缙云先生。

冯时行(1100∽1163年)算是北碚第一个名人,他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是宋代的一个状元,但史书上却将他除名。因为他力主启用岳飞抗金,在朝堂上得罪了宰相秦桧,并把话说得很重,当即受到宋高宗的训斥,秦桧趁机将冯时行贬官至万州。冯时行刚到万州整理政务,又遇到秦桧朋党,在秦桧杀岳飞后,冯时行又再次被贬官回籍,他重返到缙云山中,准备专心办学。冯时行在秦桧死后,一度出山为官,政绩斐然,为民间所称赞。冯时行死后,他主政的地方曾建立过冯侯庙。

冯时行子孙多居于北碚和璧山,后人中不乏有办学的,也有后来抗元的英雄人物。


缙云山缙云书院北宋状元冯时行塑像


北宋状元冯时行读书时用过的八角井


状元井八角井


3、北宋末年,秦岭一带金兵入侵,大宋在秦岭筑关,此时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联系的还有几个人物,不过他们只是在缙云寺或温泉寺里留过一二首诗,如周敦颐和曲端。周敦颐多倾于文学和教育,曲端则是一个统兵的武将。

五、“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第五次发生最紧密的关系的是:南宋末时期和元朝初年的钓鱼城之战争了,也是北碚(东阳)有史以来,最为明确记史中的大事记。据《缙云山志》和《北碚志》上载:“蒙古蒙哥(后尊为元宪宗)率军围攻钓鱼城,主将都元帅汪德臣(田哥)为飞石重伤,六月二十一日死于缙云山。七月,蒙哥攻钓鱼城不下,退军至温汤峡而殁。”

此文意是:蒙古帝国灭宋先锋元帅汪德臣死于缙云山上的缙云寺;蒙古帝国第三位大汗蒙哥大汗(后尊为元宪宗皇帝)死于缙云山下的温汤峡里的温泉寺。

南宋末年,中原北部草原上兴起了个蒙古国,此国的建立之初只是个草原部落之间的战争。蒙古国是由强人成吉思汗所创立时,短短几十年,蒙古大军就灭了西夏,西辽,然后与南宋王朝联合,更是把大金国也给灭了。接着蒙古国发动了三次西征,灭国无数,将战火扩到了北欧,西亚和非洲边界上。

然而出乎蒙古国的预料,本以为经不住蒙古铁骑冲击的南宋军队,却一次次地击碎了蒙古帝国的美梦,坚持抗战达三十六年之久。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被誉为天之骄子蒙哥却命丧在缙云山下的温泉寺里。

与之惨烈的是蒙哥大汗号称十万大军的先锋元帅汪德臣也在钓鱼城中了炮风,最后汪德臣也死在缙云山上的缙云寺里。此事史书载,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145年)六月二十一日,蒙军主帅汪德臣(田哥)为钓鱼城飞石所伤,撤到缙云山时,死于缙云寺中。

同年,七月,统帅十万蒙古大军的蒙古国蒙哥大汗(相当于汉国皇帝)也在钓鱼城中炮伤,撤至温汤峡中,死于温泉寺。至此,蒙古大军撤军北上,钓鱼城之战告一段落。

蒙哥大汗死讯传至各蒙古汗国,使得各路西征大军停止了战伐,接着为争夺汗位而内讧,蒙哥大汗的亲兄弟们纷纷瓦解。使得全世界的各蒙古汗国土崩瓦解,从此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进程。

至于蒙哥大汗死讯原因?迄今仍是个谜。宋史,元史,地方志载是不同的文字表述,另还有民间传说。总理起来共有五种说法。其一,中炮而死。其二,瘟疫而死。其三,淹死。其四,伤重而亡。其五,气死。

至于蒙哥大汗的遗体掩埋于何处,也是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一,迁尸回蒙古国和林掩埋。二,埋于蒙古大军回撤途经之地的华蓥山区。三,埋于缙云山中。

注:蒙哥大汗的遗体是根本不可能迁回蒙古帝国首都和林的,因为蒙哥大汗死于旧历七月,此时渝地正值酷暑季节,他的尸骨不可能保持不腐败。加上沿途都是山路,也不可能快速撤兵,在古代无冷冻设备条件下,蒙哥大汗遗体能顺利运回数千里之外的蒙古帝国去。所以蒙哥大汗遗体的掩埋和处理也是个千古谜团?

无论史书上怎样表述,都肯定汪德臣和蒙哥大汗之死是在缙云山的。因此,“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的关系极大,也可说缙云山在宋末的确影响了整个世界或说天下发展的历史进程。仿如行驶着的世界列车因缙云山突变而在此拐了一道弯。


合川钓鱼城古迹


合川钓鱼城南门



合川钓鱼城报国寺介绍文字



合川钓鱼城北门城墙一角



合川钓鱼城北门




合川钓鱼城蒙古骑兵塑像


图片介绍宋蒙钓鱼之战

六,“北碚(东阳)与天下”的第六次紧密联系是在明代。

这里我得从缙云山缙云寺前的石牌坊说起,这也是我一重大发现。实际上,缙云寺前的石牌坊与明代一位渝籍重臣有关。此人叫蹇义,为何这牌坊与蹇义或蹇家有关呢?

前面就不得不提到钓鱼城之战了,话说蒙哥大汗死后,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大汗位而相互仇恨起来。忽必烈深受汉臣和金臣,辽臣等影响,他们都是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政治体制。而阿里不哥则是以北方蒙古游猎部落为主,双方各自称为大汗,互相兵戎相见,后来阿里不哥失败。蒙古帝国开始了大分裂。

忽必烈大汗为灭宋,他采用了新的战略方向,最后顺利灭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但是元朝统治并不稳定,在重庆的统治时间也短。重庆地区的元政很早就被一支由明玉珍领导的反元农民军所击溃,他在重庆建立了大夏国。

大夏国立首都为重庆,明玉珍很年轻就驾崩,他只传了二世,其子明升继位。但不久被朱元璋给灭了,天下一统归明,明升被明太祖流放到了朝鲜,重庆成为大明朝的疆土。明朝稍安,朱元璋开始在南京称帝,并开科举士。这时重庆有个书生,他叫蹇瑢,他就参加了明朝的第一次科考,并入三甲及弟的进士。明太祖朱元璋在面见年青进士时蹇瑢时,就问他是否是蹇叔之后人?蹇瑢觉得不好去巴结名人,只好沉默不语。朱元璋见蹇瑢诚实,立生喜欢,当即赐蹇瑢为义,从此更名为蹇义,并留在左右,任中书舍人,即起草皇帝御文的官员。

蹇义在明太祖朱元璋身边侍官了九年,深受太祖的喜欢,并把他作为朱氏皇族的辅佐重臣来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依太祖意,立升蹇义为吏部右侍郎。但蹇义却受到了建文帝近臣文官们团伙的排挤,当建文帝削燕王朱棣位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发起了靖难战争。后来,建文帝败,蹇义迎燕王入京主政,蹇义被升为吏部左侍郎,只几个月就升为吏部尚书。明成祖朱棣最信任蹇义,把他立为太子的辅臣,并主持明朝政务。因为明太祖之后,朝迋不设宰相,中央只设六部。而六部最高官之首为吏部尚书,还是明成祖外出征战时,太子监国的首席官员,所以史称为“天官”。

蹇义为明朝初年的名臣,史称“蹇夏”,蹇就是吏部尚书蹇义,夏为户部尚书夏元吉。永乐朝,蹇义助朱棣五征北伐,七下西洋,迁都北京,抚平安南,国朝鼎盛。史称,蹇夏是明“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的首功之臣。蹇义历经五朝六帝,是三位皇帝的辅佐重臣。即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建文,永乐皇帝朱棣,仁宗皇帝朱高炽,宣宗皇帝朱瞻基,于英宗皇帝朱祁镇继位时才去世。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由永灯和尚主持大兴复修缙云寺,其规模宏大,正殿廊廓不下数十间,住持僧众达百人。明英宗皇帝听闻侍奉过五代先祖皇帝的老吏部尚书蹇义曾驻学过缙云山的缙云书院,而敕赐缙云寺为崇教寺。

缙云山缙云寺前牌坊上有明永乐皇帝朱棣为蹇义亲书的“缙云胜境”四个大字,为何朱棣的书题缙云寺呢?这是因为任吏部尚书蹇义这年刚好又被朱棣提升为“资政大夫”。缙云寺里早在唐代就办有缙云书院,后来宋代状元冯时行也是在此读书办书院,他后人也在此办书院,明代仍有书院,巴渝籍的进士多出于缙云书院。明吏部尚书蹇义老家就在嘉陵江北大竹林,现两江新区龙凼山公园为蹇义的老家。他也是在缙云山读的书院而考取的进士,所以永乐皇帝朱棣当然将缙云山作为培养蹇义的福地而为蹇义赐名哟。

蹇义去世后,明英宗皇帝赐弟于重庆城,现地名叫蹇家桥。英宗皇帝于天顺六年(1462年)敕赐蹇义曾读过书的缙云寺为崇教寺。

蹇义之后,六代孙蹇达同样也是经缙云书院考取的功名,蹇达为明神宗皇帝时赐升他为兵部尚书,主持辽东抗后金和沿海的倭寇的战事,所以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明神宗皇帝赐蹇达读书的缙云寺为“迦叶道场”。

实际上,缙云山缙云寺前的明代石牌坊共有四位皇帝赐题,即第一次为永乐皇帝朱棣题“缙云胜境”,第二次为仁宗皇帝朱高炽赐名“崇教寺”,第三次英宗皇帝题“圣旨”,第四次神宗皇帝踢题“迦叶道场”。

除了缙云山石牌坊有明代皇帝题记外,另缙云山迦叶大雄宝殿前的二块石牌,特别具有皇家气象,碑上面四角都盘着龙柱,一块为左边的《敕赐崇教寺碑记》,为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立;另一块右边为《重修崇教寺碑记》,石边石碑反面也有题文《临济正宗图记》,据说这二块石碑都是明代的,因风化严重,其文早已脱落或模糊了,但这块碑刻文字肯定与明朝几位皇帝赐题有关的。

另传说建文帝曾到过缙云山,并在白云寺(现为白云观)藏身,白云观因此事而改名为白云寺。

从此,明代,缙云山缙云寺和温泉寺不但享有皇家佛寺的地位,也被列为十大佛教名山之一。明朝,缙云山佛寺开建和复建都达到鼎盛时期。



缙云山缙云寺前明代石牌坊,“缙云胜境”为永乐皇帝书


缙云山明代石牌坊“迦叶道场”为明神宗皇帝赐题


缙云山明代石牌坊


缙云山缙云寺正门


缙云山缙云寺崇教寺石碑


缙云山缙云寺明代石碑


缙云山缙云寺院建筑缙云书院


缙云山缙云寺建筑石牌栏为唐代石刻

这就是明朝时期为何缙云山缙云寺有四次受到皇恩赐题的原因。

缙云山缙云寺主殿敬奉佛像据说是全国唯一的迦叶古佛。迦叶古佛是过去佛,为释伽牟尼的前生佛。

附:十大佛教名山

1、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2、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3、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4、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5、天目山:韦驮菩萨道场

6、雪窦山:弥勒佛道场

7、缙云山:迦叶古佛道场

8、鸡足山:伽叶尊者道场

9、天台山:五百多汉道场

10、云居山:曹洞宗道场。

由此,可见缙云山历代都受到皇帝的赐封而闻名遐迩。整个缙云山曾有过八大寺庙和道观,它们是:缙云寺,温泉寺,绍(隆)寺(观),白云寺(观),复兴寺,石华寺,大隐寺,转龙寺。

注:因传说建文帝曾流落于白云观后,白云观就更名为白云寺,绍隆观也更名为绍隆寺。其更名可看出缙云山上的佛道之争,因佛家有明神宗皇帝迦叶道场之说,佛家势旺,而道家势衰。

另蹇义后裔或家人还在合川留有足迹


东阳镇西山坪复建的天子庙


东阳镇西山坪的天子庙

缙云山石华寺遗迹旧址


缙云山转龙寺遗址残门


缙云山石华寺地标石笋峰


缙云山复兴寺遗址残墙


缙云山下寺院温泉寺

明朝时期,东阳镇为重庆嘉陵江小三峡里的唯一重镇,官府在此设有衙门。它与江北厅共称嘉陵江北岸城市。据东阳镇考古发现的《乔督府军禁碑》石刻文字看,东阳镇的官府衙门还相当大。另东阳镇西山坪上有一始建于元代的古寺,它原名叫须弥寺,后因传说建文帝曾流落于此而改名为天子庙,庙旁石寨也改名为天子寨。

明代,缙云山还有一座大庙,此为大隐寺,在杉木园,据说此庙有数十间房舍,明末毁于战乱大火。留下民谣“温三千,禅八百,杉木园的和尚若不得”,说是温泉寺庙产有三千石,禅岩寺有八百石,而杉木园的大隐寺习武的和尚就不得了。大隐寺又相传为北宋古寺,著名文人周敦颐首有诗称为大林寺。

七、北碚(东阳)与天下产生密切联系是在清代。

明末清初时,是嘉陵江大战乱时期。嘉陵江小三峡内,可说有三次大战乱。第一次是张献忠入川时曾六次攻伐重庆城,与晚明军队,清军以及地方军阀发生过十余年的大战乱。第二次是吴三桂一支叛清军队曾在小三峡和缙云山山区活动。第三次是有二支白莲教军队在此动乱,这二支白莲教军主要在江北活动。这一时期是嘉陵江山区狂建石寨达数百座,其中缙云山中有石寨子五座,它们是缙云寨,九龙寨,青龙寨,云峰寨,青云寨,狮子峰寨。

花边龙门阵,缙云山有个山垭口叫斩龙垭,斩龙垭不远的山堡上有个古寨叫九龙寨。传说清初,吴三桂在云南叛清,派了一支军队在缙云山区活动并屯重兵于此,以占重庆或成都。他们看起了缙云山的风水,说是有龙腾气象。当地山民讨厌鼠首两端的吴三桂,说他一会儿叛明,一会儿叛清,因此,山民暗地里将山形的龙脉给挖断。后来吴三桂这支军队连打败仗,终于溃逃出了缙云山。但说是这支军队溃逃时藏了大量财富在山里,至今未曾发现。

缙云山青龙寨


缙云山青龙寨


缙云山缙云寺寨


缙云山青云寨


缙云山狮子寨


缙云山狮子寨


明末清初,缙云山缙云寺曾被一场大火烧毁过,后经破山和尚主持又将缙云寺复修,现在所见的缙云寺则是清代建筑。清末,北碚(东阳)主要有大盐霸张大同四兄弟和清朝高官明大人称霸小三峡。张氏四同兄弟及弟子有数千人,其势力占据着嘉陵江小三峡和下游,乃至合川。此时,北碚始有乡场。但清代同治年大洪水和白莲教大动乱,彻底摧毁了这座千年东阳古镇,使得重庆人很少知道北碚的前身是东阳古郡的历史。

八、“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发生的第八次重大的密切联系,也有重大影响的则是在东阳镇黄桷树,也可说是件重大历史事件。

这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是在清末,清政府迫于外国列强压力,强行将四川民间集资建设的铁路股权收回国有,并交给洋人来卖办,由此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此事件激起了全川人的愤怒,1911年6月,其中驻守成都龙泉驿的清军中的新军趁机在革命党人的联络下起来暴动了。清政府掐入一片惊慌中,连忙从武昌城调大军沿长江而上,以剿灭四川的反清运动。

该清军中的一支新军革命党领导人叫夏之时,他任总指挥。四川清军急忙与这支新军激战,新军受挫被迫经涪江撤退至合川,促使合川脱离清政府易帜。另一边的武昌城的新军与革命党人联系,于10月10日举行起义,清政府被全国反清起义给搞得焦头烂额的,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夏之时率的义军由合川而下,他们沿嘉陵江而下,于1911年11月,大军乘船抵达东阳镇黄桷树。此时,东阳镇的黄桷树因煤业兴起,黄桷树成了大镇,它远比北碚场兴旺,人口也重多。夏之时所率义军与重庆的革命党人杨庶堪等人重新聚集,并联络各地码头的袍哥组织,他们决定联合进攻重庆的驻守清军,若占领重庆则宣布脱立清政府,成立了自治性质的革命政权。这时入驻重庆的武昌清军见势不妙,只得龟缩在重庆城里。

增援重庆的清军在革命军的压力下,只得放弃剿灭黄桷革命军的计划,他们在革命军和袍哥的包围下,于1911年11月22日宣布投降,至此驻重庆的清政府垮台。重庆成立蜀军政府,龙泉驿起义总指挥夏之时任蜀军政府副都督。

在全国各地革命政府成立,清朝迋无力回天,只得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至此中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国近代史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由此,中国进入民国时期。但是民国初年,中国政局十分混乱,前期是北方政府与南方政府打,不久,北洋军队又与革命军打,地方军同地方军打,接着四川军阀大混战搞了十余年。其中重庆嘉陵江小三峡是军阀交战的重灾区,从而导致土匪,兵痞,豪强割据,各山区乡村到处都是碉楼,其老百姓多是处于民不聊生的惨状。


东阳镇黄桷树文昌阁塔


东阳镇黄桷树文昌阁塔


东阳镇黄桷树牛角庙古道上的石牌标语


东阳镇黄桷树牛角庙古道

民国时期的抗战年月,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曾带蒋经国,蒋纬国上过缙云山,还与佛教领袖太虚大师相见过。民国时,太虚大师在缙云山主办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蒋介石曾几次到过北碚,他还与夫人宋美龄前往缙云山下的荣军院看望过前线受伤的官兵。中共很多重要领导人也到过缙云山下的北温泉,如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到过北泉。

缙云山有个花边传说,说是蒋介石上缙云山见太虚时,他嫌弃抬滑竿的山民脚臭,叫侍从将那山民的草鞋给扔到草地里,结果抬滑竿的山民只好赤脚抬蒋介石上山。后来蒋介石丢了大陆也是有原因的,他嫌弃老百姓,尽用那些有崇洋精英思想的人来治国,怎么不失败嘛!

九、“北碚(缙云山、东阳)与天下”第九次产生密切联系,也相关重大的时期则是抗日战争,也是北碚进入工业基础建设的重要时期。

北碚初始为江中一砣像鳖的泛白的巨石,后来作为一块地标性的水码头,也可叫东阳古渡囗。清末,巴县才在邻江边出现河边小乡场。今天的北碚实际上是四县交界的边缘地区,这四县即江(北),巴县、璧山县、合川县的交界区,由于民国初年,这一区域土匪猖獗,这儿成了重灾区。

清末时的北碚,仅局限于马鞍山溪和龙凤溪,童家溪区域,这片原属巴县。嘉陵江北岸大部属江北县,西山坪土场,清平偏角和牛鼻峡区域大多属合川。缙云山山下和中脉多属璧山区域,抗战胜利后的北碚区就基本上都包括了这一区域。

说到这一时期的北碚,这儿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人叫卢作孚。卢作孚是合川人,年青时就抱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对北碚最早认识的定位是嘉陵江小三峡区。卢作孚对嘉陵江小三峡里匪患深为痛绝,因此他把理想实现的第一步是治理小三峡的匪患,所以他提出了“三峡实验区”规划,实验区包含了三十六个乡场,这就是北碚区最早的雏形。北碚在卢作孚的努力下,基本上平息了匪患,老百姓开始了安居乐业。由此,卢作孚开始联络各乡绅开办起实业来,这时以三峡织布厂为标志的北碚纺织厂,以天府煤矿为标志的能源兴起和以民生航运为标志的长江航运兴起,接着川北铁路,碚青公路也在建设中。同时北碚还兴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三峡医院和兼善学校等。他招集学生扩街道,办商业,北碚市街初具规模。整个北碚可说都在欣欣向荣的快速建设中。

正当卢作孚甩开膀子大办实业时,抗日战争爆发,我国的东北,华北相继陷落,特别是松沪会战失利,使得上海,江淅一带的战事吃紧。大量的厂矿向内地搬迁,上百万的难民在逃往内地,国民政府也在内迁入重庆。正当国破家亡的,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十万火急地调任卢作孚为国民政府的交通部次长,主持和组织“宜昌大撤退”。卢作孚以力挽狂澜的精神,亲临一线长江三峡囗宜昌,他动用全部民生公司的轮船和征用大量木船,全力组织大撤退。他为保护我国的军工企业和学校以及大量的技术人才撤到重庆作出了特殊贡献,也使得为战胜日寇,保下我国的工业基础立下了大功。有人说,宜昌胜利大撤退是中国版的敦克尔胜利大撤退,它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不屈的丰碑上。

尔后,卢作孚又被任命为粮食局长,负责解决战时首都重庆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高山仰止,卢作孚被誉为北碚之父,有人说他是个最大公无私的人。正是因为北碚有了卢作孚而使北碚城成了响誉世界的地方,并被誉为“陪都的陪都”。抗战胜利后,卢作孚被国民政府授予一等一级奖章,以表彰他的救国功绩,毛主席也称他为近代中国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

抗战期间,复旦大学撤至东阳镇夏坝继续办学。在复旦大学的大学者中,有个最该值得提及的人,他就是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教授。


东阳镇夏坝复旦大学旧址纪念馆照(借用网络图片)


东阳镇夏坝复旦大学旧址(借用网络图片)


东阳镇夏坝复旦大学旧照(借用网络图片)


东阳镇新闻馆原址“潜庐”二字为陈望道教授书


1927年,北碚自峡防局成立,卢作孚任峡防团务局局长,基本上平息了匪患。1936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慢慢的实验区换成了北碚区。抗战中,北碚区就代替了三峡实验区的名头了。


十、“北碚(东阳)与天下”最近发生密切联系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重庆解放后,北碚曾经是西南地区川东的行政中心,那时叫川东行署。川东地区行政首府就在北碚,为此北碚行政级别是地市级,其川东行署中心大楼就设在西南大学里,而中共中央西南局就设在缙云山。当时西南局和川东行署重要领导人就是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

北碚于1951年11月1日,成立北碚市,1953年4月1日撤消。

最值得一提的是重庆解放时,首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就是邓小平,他也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多次在北碚主持川东行署工作,为迅速安定西南政局,剿匪和恢复发展生产,改善百姓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以致于在北碚生活过的梁淑溟,他无比佩服地对毛主席说,邓小平是个大能人。因此,1954年,中央急调邓小平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的财金工作。

正因为邓小平是个四川广安人,他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这才有了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向了富强的康庄大道。

另我们特别不能忘了一个人,这人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是原在东阳镇夏坝复旦大学在抗战胜利后又迁回上海所留渝老师们,他们共同在夏坝原址上成立的一所大学,叫相辉学院的学生。相辉学院也是西南农业大学的前生,所以袁隆平也算个北碚和东阳极有缘的名人。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几千年来常饿肚子的问题也是光耀千秋的平凡而伟大的巨人!

缙云山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馆


缙云山中共西南局纪念馆


缙云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塑像


缙云山邓小平旧居


中共西南局旧址


缙云山邓小平旧居

缙云山花边龙门阵,缙云山的白云观和绍龙观的复建成功,其很大部分功劳是与李一道长有关联的。李一道长他与网络大腕马云,歌星王菲等有交情。传说李一道长曾在白云观后悬崖上的轩辕洞闭过关,这也是我唯一听说过进过轩辕洞的人。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