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东方医院地址(合肥新东方总部)


【图说:合科技而肥】

当合肥在今天成为让人惊叹的现象级城市时,我们应该回过头,还要感谢另外一个外省人,李德生。

1968年4月,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徽省第三任省长。1969年11月开始,一直到1974年12月,他又书记省长一肩挑。正是他,在“京校外迁”时接纳了中科大。

即使当时合肥已有重点大学合工大,他依旧明确表示“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并腾出了原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

相反,中科大早先接触的湖北、河南和江西对此都不是太积极。湖北说,“沙市已经有中科院五七干校了,没有合适的地方给你们了。”江西更是直接拒绝了。河南的南阳则表示,“南阳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今天的南阳正不懈地和襄阳争着“诸葛亮”,为他的躬耕地到底在襄阳古隆中还是南阳卧龙岗而发生着无数口角,然而,当世界又给了它们一个更重要的机遇时,它们却迷失了。

历史让人无语的是,李德生自己就是河南人。河南主动放弃的宝贝,却被一个河南人在外地给捡了起来。这一捡,让安徽得福,也给合肥在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因为它带来了35000箱的仪器和书籍(尽管半数以上被损毁),以及510节火车皮的师生家属(尽管最终走了一大半),而这些师生,都是当年从全国各地笼络的优秀人才。

【图说:“合肥很小,科大却很大。”摘自科大首届少年班同学张亚勤写给母亲的信】

也就在孙金龙出任合肥市委书记前一年,前身为中科大校办企业的科大讯飞在国家863主持的中文语音合成国际测评中大比分囊括所有指标第一名,销售收入首次迈过亿元大关。

当轻工业面临危机,像科大讯飞这样的新型科技企业,却给合肥指出了“工业立市”的另一条方向。

合肥的工业立市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

但前提是,改变传统打法,“以另类切入主流”。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加入的一家新创媒体所提出的口号,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只能先“剑走偏锋”,但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成为主流。

所以,提出工业立市的合肥,主要看中的是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等八大产业。

这里除了汽车是自己的老本行之外,更多的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也有几个特点,一个就是创新驱动,一个就是科技含量高。还有就是,回报高。

在桐城籍著名作家、现任合肥市文研所所长洪放看来,走“科技”加“工业”的道路,显然对这个早先并不是太受国家政策重视,实力也谈不上有多好的城市来说,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首先,它可以依托安徽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发展到今天,中科大已经在安徽大地遍地开花,拥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物体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合肥只需要静静等待它们的高端研究成果走向市场转向为产业的那一天。同时,它们还可以为那些创新产业提供科研支持。

【图说:今日庞大的中科系】

除了中科大,别忘记了合肥还有刘文典曾任校长的安徽大学,以及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起被称为“北哈南合”的合肥工业大学。我有不少优秀的高中同学都考入了这些大学。

在多年的创作采访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从这里走出去的牛人——比如当年主导二汽从十堰迁都武汉,后又出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的苗圩,是1982年从合工大内燃机专业毕业;而强势主政杭州十年的王国平,也曾是合工大稀冶专业学生。

【图说:2020年3月,安徽省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19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披露的数据】

今天的合肥,已成了高校集中的全国四大科教城之一。有了这些“聚宝盆”,无疑让合肥搞“工业立市”增添了底气。

但光靠着它们也不行,合肥还依旧需要向外看,趁着其它城市对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欠缺认识,还没回过神来,先下手为强,进行精准搏杀。

所以,在孙金龙一任,除了“大拆违”、“大建设”,还有“大招商”,把全市的很多干部都像豆子一样撒了出去。

而且,还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招商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目的就是促进工业投资,其中财政为投资企业买单部分规费政策成为亮点,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2008年9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张新名片——京东方入驻合肥,建设第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总投资达175亿元。在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中,当初为了吸引并留下京东方,合肥给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甚至“顶着公务员发不出工资的压力承诺拿出90亿元融资,据说还为此暂停了地铁项目(最后实际出资30亿元)”,可以说有多少人支持就有多少人反对。

结局却皆大欢喜。随着京东方在合肥先后建设了第8.5代TFT-LCD生产线,第10.5代TFT-LCD生产线,今天的合肥,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三条高世代线的城市。毫无疑问,在显示领域,合肥已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更重要的是,由于新东方的入驻,给合肥带来了上下游75家企业。同时,新站区也受益匪浅。此前这个人气寥寥,没有一家三级医院和星级酒店,仅有一家电影院之地,现在小区、教学基地,电影院,以及五星级酒店、三甲医院,一应俱全,房价也扶摇直上。

王志纲把这种模式称为“政府投资合伙人”,也就是学界称的“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政府不单单是社会的“守夜人”,还是市场的参与者。

说起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毕竟是“新兴”,需要相当长的培育过程,如果不是政府强势主导,它很难在合肥大面积落地。

当然,这也考验着主政者的眼光,以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

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精准搏杀,在合肥看中的产业领域中,无不上演。

除了京东方之外,友达、格力、美的、日立、大陆轮胎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也在孙金龙任上陆续建成投产。

在孙金龙的设想中,有了头部企业之后,再通过它们,撬动产业上下游落地,进而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演进。有了这些产业基地,不仅能夯实合肥的血肉,还将进一步推动合肥高校的科研资源得以落地转化。

意外之喜的是,合肥以前赖以为生、却渐显危机的家电产业,和汽车产业,也因此得以转型升级,由制造变智造。在孙金龙卸任市委书记的当年,合肥家电产业突破千亿。合肥也正式晋升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紧接着在2012年,合肥的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成为继家电产业后第二个千亿产业。

这也让在合肥的这段时间,成了孙金龙“注定成为我一生中美好的回忆”的创业光阴。

我曾看过他的话别感言,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他提到这六年是广大干部吃苦耐劳、充满压力、不甘落后、紧张快干的时光,但最终还是一步一个脚印,跨过了许多在当时看来难以逾越的障碍,克服了许多在当时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办成了许多在当时看来难以办成的大事,“奋力开创了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的新局面,乘势翻开了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崭新篇章。”

这里有几个词,需要敲重点:跨过了克服了办成了,以及开创了翻开了。以前的小县城——合肥的雄心壮志,也在这次临别感言中“昭然若揭”:区域性特大城市。

二是要继续真真切切地改革开放,“从合肥市情出发,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必须始终坚持以做大增量为主、以提升存量为辅的战略取向,必须义无反顾地抓改革开放。”

做大增量,也就是说不靠自己以前那点聊胜于无的老底子,也不从别人那里抢食。这种战略取向,避免了与江浙沪发生正面的冲突,保证了自己趁势突围。

这既是对自己六年半时间的总结,也是对合肥未来的期望。语调里充满着自信、真切,而不是惯常的官场客套。

不得不说,从实现“十一五”跨越赶超,到开启“十二五”发展新征程,合肥用了六年多一点时间,走出了别人要用很多年才能走完的路程,的确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奇迹。

现在回过头想想,如果不是这段时间的励精图治,合肥会不会彻底地就丧失了城生的转折——毕竟在2003年,中国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意味中国已经开始从农业社会急速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对手越来越多,谁不早起,谁就不仅没有虫子吃,说不准还会尿床。

幸运的是,合肥闻鸡起舞。此外,孙金龙还有一句名言:“不要搞成人在政在,人走政飞。”(据2006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但在孙金龙之后,合肥依旧沿着“工业立市”的路线,继续前行,坚定而又有力。2013年,合肥更是确立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这也让合肥赢得了更多的奖赏:2015年,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完成1083.8亿元,成为继家电、装备制造产业后又一千亿新军;2016年全市工业又新增第四个“千亿产业”……

今天合肥,真的“肥”起来了:不仅有“芯”(长鑫存储、通富微电、联发科以及力晶科技),有“屏”(京东方),有“器”(安徽叉车、日立建机以及六轴机器人),还有“智”(科大讯飞、华米科技、海康威视以及寒武纪)……

【图说:合肥重金打造的“中国声谷”】

与此同时,合肥的经济也连续 “高烧不退”:2017年,合肥的GDP在26个省会城市中,更是排名第9,力压济南,直逼西安。2019年(截止到2020年3月14日),合肥则以9409.4亿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城市GDP排行中,距离前20只有一步之遥。

排在它前面的长沙(12580亿元)、宁波(11985亿元)、无锡(11852亿元)、青岛(11741亿元)、郑州(11380亿元)、佛山(10751亿元)、泉州(9946亿元)、东莞(9482亿元)、济南(9443亿元)已非遥不可及,只要努努力,连升几级不是梦想。而福州(9392亿元)和西安(9321亿元)更是被它压在身下。

在财政收入上,1952年,合肥全市不足300万元,但是在2004年,突破百亿大关,11年后,又突破千亿。2018年更是达1378.33亿元,是1952年的6万倍,年均增长18.1%。

产业结构也在70年间,实现了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二三”,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到2018年“三二一”的转变。

一座雄霸天下的“霸都”形象,有如夏日清晨喷薄东方的太阳,烘然而出。

十八年前,作家赵海虹机缘下从北方来到皖中大地工作了不到两个年头,等到2019年“再次回到合肥,仿佛烂柯归来一般,一座迥然不同、名实相符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扑面而来”。

在我看来,以前安徽想在江浙沪那里蹭饭却蹭不上,现在合肥却广迎天下财。除了自助者天助,还有三点原因:

一则,跟沿海产业转移有关。

发展这么多年,沿海产业为沿海城市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已日益稀缺,就连过去在偏僻荒芜土地上建起的厂房租金也突飞猛涨,加上不断攀升的用人成本、环保风暴,让沿海产业转移成了一种必然的大势。这个时候,临近江浙沪,也是中原踏板的合肥,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地缘优势。

二则,以前作为铁路盲肠的合肥,在高铁争夺战中大获全胜,一举变成米字形的交通枢纽。

“四纵四横”时代,合肥接入了沪汉蓉一个干线通道(其中合宁段和合武段在2005年相继开工建设,并于2008年开通)。这只是牛刀小试。到了“八纵八横”时代,合肥除了沪汉蓉,更是接入了合福高铁、商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以及京港高铁。

我从来没想过,读高中时才有一条普通铁路打县城边缘经过的家乡桐城,会因为合安九高铁的开建,不仅有了高铁站,而且其中的一站“嬉子湖站”就近在老家家门口。

随着高铁网络的搭建,身处江淮腹地的合肥,北上京津,南下深福,东接沪杭,西通巴蜀,都将一路风驰电掣。和武汉、郑州一样,日后的中国人,都会因这高铁网络,一辈子总要和合肥发生密切关系。

合肥,再也不是那种大家一笑而过的省会了。

感谢国家感谢人民。还有一则就是,感谢全省的父老乡亲。

今天,在合肥一飞冲天的同时,是触目惊心的对比。

2019年安徽16地市经济“成绩单”中,经济总量为9409.4亿元,增速为7.6%的合肥毫无疑问地排在了第一。排在第二是芜湖,经济总量和增速分别为3618.26亿元,及8.2%;

滁州和阜阳的表现则让人吃惊,挤掉了马鞍山和安庆,排在了三、四,经济总量和增速分别为2909.1亿元,及9.7%,和2705亿元,及9%——说起来,阜阳有人口优势,滁州这些年则“紧密对接大江北”,充分地享受到了南京的红利。

让人失望的是安庆,落在了第五,经济总量和增速分别为2380.5亿元,及7%;经济单一的马鞍山更是掉得很远,排第六,经济总量和增速分别为2111亿元,及8%……

换算一下,合肥的经济总量约是芜湖的2.6倍,约是滁州的3.23倍,约是阜阳的3.48倍,约是安庆的3.95倍。更不用说排在最后的,曾以徽商著称的黄山(818亿元),合肥约是它的12倍。

【图说:安徽16地市2019年GDP及排名】

尽管这种差距还不太像成都(17012.65亿元)与第二名绵阳(2856.2亿元)、武汉(14847.29亿元,2018年数据)与第二名襄阳(4309.79亿元,2018年数据),以及长沙(11003.41亿元,2018年数据)与第二名岳阳(3411.01亿元,2018年数据)之间,有着断崖式的下滑,但是合肥在安徽一家独大的局面,显然已经根深蒂固。

合肥越肥,便显得其它城市越瘦。

这也让很多城市面对合肥时,有一种特别复杂的心情。

网上有文曾痛数合肥的“吸血”史,不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需要靠芜湖、安庆等城市养着,就是工业立市之后,安徽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了合肥,投资规模在2016年前后便曾一度超过其它城市14倍。

与此同时,为了发展合肥,提升省会的首位度,蚌埠铁路分局、蚌埠卷烟厂(现今合并为安徽中烟公司)、淮北市煤炭设计院、芜湖市安徽吸血虫防治所……都迁往了合肥,当然,芜湖的奇瑞也将自己的研发总部金融财务销售也迁往了合肥。

让巢湖人更是痛心的是,2011年8月,合肥与芜湖、马鞍山三分地级市巢湖。合肥分得原巢湖市所管辖、三国时为东吴所有的庐江,以及由居巢区改设的县级巢湖市。这也让合肥从“环城”走向“滨湖”,又一举实现“临江”时代。

【图说:今天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已经属于合肥内湖】

这对合肥发展工业尤其重要,毕竟拥有长江水道,对物流的快速、便捷有了极大的提升。但“霸都”之名,也由此而生——合一省之力,肥霸都一城。

从这里看出,“霸都”一开始是暗含贬义,但合肥用自身的发展,扭贬为褒,有那么一点你看不惯我,却干不掉我的神气。

骂骂合肥,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无力。但对一些城市来说,依旧可以作为一种习惯性的精神抚慰,甚至还可以借此掩盖自己在发展上的无能。

但不管如何,安徽的确需要一个强省会。没有合肥,大家只能在“均贫”中自我麻痹;更要命的是,没有合肥,夹在武汉、南京、上海、杭州之间的安徽,只能充当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人才输出地,而绝无翻身之日。

相反,做大合肥,不仅意味着安徽拥有一个经济强大的城市,而且还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权——这个东西可以帮助安徽在全国激烈的区域竞赛中,占得先机,赢得更多的资源、政策和人才。

事实上也如此,多年来缺乏政策支持的安徽,近年来像是得到了格外的垂青:2010年,合肥进入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型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成为全国少数“双试点”城市之一;

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

此外,它还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这样的大帽子扣在合肥的脑袋上,让平常戴惯了草帽的安徽,格外有些不习惯。但是,这些都不是“嗟来之食”,而实实在在的是靠自己打拼、靠努力做大省会才得来的。

今天安徽的各大地市,也得习惯和这样一个强省会生活在一起。因为它将伴随安徽人会很长久。

当然,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城独肥,也撑不起一个省。

2019年年中,我曾回过一趟安徽,参加由《安徽商报》“橙周刊”组织的一次安徽作家采风活动。

作家中有写过“晚清三部曲”的赵焰、酷爱汪曾祺的苏北,当然还有我的老家兄长洪放,“橙周刊”主编张扬,以及青年作家胡竹峰、陶妍妍等人。以上几位如今都居于合肥,但除了大美妞陶妍妍,无一是合肥人。

赵焰,来自徽州;苏北,天长;洪放,桐城;张扬,枞阳;胡竹峰,岳西……他们有的定居合肥多年,有的才来合肥没多时。看得出来,合肥在“虹吸”人才上也是不遗余力。2018年,合肥在常住人口上就达808.7万,完美地实现了孙金龙当时的预想。

这次大家难得聚在一起,奔赴的目的地,其实也不远,在早高峰开车,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但它已经属于合肥下面的另一个县——肥西。由于合肥面积的扩容,以前的远郊,已经就在合肥的门口。

目的地其实只是一个小镇,叫桃花,很有田园牧歌的感觉。然而,等你真正踏入其间便会发现,它盛开的是“科技之花”。

由于靠近合肥城区,小镇引入了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比如说生产“安美达牌”系列色选机的中科光电,让人感受到光谱技术在生产领域的独特作用。

而作为采风首站的艾璞精密,更是以一款可做到100%无油的空压机产品——无油涡旋空压机,让一帮舞文弄墨的作家们,感受科技之力、科技之美。每个人都觉得不虚此行。

不难想象,在2019年年底,由第三方机构竞争力智库和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部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中,该镇位于第二,第一则是河南新郑市龙湖镇,同样靠近省会郑州。

这也表明,在多年的虹吸过程中壮大自己之后,现在合肥、郑州之类的省会,开始向外进行产业溢出。

【图说:2016年8月通过的合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桃花镇等镇被纳入合肥主城区】

庐江也因此受益匪浅。虽然更在外围,但它也与肥西、肥东、长丰、巢湖共同组成了合肥工业主战场,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主动承接合肥产业转移。2018年,它的GDP只有317.7亿元,一年后,457.8亿元,暴增140.1亿元。

我的老家桐城正和庐江接壤。在庐江未划入合肥之前,对它的印象是不冷不淡,甚至还不如老是跟桐城抢文化遗产的六安舒城(说起来,六安尽管是和安庆一样的地级市,但靠近合肥,尤其位于合肥和武汉的高铁之间,让它有些左右逢源),但是随着庐江抱上合肥这根大腿,桐城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差距,背后其实是整个安庆与合肥的差距。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桐城,还痛心于安庆省会的遗落,那么,今天的桐城,十分渴望能融入合肥。位于安庆与合肥之间,又给了桐城融入合肥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合肥要想持续发展,除了工业之外,还需要做大文化旅游产业。从合肥的逍遥津、包公祠,然后一溜自驾或高铁到桐城派的故乡,这是一条让人想想就很动心的文化大赏路线。

更何况,过去是文都,今天则是院士之乡的桐城,和打造科技之都的合肥,又能无缝对接。

不知道合肥有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对它来说,现在产业虽开始转移,但目前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圈圈,而没有过多地超越“合肥”。

合肥要想被整个安徽承认,它还需要发挥自己位于“皖之中”,最终辐射全省的作用。

秦朔觉得,2020年时代属于安徽,但只有一个合肥,安徽还是很难从大省变强省。

对合肥来说,时代已经将重任交付在自己的肩上。

它应该彻底忘记自己的出身,不要再自卑于过往,而是要以一个大城市、一个真正霸都的样子,来要求自己。

在我看来,今天的合肥要想继续成功,继续“好大事”,还需要踏踏实实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就是保持其“工业立市”百年不动摇。要加大科技力、创新力,努力成为华东地区的科技中心。这是合肥的立身之本。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为了数字上的好看,忘记初心,引进各种过时的产能,以及被沿海淘汰的低端制造业;

其二,要以一种“南来北往”“东进西渐”的包容心态,来接纳各种新鲜面孔,和生产要素。今天的合肥,绝对不是“两个胖胖”,也不是“肥霸都一城”,它的意思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合者,兼并天下,肥者,海纳百川;

【图说:合肥新姿】

其三,要学会韬光养晦,不要过多的与人较短长。近年来合肥人开始自夸“大安徽”、“大合肥”,甚至骄傲于“霸都”的心态,着实要不得。相比较武汉、杭州,合肥在实力上还差得比较远,有点成绩千万不要骄傲自满,要踏实踏实再踏实。另外,也不要对竞争对手采取敌视的姿态,南京就是“徽京”又如何,它能让芜湖、马鞍山得益,能让滁州在对接大江北中后来居上,其实也是在帮整个安徽。安徽强,合肥自然也会更强;

其四,有上进心,也别忘了“体贴心”。合肥变得越来越漂亮,但房价也随之高高在上,脱离了整个安徽的省情。要知道,整个安徽对人才的吸引力上,远不如江浙沪,甚至成渝,此时的合肥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留不住人才,一切都是白谈。

其五,继续向东看。江浙沪把合肥当成向内陆转移的大跳板,合肥也需要把江浙沪当成面向世界的大跳板。对合肥来说,做好跳板,和利用好跳板,都将受益无穷;

其六,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文化力。以前的合肥,几万人、几十万人,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如今,成了东西南北都聚于一体的大省会,合肥该怎样融合不同的文化?

一方面,它需要保持皖北城市为其输入的质朴和大气,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烟雨江南”的韵味和秀美。

今天的合肥,由于靠近皖北,活得有些不够精致,比如合肥火车站广场的地面多年来凹凸不平,沿河的绿化带简简单单地拉张网就把步行道隔离出来,既粗暴,又不美观……

这种粗糙所反映的,其实也是思维的落后。合肥,硬起来,还需要“软下去”。没有软文明做支撑,硬实力也难以为继。

其七,在低调做事的同时,也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这座城,了解这座城的日新月异。

在与洪放兄的沟通中,我就发现,今天的安徽作家不仅深有家国情怀,也有对当下多变世界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除了“橙周刊”积极组织作家采风,洪放所在的市文联,和市委宣传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也在去年一起举办了“中国著名作家合肥行”,邀请的作家就包括柳建伟、赵海虹,还有白庚胜、宁肯、徐风、舒晋瑜、张建春、许冬林等人,通过他们的走访,感受,和书写,来反映科技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以及这座城市和无数科技人的奋斗历程。最终,在“以文化发展宣传科技,以科技发展整合文化”的过程中,打造合肥的科技文化,以期在科技之外,形成中国科技文学的高地。

这些作家在看了合肥后,十分激动,“他们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已发表在《人民文学》2019年第11期上。我们同时将这些作品制作成了有声读物,广泛宣传。”洪放也很激动,“今后,我们还将更多地开展同类型活动。2020年,将就中国科技文学高地建设,开展实质性的对接。包括举办中国科技文学论坛,创办中国科技文学刊物等。”

看得出,这个成为新合肥人不到数年的著名作家,已经爱上了这座城,认可了这座城。

当合肥真的值得如此被爱之时,它一定会成为安徽毋庸置疑的老大。

————————————————

采写|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商帮系列);《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企业官方传记系列);《紫菜爸爸》(人物传记系列);以及《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城市发现系列)等十数部作品,并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

2017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根据《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拍摄制作了五集纪录片。2019年,“吾球商业地理”参与吴晓波频道的12集纪录片《地标70年》的拍摄合作,通过12个中国地标见证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此外,“吾球商业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两度荣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称号)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大腰精

制作|粉红女佩奇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