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因为角色需要,就难免把动物赋予好坏、善恶的性格特征,比如《冰河世纪》里的剑齿虎、《小红帽》里的狼外婆、《葫芦娃》里的蛇精、《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等等,其中被诟病最惨的当属《狮子王》里和“刀疤”沆瀣一气的斑鬣狗了,简直就成了狡诈、残暴、贪婪、无情的代名词。
斑鬣狗的长相确实很难让人把它与“可爱”联系在一起,圆耳、尖嘴、短毛、利齿以及遍布全身的斑点拼凑在一起,恰好组成了一副不讨巧的模样,配上动物界罕见的“咯咯笑声”,更是让人厌恶。
除了长相,斑鬣狗的捕食习惯也让人难生爱意,一方面它们很适合依靠腐肉为食,另一方面它们也会伺机从豹子等捕食者口中抢夺食物,还能依靠群体的力量对水牛、瞪羚、家禽家畜主动发起攻击。在食用猎物时,斑鬣狗能凭借强大的消化系统将食物的皮肉、骨骼、内脏吃得一干二净,一只斑鬣狗一餐吃掉30斤左右的肉不成问题,相当于吃掉了1/3个自身体重的食物,这样的食量让很多哺乳动物望尘莫及。因此,从人们初识斑鬣狗起,它就被描绘成了丑陋、懦弱的投机者以及残暴、凶狠的杀手。
事实上,人类和斑鬣狗的关系挺有趣,90年代有人类学家曾经做出过推测,早期人类经历过一个和斑鬣狗有些相似的“食腐期”,但很明显,仅从消化能力上判断,人类就远不及斑鬣狗,只能是小规模或者偶尔捡食食肉动物剩下的食物而已。
虽然人类是否经历过“食腐期”还尚无定论,但是在爱护动物这件事儿上不自觉地“以貌取物”是显而易见的,圆滚滚大熊猫、“干脆面”小浣熊、猫猫狗狗都是受益者,就连小老虎、小狮子都能激起人类的保护欲,相反老鼠、蝙蝠、指猴、斑鬣狗等就得不到这样的待遇了,被捕杀往往是它们的命运。
拿斑鬣狗来举例,从17世纪开始到20世纪末,南非一直有针对斑鬣狗的捕杀行动,杀死一只斑鬣狗还能够获得4枚银币作为奖励;时至今日,非洲一些地方的猎人还会故意在羚羊尸体上涂抹毒药,希望斑鬣狗在咬食后中毒而亡。
然而,斑鬣狗在维持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像大多数捕食者一样,斑鬣狗会捕食猎物群体中的病者、弱者,那些猎物之所以成为病者、弱者,很可能是它们本身就已遭到了病菌的感染,而斑鬣狗的消化系统不仅厉害,还像蝙蝠一样有着特别的免疫系统,因此捕食那些病者、弱者既不会让斑鬣狗受到影响,还可能间接遏制病菌在猎物群体间的传播。
其次,斑鬣狗的食谱很杂,它们的便便也营养丰富,尤其是因为食用动物骨骼而摄入了大量的钙,没有消化的钙会随着便便排出,这对于很多动物来说,相当于是“钙片”,为身体补充微量元素。
因此,斑鬣狗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在生态系统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刻板印象影响了我们对于动物的看法,但是“颜值”非正义,以貌取物不可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