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15打假的网贷有哪些(2021年315不合格产品)


拿起手机,借贷广告就无孔不入,充斥着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利率过高、费用不透明、存在诱导超前消费等问题,让互联网消费贷款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金融监管部门也已多次强调防范消费贷“套路”营销等风险。

在数字金融消费的“花花世界”里,消费者们都踩过哪些“雷”?消费者期待怎样的数字金融服务?为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消费者发声,即日起,南方都市报发起“3·15”数字金融系列调研,聚焦互联网消费贷的消费者满意度展开深度调查。

消费贷违规营销将被进一步严管

购物、打车、点外卖都会遇上消费贷产品营销,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也越来越多借贷广告,打开抖音快手刷视频也逃离不了被推送借款广告,似乎互联网的尽头都成了借贷。“一不小心点开了这些广告观看,平台算法就会给我推荐更多这样的广告。”不少消费者对此苦不堪言,对南都记者吐槽称,“有时候点进去填写了手机号,就开始被各类借贷推销电话骚扰,这是个人信息发生了泄露吧?”

实际上,针对金融产品的网络营销,监管部门已有不少相关规范性文件发布,对当前的网络营销乱象进行警示,如《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关于防范金融直播营销有关风险的提示》等,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外汇局、知识产权局等七部委就《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为金融产品领域的网络营销规范的制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其中对分区展示、精准营销、禁止骚扰性营销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对针对直播、自媒体账号、互联网群组等新型网络渠道的营销也进行了规范。

对于部分消费贷广告诱导超前消费的问题,监管也多次提示风险。早在2021年年初,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消费者需警惕息费不透明、不当诱导等“套路”

2022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一则《关于防范“套路”营销行为的风险提示》,对息费不透明、故意模糊借贷成本,诱导消费者优先使用消费信贷,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等营销行为进行了风险提示。

银保监会风险提示指出,有部分平台存在不明示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还本付息安排等现象,有的借款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了高额费用,有的借款人遭遇了砍头息,贷款后发现还须支付担保费、服务费、保险费等,真实的贷款成本很高。同时,在购物、媒体、社交、游戏等互联网场景中借贷产品广告泛滥,平台直接提供贷款服务或为贷款业务引流以完成流量变现,在产品推广、展示或支付等环节诱导消费者优先使用消费信贷。此外,一些机构或平台基于自身大数据资源优势对消费者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滥用,引导甚至操纵消费者需求,比如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情况,一味地诱导消费者借贷、负债、超前消费,这种利用优势地位不当诱导消费者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315数字金融消保调查请你来发声

除营销违规外,消费金融行业在“野蛮生长”时期,落下诸多乱病根,“高利贷”“倒卖个人信息”“利滚利”“暴力催收”等负面舆情不断。实际上,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的监管已愈来愈严,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贯穿2021年的主旋律,进入2022年,继续夯实2021年互金监管成果,细化监管办法成为工作方向。

其中,央行、银保监等金融监管部门均就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密集发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意义重大,一方面需要加快相关立法,完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更需要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从理念传播、技术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安心、更顺心的金融服务。

为了解消费者最关切的问题,为消费者发声,“3·15”前夕,南方都市报发起“互联网消费贷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您在获取互联网消费贷产品及服务过程中,有哪些亟需吐槽的经历?希望互联网消费贷平台解决哪些问题?请您点击链接或扫码填写问卷告诉我们。

2021年315打假的网贷有哪些(2021年315不合格产品)

出品:南都数字金融创新及合规研究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陈卓睿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