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烙的读音(炮烙读音)







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向食用加热成熟的食物,这是文明的一大飞跃。在这个进程中,“火”是核心中的核心。因此,用于表示通过加热而使食物成熟的汉字,也即表示烹制方法的汉字,绝大多数都有“火”字旁。在这些字里面,“炙”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古人用火加热食物并使其成熟的一个。“炙”这个字上面是“肉”字的变形,下面则是“火”字,合在一起表示“炙烤肉类”之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是“炮肉也”,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进一步详细解读了“炙”与“炮”的细微差别。他根据一些更早的典籍做出解释说,“炮”意谓烧烤尚未去毛的肉类,也就是将其囫囵个儿地放到火中烧制;而“炙”则表示把肉类穿在木棍上,举到火上烤。这种解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如今烤鸡、烤全羊、烤羊肉串的源头。曹植创作的《名都篇》里有“炮鳖炙熊蹯”一句,从中大约可以看出,“鳖”应是整个儿地放入火中炮制,而熊掌则一定是分割成细块后,穿在扦子一类器具上,再悬在火上烤炙的。


*苏轼留带图 明 崔子忠


当然,“炮”和“炙”之间的细微差别后来也在逐渐模糊,以致人们常常将其连用,来表示一般意义上的烧烤。例如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里面就有:“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这显然是晚秋初冬时节,众人在行猎之后烧烤野味的场景。然而,正像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好友、杭州灵隐寺住持、诗僧佛印曾经创作的一首《满庭芳》中所说的,“鳞甲何多,羽毛无数,悟来佛性皆同。世人何事,刚爱口头浓。痛把众生剖割,刀头转、鲜血飞红。□□□,零炮碎炙,不忍见渠侬。喉咙才咽罢,龙肝凤髓,毕竟无踪。……奉劝世人省悟,休恣意”。的确,人们不应当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荼毒生灵。另外,“炮”除了表示烧烤时的读音páo,它在表与烹饪相关之意时,还有一个读音bāo,意思是把食材放入锅里或铛里,用旺火迅速翻炒,例如炮羊肉、炮牛肉等。




*牧马图 唐 韩幹


“烘”这个字虽然也同“炮、炙”差不多一样古老,但是它最初所表示的意思却与烹饪无关。这个字左边的“火”表示字的意思与火有关,右边的“共”表示字的读音与它接近。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它的解释是:“尞也。”意思就是用火烤热、烤干。南北宋之交的文人王千秋填过一首《临江仙》,里面有“薰炉烘暖鹧鸪斑”一句,意思是产自宋代名窑“建窑”的香炉,里面点燃的熏香烘暖了炉身鹧鸪斑点状的花纹。还有唐代诗人李建勋的《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整首诗主要是写诗人在雨雪霏霏的一天客居友人住所的经历。诗中写道:“隔纸烘茶蕊,移铛剥芋衣。”门外天寒地冻,屋内却炭火正旺,朋友对坐,一道烘嫩茶、烤芋头,一室的暖与香,滋润着身心,温暖了脏腑。与温暖相关的,还有一个“烤”字。但是,这个现在非常常用的汉字,产生的时间却比“烘、炮、炙”等字晚了数百年。这个字左边的“火”表示字的意思与火有关,右边的“考”表示字的读音与它接近。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把东西放在靠近火的地方,使其温暖、干燥或成熟,例如宋代蔡襄所著《茶录》中有言:“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如果要冲泡茶叶,必须先烘热沏茶的杯盏,因为要是茶杯太凉的话,茶叶就不会浮在水中,那将会使茶汤的品质大打折扣。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


与“烤”有关的美食,除了烤鸭、烤乳猪、烤全羊,以及我国本土创制和域外传来的各式烤肉之外,现在充斥于大街小巷的各种规模不大的烧烤店、烧烤摊,其间各色烧烤类菜品,亦广受市民大众欢迎。有趣的是,一些烧烤店实际上也是在以我们称之为“烙”的方法,烹制一些美食,比如铁板鱿鱼等,其加工手法就与“烙”颇为近似。“烙”这个字,左边的“火”表示字的意思与火有关,右边的“各”表示字的读音与它接近。这个字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它最初的意思却与烹饪无关,而且读音也不是后来才产生的lào,而是luò,意为“烧灼”,例如古代有一种名为“炮烙”的酷刑。后来,它才在烧灼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用烧热的铁器等物烫其他东西,并在其上留下印记的义项。例如苏东坡《书韩幹牧马图》中“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诗句中的“刻烙”指的就是在马身上烫上印记。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