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泰山前一句是什么(去过泰山不看山的下一句)


众所周知,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成语故事,那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智慧凝结,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尤其是那些经典的呢,就更加妙趣横生了。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比如,刻舟求剑,比喻思想僵化,不懂得随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下面这个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出处,来自《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鹖冠子》是先秦道家著作,体现的多是先秦时期道家哲学思想的内涵。

有“笑林始祖”之称的三国魏书法家邯郸淳(约132—221),与丁仪、丁廙、杨修为曹植的“四友”。因着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出名。

邯郸淳在《笑林》中描述道: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一本叫《淮南》的书。《淮南》,(《淮南方》)指汉淮南王刘安所作专讲神仙黄白之术的书籍。

忽然,他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那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

他呆了一会,拿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

“看得见。”他妻子回答。

“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

“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的回答。

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参考:

《鹖冠子·天则》

邯郸淳《笑林》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