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055字,阅读时间:约为4-6分钟,标注:重点内容已标注,可快速浏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一种名为“羊驼”的生物,它们又被称为“草泥马”,是一种又可爱又可恨的萌物,它们最擅长的能力大家可能想象不到,那就是吐口水!
是的,大家没有想错,羊驼最擅长的便是用还带着草料的口水喷向自己的敌人来退敌,但是动物界中,除了羊驼之外,其他动物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
一位网友发现最近自己家的狗狗有些异常,狗狗在吃完一顿饭之后,会把一些没消化的食物给吐出来,然后像牛羊一般再度进行咀嚼消化,而这种行为莫不是反刍?
首先,狗狗这样的行为到底算不算反刍呢?那我们得先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反刍才行!
反刍其实也被称之为倒嚼,是动物在进食一段时间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中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的行为,主要以食草动物为主,例如牛、羊,它们也被称之为反刍动物。
像吃下去的青草,便会多次返回口中进行再次咀嚼,但并不是直接把未消化的食物再次进行咀嚼就是反刍了,因为反刍的根本是它们具有另外一个胃部结构,能够作为暂时的食物储藏地,便于多次消化。
没错,关键便是这个额外的胃部结构,反刍动物有四个胃: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而这也是反刍的关键所在。
瘤胃:内部存在大量细菌、纤毛虫与真菌,能够快速消化约50%的粗纤维。
网胃:网胃与瘤胃仍旧相处勾连,食物能够自由进出两个胃部结构,主要功能是过滤筛除异物。
瓣胃:浓缩细磨,瓣胃能够继续瘤胃未完成的工作,继续消化20%的粗纤维。
皱胃:又被称为真胃,是真正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胃部,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和凝乳酶等消化酶以及大量的黏液。
这也就说明了一点,狗狗绝对不可能是反刍动物,因为它连反刍的基础器官都没有,那么怎么能够达到反刍的呢?
别怀疑了,狗狗是发生了呕吐,但却没有完全吐出来,因此才被人误认为是在反刍!
但狗狗这种行为背后存在什么样的隐患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1.呕吐的不同情况
单次呕吐:吐过一次后便马上消失相应症状,往往是因为过饱或暴食后剧烈运动导致的肠胃过度兴奋。但如果是因为应激刺激导致的呕吐反应,那么就要注意后续狗狗的精神状态。
持续急性呕吐:反复发作,呕吐时间短但发作时间长,在饱食后与空腹时都会出现,常见血液、胆汁、肠道内容物,这类情况便是由急性胃肠道炎症或是肠道梗阻等疾病导致!
慢性间歇呕吐:反复发作,呈现周期性,往往由慢性肠胃病、过敏性肠道综合征或是代谢性疾病导致。
2.由外部病菌感染的呕吐
当狗狗出现呕吐时,也有可能是外部病菌感染导致的呕吐反应,其中分为这三类。
病毒:犬瘟热、犬细小、犬腺I型,Ⅱ型、犬冠状等传染性犬类病毒体。
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变形杆菌、钩端螺旋体等细菌体。
混合感染:由一种或多种病毒及细菌混合导致的呕吐,比如犬瘟热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钩端螺旋体与犬冠状混合感染等情况。
寄生虫:弓形虫、蛔虫、绦虫、滴虫、球虫等。
3.其他导致呕吐的原因
中毒或过敏:巧克力中毒、药物中毒、因食物过敏而出现呕吐反应,因自身耐药性出现的过敏反应等。
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神经机能障碍、胃肠溃疡、肝脏疾病、胰腺炎、食道肿瘤、扁桃体严重肿大、子宫蓄脓、肠套叠、肠梗阻、肠便秘、食道阻塞等疾病也都会导致狗狗出现呕吐反应。
从这三点我们就能够发现,其实狗狗出现呕吐,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狗狗饱食出现的,其他更多是由疾病或感染导致的呕吐症状,所以不能轻视!
不过相比于这,大家关心的应该不是狗狗出现呕吐的原因,而是该如何判断狗狗出现“反刍”是属于哪种情况导致的疾病。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判断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气味与颜色出发!
当看到狗狗的呕吐物之后,大家最先能够进行观察的便是味道与颜色。
气味:如果有狗狗排泄物的味道,那么说明疾病多发于小肠的后半段,如肠梗阻、肠叠套!而腐臭味则是可能误食了腐败变质的食物导致的肠胃不适,可大蒜味、乙炔味那就不行了,这或许是磷化锌中毒出现的,而核桃味说明存在氢氰酸食物中毒(桃仁、杏仁食用过量)。
颜色:若呈食物原色,那么证明是过度饱食引起的反射性呕吐或是食道问题:食道炎、食道异物、食道肿瘤等。若呈咖啡色,那么便存在肠胃粘膜损伤、尿毒症性炎症、肥大细胞瘤、肝病等。
清亮黄绿色或带血、呈灰色或黑色更是严重,前者为犬细小导致的病毒性肠炎,后者为胃底部与小肠前段的溃疡或恶性瘤块病变。
另外一方面我们则是能够从狗狗的进食与精神状态去考虑。
食欲正常但进食后不久马上开始呕吐,再吃又吐,且“反刍”呕吐物,这种情况多数见于蛔虫、贲门异常。
不吃东西但喜欢喝水,喝多了又吐的可能是急性肾炎、尿毒症、钩端螺旋体导致的!
再考虑到狗狗的精神状况,我们便能够发现它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出现的“反刍”现象!
牛羊有反刍,但狗狗没有,当它出现类似的情况,那么就证明肯定是出现了问题,铲屎官不应该是乐见其成,而是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判断与治疗,避免自己家的爱犬因此而受伤。
很多时候,严重的疾病就潜藏在看似不起眼的小症状之中,但我们只需要多细心观察,那么便能够让疾病于无形中消失,这样才能够让它们更加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