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霸的意思(最强霸主小说)


春秋五霸,不同时代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广泛的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在这个名单中,楚庄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能进入名单,并不是因为和王孙满讨论了周天子那几个鼎的重量。他带领下的楚国,强盛时期势力范围曾到达黄河流域。如果让周王朝的人列五霸名单,楚庄王大概率是不会入选的,因为在周人看来,楚为“荆蛮”,不是“中国”文化圈的,另外他还僭越称王。

另外四霸,有两个共同特点:

一 都干了“尊王攘夷”的事情。

二 从实力上看,一霸不如一霸。

齐桓公北灭孤竹,南服荆楚,迫使楚国每年向周王室进贡,虽然只是几车包茅,好歹也算是挣到了面子,另外,周襄王也是在齐桓公等诸侯的拥戴下上位的,所以周襄王对他还是非常感激的,于是封他为“方伯”。

晋文公,为报答当年楚成王对他的礼遇之恩,在与楚军对阵时,退避三舍,最后在卫国城濮展开决战,大败楚军,楚将成得臣被逼自杀。晋文公将楚军俘虏1000人、战车100乘献于周天子,算是“尊王攘夷”两件事一起办了。周襄王“狩猎于河阳”,封他为“方伯”。换句话说,晋文公这个“方伯”之位是通过周襄王自降身价得来的,或者说是这里面有点胁迫的味道。

秦穆公,实际上主要是顾着自己那一摊子了,西戎的事就够他烦的了。后来周襄王的夫人隗后与他的弟弟太叔带做乱宫闱,做起了不伦之事,周襄王还因此被赶出国都,秦穆公曾象征性的出兵,为表达谢意,周襄王就派了个人去口头表扬了下秦穆公,仅此而已。也就是说,他顶多做了“攘夷”的事。

宋襄公,这个最悲催,当然也曾经当过盟主,只不过是几个小国承认而已,后来邀约齐楚参加,会盟时反被楚成王挟持为人质,经过泓水之战,最终死于自己践行的“仁义”。“尊王攘夷”没办到,反被“荆蛮”一顿羞辱。

按说,江山代有人才出,春秋几百年,那么多的诸侯国,选几个像样的“霸主”应该不难吧,再说前面有齐桓公做榜样,即便不进步,至少也不应该退步才是。但实际情况却是“矮子里面挑个儿高的”,并且在这几霸之后,再无霸主,原因何在?

一 诸侯内讧频发

齐桓公,年老后贪图享乐,在管仲死后,重新启用竖刁、开方、易牙等奸佞之辈,最后自己被饿死宫中,几个儿子为争君位大打出手,强者如齐桓公尚且如此,更遑论别人?

宋襄公护送齐国公子昭归位,仅仅是联合了曹、邾、陈几个小国就打到了齐国都城。到了齐顷公时期,晋国打他,齐国居然向楚国求救!

这种内耗,严重削弱了内部力量,使得中原诸侯如同一盘散沙,导致楚国势力直接越过长江,其影响力甚至到达黄河流域。

二 缺乏理论创新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聚拢了以管仲、鲍叔牙为首的大批人才。内施教化,发展农商,拉活经济;外图霸权,诸侯宾服,拓展空间。另外,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时候,齐国享有征伐诸侯的特权,在这个基础上,管仲创造性的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玩法。后来者,比如晋文公的赵衰、狐偃等人,只不过是“尊王攘夷”的模仿者或者说是碰瓷儿者,因为他们无法越过这一理论高度,甚至他们都没有提出过什么像样想法,顶多是小打小闹罢了。没有深邃思想的提炼,势必就是在原地打转了。

三 君王自身问题

春秋时期,虽然经常发生以下犯上之事,臣子弑君也时有发生,还未进入君王威权时代,但是君王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他的态度、能力会直接左右一个事件甚至一个诸侯国的走向。所以,一国之君的能力至关重要。

其实,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国方面的“文治武功”,这个属于技术层面,其实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以提高,另一个就是格局问题了,这个真的没法改变。格局小,有如下三个方面体现。

1 目光短浅

这个很好理解,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往往因小失大。

齐国公子商人杀了太子舍,自己继位为齐懿公,上位后虐待太子舍的生母昭姬,作为娘家人,鲁文公不干了,就找盟主晋灵公出兵伐齐。齐国送了几车金帛过去,晋军就回国了。

宋国公子鲍如法炮制,杀了宋昭公,晋国出兵,宋国也是送了几车金帛,这事也了了。

堂堂霸主,不主持公道,却变成了敲诈勒索之人,与街头收保护费的小混混有何区别?这种自降身价的行为为盟友所不耻,同盟国离心离德在所难免。

2 捅刀盟友

宋楚泓水之战后,宋襄公的“仁义”并没有庇护他,最终伤重不治,临终前,留下遗言,楚是宋的世仇,以后不可请和。晋文公称霸后,宋事晋如事父。就是这样一个铁杆盟友,晋国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公元前595年,楚国围困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晋景公认为楚军千里行师,必不久战,如果宋国能坚持四五个月,楚国也就自动退兵了,晋景公不想发兵,但是他又想捞“救宋”的这个名声,于是就派解扬去宋国传信,让他们耐心等待,这一等,就是9个多月!最后,宋楚双方都不想打了,于是他们成了盟国。

这种不出力想讨好的做法,激怒了许多诸侯。平时把你当大哥供着,关键时刻还要自己上去挨刀子,何必跟你这无信无义之人结盟?好多盟国纷纷叛逃。

3 公器私用

晋国郤克、鲁国季孙行父、卫国孙良夫、曹国公子首,这四位身体都有残疾,分别是独眼龙、秃头、跛子、驼背,他们作为赴齐使节,在举办私宴时,齐顷公母亲看到这四人在一块,不觉放声大笑。此事一发不可收拾,四人俱起本国兵马伐齐。

这是典型的公器私用。一言不合就开战,所以好多人说“春秋无义战”。

四 “王道”出现变化

孔子感慨礼崩乐坏,呼吁人们“遵周礼,行王道”。周以“礼”立国,那个年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在周代的作用,其实更接近于法律,它本身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比如我们都熟悉的“画地为牢”,犯人不是不敢跑,而是因为“信”而不能跑,是这种信念把他强制留在了圈里。

但是,宋襄公的死亡,代表了“礼”的彻底崩盘。说明,“王道”已经发生变化了。

小结

整个东周时期,天子威权不在,君权下移到诸侯。当年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从而形成《周易》,所谓易,其中一个意思就是改变。但是后来的周天子却忘了这一点,只顾因循守旧,守着老祖宗那点东西不思进取,聪明如王孙满者,在楚庄王问鼎时,也还是用德来教化荆楚。殊不知外面已经有新的王道了。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