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登读书 笛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刷手机的时候,特别容易因为负面的新闻,而感到揪心;刷多了甚至感到焦虑、抑郁;
会不自觉地被周围人的负面情绪影响,而感到心情低落;
看到影视剧或小说里感人的片段,一入戏,可能好长时间都走不出来;
周围的朋友遭遇不幸,你也会跟着难过很久,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后,依然莫名觉得愧疚……
如果你经常陷入这样的情绪,说明你正在经历因共情力太强,而造成的精神创伤。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特质叫“共情者”,指拥有高共情力的人。
“共情”本身是种温暖且善良的品质,会共情的人情感细腻,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但共情力太强的人,则会因为情绪过载,常常活在痛苦之中甚至会被人利用。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共情”型体质,请一定好好读完这篇文章。
从前,有一只狐狸不小心掉进了地洞。
它无助地大声呼救:“我困住了,这里好黑,我承受不来!”
一只鹿从上面探下头说:“哦!真是糟糕啊!”
它同情地看着狐狸,问:“你要不要来块三明治?”
一只熊默默地从地上爬进洞里。
他什么也没做,只是对狐狸说:“嘿!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而且你不孤单了。”
同样面对被困住的小狐狸,鹿和熊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图片来源于动画片《The Power of Empathy》,侵删)
一个是站在远处,给予同情和安慰;
而另一个则是陪在身旁给到足够的共情,让狐狸感受被理解和被感同身受的慰藉。
拥有共情体质的人,无异于拥有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交往中更为明显。
杰出的管理者,能凭借共情式的高情商沟通,带好团队,从而获得项目的成功和职场的晋升;
优秀的家长,通过与孩子的共情式陪伴及教育,让孩子在更加健康且阳光的环境下成长;
即使是普通人也会因为共情体质,更能感受身边人的情绪,从而处理好人际关系,获得好的人缘。
但《道德经》曾说:世间万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共情型体质,像是一块海绵,能够吸收周围的喜怒哀乐。
他们感知力敏锐,是好的倾听者、也是很好的创造者;
但也因此会受困于,世间纷繁牵绊,活得束缚又艰难;
这种两面性,在文艺工作者身上体现得非常极致。
共情体质,让艺术家们在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内心更加敏感脆弱。
1995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至少50%的艺术家曾遭受抑郁症的困扰。
实际上,不只是艺术家,对于每个人而言,共情体质像一种难以掌控的“天赋”,
若能驾驭就是“天赐的礼物”,若不能就会变成一个“惩罚”。
小红书上有位博主对共情型体质的描述,曾获得2.3万个赞:
我见过共情力强的人没有一个活得快乐。
共情型人格的人,身上都有一种易碎感。
因为过度共情和敏感,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首先是很容易被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是一种接收到灾难、悲剧等负面资讯后,同理受害者,而产生的创伤反应。
面对人世间的悲剧,感到揪心,是正常的情绪。
但对于共情型体质的人来说,接收这些负面信息,意味着感受身临其境的煎熬。
长时间暴露在这类信息中,不及时疏解,就会损害心理健康,产生厌食、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
最近,一档已经停播好几年的交通普法节目《谭谈交通》再度火爆全网。
节目主要通过跟拍交警在路边执法,科普交通法。
主持人,交警谭乔, 则凭借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被网友戏称为“全中国最搞笑的民警”。
但很多人都想不到,如此可爱乐观的谭警官,却因为这档节目一度患上抑郁症。
2011年的夏天,他拦下一辆三轮车。
车上拉着树枝柴,堆得很高,上面还坐着一人一狗,严重违反了交规。
谭警官问骑车的大爷:“你这样做很危险,家人不担心你吗?”
拉车的大爷说,自己父亲死了十一年,母亲死了二十多年,哥哥死了十八年,老婆生娃娃难产死了,连带孩子也一起死了。
世上唯一的亲人,只有柴堆上坐着的弟弟。
而弟弟早年喝过农药,是个傻子。
车上还有一条狗,养了十多年,快老死了。
为了养活弟弟,大爷每天拼命干活。
他给弟弟买了养老保险,办了残疾证,说如果自己哪天也死了,弟弟还能靠补贴活下去。
尽管如此,大爷还很平淡乐观地对谭警官说:往前看。
因为被大爷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最终谭警官没有罚大爷的款。
在拍摄节目的过程中,谭警官见过太多的身处社会底层,为了讨生活,铤而走险的艰难。
他有一双能看见苦难的眼睛,却没有普渡众生的能力。
长此以往,这些看见的悲苦堆积在心里,没有及时疏导,让他也开始抑郁。
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过度的共情,会耗竭心力。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高共情者会像磁铁一样吸收各种情绪,经常因此扰乱内心的平衡。
朋友小彭,是个共情力很高的人,非常容易受到周边人的影响。
比如开会的时候,轮到她发言,她会不自觉地观察同事们的表情。
大多数会议,都会有那么几个人心不在焉,或者发表不认同的观点。
小彭则会深陷别人的反应而变得异常敏感。
开始暗自揣测,是不是自己的发言没有新意,或者之前引用错了数据,忘记接下来该说什么。
过度的共情, 会使人承受不必要的打扰,无法专注于工作和生活。
第三,所有的过度共情,其实都是在难为自己。
共情型体质心里不舒服时,会自动忽略自己的感受,迁就他人,很容易遭遇情感勒索。
太宰治曾在《候鸟》里写道:
太敏感的人会体谅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
高共情者,会因为一句“我辛辛苦苦,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一个白眼狼”,而无法摆脱糟糕的原生家庭;
会因为一句“为了你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满足”,而无法摆脱伴侣的PUA;
也会因为一句“我们关系这么好,这点小事你还不答应?”而无法对他人的无理要求say no;
因为擅长倾听,缺少界限感,共情型体质的人还很容易成为周围人的“情绪垃圾场”。
常常被迫接收这些你并不想听的负能量信息,并告诫自己这是朋友对你的信任。
结果是对方倒完了苦水就忘了,只留你一个人在那里苦闷。
我们的很多不快乐原因都出于,你体谅别人的为难,只好为难了自己。
第四,共情既可以被用于善意、积极的目的,也能被恶意利用。
那些利用孩子在路边乞讨,深夜强迫小孩在街上卖花的人,正是在拿捏人们的同理心。
而当意识到自己受骗时,高共情体质的人们往往不会觉得愤怒,而是感到愧疚、自责。
木心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面写道:
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乐,也就容易存活。
一个人的内心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过度共情的最终结果,是情感的麻木和枯竭,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
很多无法驾驭共情力的高敏感人格的人,最终都走向了自闭和抑郁。
有句话说得好:让人痛苦的不是共情能力,而是没有管理共情的能力。
共情型体质的人想要避免过度共情,需要掌握4种能力:
1.学会“翻越感知”,辨别情绪。
克服了抵御共情阴暗面的第一步,是对情绪进行远观。
当你强烈共情时,不妨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在我变得愤怒、悲伤或兴奋之前,我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种感觉出现之前是否发生了某个触发事件?
如果你之前的感觉很好,也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那就说明你很可能是被别人的情绪感染了。
做几次深呼吸,让这种感觉自然消逝。
只有翻越了感知,学会辨别和控制情绪,共情力才能成为一种天赋,而非惩罚。
2.学会“拎得清”,建立边界。
共情者在人际交往中,会被两股矛盾的感情所牵绊。
会为想要帮助对方,但自己的权益被侵犯,而焦虑。也会为助人的使命感被满足,而快慰。
这种矛盾的情绪,会让人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每一份没有边界的付出,都是对自己的束缚。
让你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更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因此需要明确你的极限在哪儿,清楚什么样的事,会让你感到不适。
并在别人越界时,学会决绝,清楚地告诉他们,你不舒服,这件事你不想做或不想听。
如果对方无视你的感受,你应该远离这样的人。
一定要记住,你不必时刻都善解人意。
3.学会“屏蔽”,清理过载的信息。
即便学会了决绝,明确了边界,依然会有很多事闯入我们的时间。
这时,要学会屏蔽掉那些你无法承受的信息。
比如在看了太多负面新闻感到沮丧时,提醒自己放下手机。
比如远离那些经常向你抱怨、宣泄负能量的朋友。
同时每天都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通过冥想等方式,去清理那些过载的信息。
4.学会“爱自己”,自我关照。
充满爱的人,对自己也是深情的。
共情型体质的人,应该关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当你察觉到自己,正因为过度共情,而感到焦虑、烦躁、痛苦的时候,多做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
丰富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提升血清素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乐。
和小动物相处,抚摸它们,可以触发催产素,缓解焦虑情绪。
跳舞、唱歌、绘画,可以刺激内啡肽分泌,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提升愉悦感。
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对抗负面情绪,活得更自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每个共情型体质的人都会被自己的“崇高道德感”绑架。
但正如《摆脱共情》的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
有时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
他人的苦难,是否需要我们来背负;
他人的人生课题,是否需要我们来承担;
很多时候,我们的善意,又是否是一种自我感动?
放下助人情结,是对他人命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释怀。
唯有“刚刚好的” 的共情,才能保持适度的善良。
钱钟书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很喜欢: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愿每一个共情型体质的人,对自己多些温柔相待。
让生活,能够继续在善良里芬芳馥郁。
作者 | 笛笛,笑容变多,是近期最大的成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