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防御战(城堡攻击)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中原政权与西方大国之间的直接交锋,也是对近代乃至现代中俄关系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

众所周知,雅克萨之战前后分为第一、第二两次,但两次战役的过程却大相径庭: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到五月,清军以3000人进攻守城的450多俄军,大获全胜。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爆发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以2500人进攻守城的800余俄军,在同样握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却打得异常艰难,从康熙二十四年七月一直打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历时近两年,最后以俄国求和、中俄议定和约而告终。

那么,为什么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打得远不如第一次好?到底是清军弱了,还是俄军强了呢?

上图_ 雅克萨之战

  • 首先,对比两次战役双方参战力量,可以看出清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的实力确实要比第一次弱。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守城的俄军只有450余人,装备有3门火炮,长短火枪共计299支。而攻城的清军则有3000之众,装备有120余支火枪和43门各类火炮。两者相比,清军明显占据上风。

虽然俄军的火枪普及率更高,且装备了在当时具有划时代先进性的燧发枪。但在当时,即便是俄军在欧洲部队中的精锐力量,也没有完全用燧发枪代替火绳枪。从当前留存的中西方史料来看,俄军在雅克萨之战中使用燧发枪的战例极少,且多为第二次战役时使用,故而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作为俄军主要火力输出的火绳枪,与清军使用的鸟铳相比在性能上是差不多的。

上图_ 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随团画家绘制的清军兵丁与鸟枪

尽管俄军的火绳枪明显比清军的鸟铳多,但在对于城池攻防战中更为重要的火器——火炮的使用上,清军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据现代学者考证,清军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投入的43门火炮中,有6门为当时亚洲最强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种长身管大炮为攻坚专用,炮弹均重为一颗6斤,对付类似雅克萨城这种木制工事如同重锤击卵。

早在顺治九年(1652年)的中俄乌扎拉村之战中,清军就是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的前身“神威大将军炮”,几下就炸开了俄军堡垒的木制护墙。在清军大炮的全火力覆盖下,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只用一昼夜就打得雅克萨城千疮百孔,毙敌125人,完全破坏了城防工事。

上图_ 清代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反观第二次战役时,俄军兵力增至826人,大炮增至13门,长短火枪更是达到了850支,每人一支还有富余。其中,火枪里还包括100支对清军火枪具有“代差”优势的燧发枪,以及440枚在当时来说算是“独门杀器”的手榴弹,可谓实力强劲。

再看清军,兵力由3000降到2500不说,火炮也减少到21门(火枪倒是没少,不过质量明显不如俄军)。两相比较,清军在二打雅克萨时自然是要多吃一些苦头。

上图_ 燧发枪

  • 其次,俄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运用了棱堡修筑技术,这是俄军在此次战役中最大的进步。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防御工事均为木砖构造,雅克萨城本身也是木砖所制,面对炮兵火力强劲的清军确实显得不堪一击。但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的筑城者“学会了一种建筑法,将黏土和树根绞合在一起制墙,砌出的墙和石头一样硬,坚不可摧”(《从丹药到枪炮》)。

而且,在经验丰富的德意志军事技师阿法纳西•拜顿的督造下,雅克萨城被打造为一座类棱堡型防御工事:一方面其更为低矮厚实的外形提高了对重炮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布置交叉射击的城防火力给进攻方造成重大杀伤。

虽说由于时间不足,俄军仓促之间建造的这种“减配”版棱堡相比于欧洲那种纯正的棱堡甚是寒酸,但相比于前一代雅克萨城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第一次战役时,清军的大炮只用了一昼夜就使雅克萨城的城防完全被毁,到了这一次却连轰了一个月也对其奈何不得。此战也证明,清军使用的攻坚火炮,已不足以对付西方所流行的棱堡类防御体系,尽管俄军这种体系还是个次品。

上图_ 萨布素(1629年—1701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雅克萨之战的中方指挥

  • 再者,面对敌人的新战法,清军也不得不以更稳妥的办法实施攻坚。

看到强攻不可能在短期内打下俄军“升级”后的雅克萨城,清军只能改用围困战术,在城南、北、东三面挖壕筑垒,在城西的江面上用战船隔断航运,彻底断绝了守军与外界的联系。而清军的这一做法,和欧洲军队面对棱堡工事时的普遍做法居然出奇地一致。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一书中,就提到西方的攻城部队在对棱堡感到束手无策时,便“不得不求助挖掘壕沟的办法,在远程长炮的掩护下……对准城堡防御工事中可能比较薄弱的地段挖掘壕沟,当挖到火炮可以打到城防工事的距离时,便在壕沟前面迅速筑起一道道土墙,作为放置攻城炮的工事……在炮火的掩护下,壕沟不断向前延伸,直到炮兵和步兵联合发动进攻,制服城防工事壁垒上的防守部队”。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当然,从历史实情来看,清军围困新雅克萨城的做法,不可能是向同期西方国家军队学习得来的,但当时的清军毕竟还处于建国之初,算是百战精兵,其南征北战历程中不乏攻坚恶仗。在明清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便率清军以围困之法迫降了明军名将祖大寿。因而清军能够迅速对攻城策略做出调整,也足见当时清军技战术水平之高。

清军不仅以深沟高垒环绕雅克萨城,还修建了大量土堡,每堡置大炮三门、火铳十五支,列以排炮之势。在围城工事和土堡的后面、下面,均有坚固的屯兵点,内有精兵驻防,以防俄军突围,屯兵点之间还有交通壕相连,便于相互支援。

可见,清军的围城技术比同期的西方军队还要先进、全面。用《从丹药到枪炮》一书的说法,那就是“清军的反制防御体系比雅克萨城更庞大”。

上图_ 雅克萨之战纪念碑

不过,这种围城战术,自然耗时良久,不可能像第一次雅克萨之战那样势如破竹。特别是俄军不甘坐以待毙,几次杀出城来,毁坏了清军部分工事,清军的工程进展又被迫慢了不少。同时,由于寒冬到来,清军非战斗减员很大,士气也十分低落,这就更不可能令其像第一次战役那样一战功成,迁延日久对清军来说虽是无奈,却也是没有办法。

与之类似的,便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时,以20倍于敌的强大兵力,却受挫于比雅克萨更为正宗的纯棱堡工事热兰遮城,最后花了九个多月才迫使荷兰人投降。所以,清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的表现似乎也不能算糟。

上图_ 郑成功收复台湾 画报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及热兰遮城之战,充分说明了当时西方军事技术已对东方完成了反超,即便是“在军事力量全球拔尖的东亚”,仅由少量官兵组成的西方军队便能凭借卓越的军事技术“抗衡巨量的对手”(《从丹药到枪炮》)。

下一次中西之间的大规模交锋,已是鸦片战争之时。可惜,泱泱中华没能利用雅克萨之战后宝贵的一百多年奋起直追,最终只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徒唤奈何!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美)欧阳泰《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2】(美)戈尔德《俄国人在黑龙江》

【3】戴逸《清代中国与世界》

【4】(美)欧阳泰《决战热兰遮:欧洲与中国的第一场战争》

【5】(美)T.N.杜普伊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