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八年(1304年),泷水县治从船步(开阳旧县)迁到建水乡羊禄埠,无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因瑶乱而筑土城,屡被攻破。明景泰五年(1454年),都御史马昂奏请获准,始筑砖城,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
城池的规模与建制
从历代志书中记述,都御史马昂始建的砖城,周长2.2公里,高5.3米,厚4.3米,城墙上设雉堞303个(以防矢石)、串楼571个、敌楼25个。外为月城,设三个城门,东门叫顺德门、南门叫永安门、北门叫武成门,城门均建有城楼。用时八个月。成化十五年(1479年),拓建南城楼为正南门城楼,招商在城门外开商店协助防守,并立碑记于城楼上。万历二十八年,改筑阴城为阳城,自小南门起至西门止,扩筑城墙250米,增设雉堞和守铺,新开西门曰安庆门,又开小南门。北门内建北关庙,南门内建南关庙,供守城官兵奉祀关帝。明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城墙圮毁后屡有增修。光绪年间两次特大洪水冲毁北城墙,后在河岸加筑石堤二级,每段长110米,使大东门至北门城墙保留至今。现存城墙由大东门至小北门635米,高5.3米,宽4.7米,垛子两个,长4米,宽3.5米。北城墙下有两级石堤,仍起着防洪作用。城墙底部用六层长石条砌筑,高约1米,用大青砖砌墙身,部分城砖刻有工匠姓名。内墙基本垂直,外墙收分。
城墙多次因水毁复修
建城后经历多次瑶人攻城。到了明末清初,南明政权与清军反复争夺,战乱三十余年,城头变幻大王旗。但对城池的伤害,主要还是水患。
过去南江经常洪水为虐,每年均发生洪水数次。城墙东面和北面临水,遇上洪涝,城墙易被洪水冲毁。
诗人黎耀宗写下一首《泷州大水行》诗,记录了道光乙巳(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的一场大水。他在诗中写道“江城烟火三千家,多半临水种鱼虾”“吾庐迫近神滩头,眼看堙没心烦忧”。黎耀宗的祖居在今谷冈里,地势不算低,亦被淹没,可见全城已没于水中。光绪三十三年又发生一场水灾,该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倾盆暴雨,江水陡涨,水面与东门城墙顶平,神滩庙对岸只剩下高塔,所有房屋淹没于水中,当时知州向上报灾情,只说倒塌房间三百多,死伤人数不明,实际上倒塌房屋最少有六七千间,死亡近千人。面对严重事态,三罗的绅、商、学各界专门成立三罗救灾总局,进行灾情调查,并向两广总督署据实陈情,并通过同乡亲属大声疾呼,争取巨款重建家园,当时上海《申报》,在11月14日、12月3日、12月12日分别跟踪报道了罗定灾情和救灾情况。此事惊动朝廷,此后城墙得到迅速修复,而洪灾留下的伤痕却数年难以得到复原。
奇闻趣事
1、热衷风水改造的戴公
清道光年间,罗定知州戴锡纶是河南人氏(民间传为江西人),举人出身,精通青乌术,民间流传不少有关他的传说,州人称之为戴公。民国《罗定志》详细记述戴锡纶塞小南门开小东门,以及在小东门上建太乙楼逸闻。
戴公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巡察城垣,他认为应改风水格局,于是命工匠堵塞小南门,另开小东门。在凿开小东门时,工匠意外发现一块城砖,竟刻有“明兵备道戴锡纶”字样,州人以为是戴公显灵。今查方志,明朝职官表并无戴锡纶其人(民国《罗定志》记为清康熙十七年任应有误)。姓名之巧合不足为奇,但一清一明,皆为一州的最高长官,今遗物重现,人皆以为天助,无不暗暗称奇。
▲古城墙
其后,戴公又于小东门上建太乙楼,选三月十五日午时为吉时升梁,并预言要吊工见太阳方可升梁行墙。其日,只见州中浓云满天,阴阴欲雨,董事断言当日不会有太阳,时辰未到便匆匆行事。一会,戴公从衙署出来,乘至东门,忽然间东风骤起,拨开浓云,太阳正照,戴公抵步,见已兴工,怏怏不快,一声不响便打道回衙。此后,戴公的名气越来越大,州中凡有建筑兴建均请戴公择日卜地。戴公大刀阔斧进行风水改造,先在城垣北面建一小塔,以壮州中形势,继后又将文昌书院迁建于南平墟,并择三煞日升梁,州学正误改其时,戴公怒而斥之,言其不堪教导。今南区小学文昌书院旧址仍有戴公墨书题点的梁木。戴公任满后迁升高州知府,据说戴公在高州亦进行过风水改造,戴锡纶后来调入钦天监供职,成为一名国师。戴公入京后仍十分眷恋罗定,曾著有《罗定补救论》一卷流传于州中。
2、拆文塔修城墙
咸丰三年,旧文昌书院戴锡纶所建文塔欹毁,知州郭汝诚,拆除塔砖用以修复城墙。今保留的城墙东段,底部为明代城砖,上部为清代青砖。
3、拆南门卖城砖
梁公博为五区石寨人,上任后与官产分处检察官勾结,将州城墙分段拆除,南城门是第一个被拆除的城楼,城砖被变卖谋利,“城砖进入百姓家”,今城内外民居旧屋常可见城墙砖。民国《罗定志·卷十·附国民大记事》记述“十四年,投拆城垣,县长梁公博将西南城垣分段投拆,惟东北城留存障水。”为此,梁公博上任仅一个多月便被撤职。其后,罗定县官产分处亦被裁撤,归并由县公署办理。
4、拆大东门建路
1970年,大东门被拆掉建设沿江路,这是被拆除的最后一座城楼。
一位退休干部对古城墙的考察报告
黄家绍,罗定人,一位退休干部,居住罗定旧城南门头。他每天散步于罗定州古城墙下,在十分熟悉的古城墙中,发现了不少刻印有文字的城砖。于是,他将一些散落地下的印文城砖送到博物馆,得到大家一致认可,这更加激发他对寻找城砖的兴趣。从2021年9月起,他不怕蛇虫鼠蚁、蚊叮虫咬,不惧落物伤身、恶言毁誉,每天行走在环境恶劣的罗定州城旧址寻找被人遗弃的城砖。
黄家绍靠着一份痴迷和执着,收集到大量城砖,并有不少新的发现。出于对乡土一份情一份爱,出于对罗定历史文化发掘的热爱和追寻,他开始对罗定古州城进行专门研究。他查找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史料,进行比对研究,成果颇丰,写出《关于罗定州城的考察报告(初稿)》。可以说,他对罗定州城的研究成果,至今未有专家学者能够超越。这份研究成果也将为罗定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
▲泷水旧城址全图
古城墙的建置、规模、建筑特点和沿革等,我们可在地方史志和历史资料中查到。但对于城墙(池)建造细节,由于几百年来的环境变迁,我们却无从得知。为更好弄清楚这些内容,黄家绍历经数月的实地考察调查和采访,踏遍古州城的每个角落,终于全面了解整个州城的布局,理清包括州城内公置的建置,学宫、菁莪书院等历史文化建置,东、南、西、北各城门内的街巷布局,码头、古井、古桥等。
报告最大成果当属大量刻有文字的城砖发现与研究。古代城砖中出现有文字的印文,各地城墙都有发现,但是较为分散,其中多数为制砖工匠的印记,可从中了解当年参与建造城墙的人和事。黄家绍列举众多参加建城的工匠,涉及9个姓氏,其中付姓有17人。据他研究,这是当年筑城时从外地招募而来的民工,后来入籍罗定(当年为泷水县)。后来他找到傅氏祠堂,门前对联为“筑墙世代远,清河道脉长”,引证其姓氏的居民与当年筑城墙有一定渊源。付与傅本不同姓,但傅屋位于“上窑塘”“下窑塘”附近,是古代曾经挖土烧砖的地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城砖留有较多印记的还有张姓和李姓,均为最早入城居住的大姓,都分布居住在城内附近。
前些时候,在肇庆端州宋城维修时,考古发现一块刻有《康州泷水县》印纹的城墙砖块,曾轰动一时,它填补了宋代泷水县的历史空白。而黄家绍在罗定明代泷水城墙遗址中就发现了四块刻印有地名的城砖,分别为“金林”“悦城”“晋康”“三厢”四地。金林和悦城是今德庆有千年历史的名乡,晋康曾是今连滩宋桂与云浮的旧县,三厢是今郁南建城镇的三个旧街区合称。四块地名砖虽然出现在不同城墙段,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砖块白里透红,好似带有木纹式样,其制砖土质与明代城砖明显不同(仅可作为一种标记),是四地民众曾参与泷水城墙(池)建造的有力证据。因为以当年交通情况,不可能从外地烧制城砖后运来,城砖只能就近烧造(但可证明他们在人力、财力上曾给予了支持)。这四个地名砖的发现(或许还有其它未发现的地名砖),足以证明当年肇庆府康州,倾全力在泷水县建造砖城,说明当年泷水县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是无可替代的。
▲四块刻有地名的砖:“晋康”“三廂”“金林”“悦城”
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禁止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因此罗定州城墙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撰文:黄东成 陈大远
编辑:莫颖琳
责编:秦小青
值班主编:赵军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