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刘备创立的蜀国,就在这一年走到了尽头。魏国派遣大将钟会、邓艾,带领二十万大军,从关中出兵大举南下进攻蜀国。
姜维虽然竭力奋战,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分身乏术,只能把钟会一路堵在剑阁,而邓艾却乘机带领一支奇兵,偷越七百里阴平道,绕开蜀国正面防线,突然出现在成都平原上,直接威胁蜀汉国都成都。
蜀国命运就在此时来到了一个转折点。邓艾这一招虽然堪称高明之至,但如果刘禅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还是有很大把握一举歼灭邓艾的。
邓艾为了保证此次突袭的隐蔽性与行进速度,必定不可能带太多的人马,《三国志》中虽然没有明确交代邓艾的部队人数,但绝不会太多,应当在2000人到5000人之间,属于一支深入敌境的孤军。加之邓艾此次出击的性质是突袭,并没有建立后勤补给线,必须速战速决,否则时间一长就会断粮。
作为刘禅一方可以有两种应对措施,一是主动出击,派遣得力武将围歼邓艾这支孤军。二是采取保守策略,死守成都。成都是蜀汉国都,城高池深防御完善,凭着邓艾这点人马,想强攻硬打拿下成都,岂非痴人说梦。
刘禅采取了第一种应对措施,派遣卫将军诸葛瞻,带领一支部队赶赴绵竹,迎战邓艾。遗憾的是,诸葛瞻虽是诸葛亮的儿子,却并未得到诸葛亮的真传,在本土作战的优势前提下,被邓艾围歼。诸葛瞻战败,导致刘禅彻底丧失抵抗勇气,打开城门就此投降。
实际上,蜀汉武将中并不是没有能人,如果刘禅不让诸葛瞻出战,而是让另一个武将迎战邓艾,邓艾会死无葬身之地。
此人姓罗,名叫罗宪,荆州襄阳人。他父亲罗蒙,曾经担任过蜀汉广汉太守。罗宪自幼习文练武,满腹才华。《三国志》记载他“性方亮严整,待士无倦,轻财好施,不营产业”,显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
罗宪担任蜀国的太子舍人、宣信校尉,还曾两次出使吴国,不卑不亢不辱使命,吴国人对他的才干十分钦佩。蜀国后期,宦官黄皓乱政,文武百官大都竭力巴结逢迎黄皓。罗宪却立身以正,坚决不肯与黄皓结交。
罗宪后来被调离京城,担任巴东太守。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期间,罗宪调任他的副手。公元263年,魏国伐蜀,阎宇被刘禅调回成都参战,罗宪留下镇守永安城。
东吴听说魏国与蜀国开战,蜀国形势吃紧,于是起了趁火打劫之心,派遣将军盛宪带兵西上,想趁虚而入偷袭永安城。罗宪非常愤怒,认为吴国一直是蜀汉盟友,蜀汉有难,吴国不来救援却来趁火打劫,一副见利忘义的小人嘴脸。
罗宪立即整顿兵马,打响了永安保卫战,杀得盛宪大败而逃。吴国不死心,又派遣大将步协西征永安,罗宪主动出击,“大破其军”,再次打败了吴军。吴国方面恼羞成怒,派出当时吴国第一名将陆抗,带领大军进攻永安。
这个陆抗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名将陆逊之子,文武全才,能攻善守,比起父亲陆逊毫不逊色,与父亲齐名,被并称为“逊抗”。西晋建立后,屡次发兵攻打吴国,都被陆抗击败,直到陆抗病死后,东吴才被晋朝灭掉。
由此可见,陆抗的军事才能比起邓艾,只高不低。但陆抗在与罗宪对阵时,照样丝毫占不到任何便宜。陆抗先后采取强攻硬打、招降、长围久困等措施,前后攻打永安一年多,罗宪把守的永安始终安如磐石,陆抗只得怏怏而去。
罗宪能够击败陆抗,说明他完全具备击败邓艾的能力。可惜刘禅有眼无珠不识人,自始至终没有想到过动用罗宪。如果智勇双全的罗宪出战邓艾,无论是硬碰硬交锋,还是防守成都,都会让邓艾吃不了兜着走,邓艾和他的孤军有极大概率死无葬身之地,蜀汉的历史结局会因此改变。
参考资料:《三国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