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入室的意思?(升堂入室出自于哪里)


◆ 张长元

“升(登)堂入室”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源于《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在孔子门前鼓瑟,有卖弄之意,同学们看不起他,继而孔子又为他解了围:仲由鼓瑟的水平大有提高,已登堂,但未入室。堂、室者,古代宫室也,前者是堂屋,后者为后屋,即内室。“升堂入室”喻学习和技艺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之别,入室为最高境界,登堂次之。如《汉书》(班固著)的《艺文志》中说:“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虽然汉初贾谊的骚体赋“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但不如后来的司马相如“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语)。如将登堂入室不加拆分而连用,则比喻学问或技能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从中国古代建筑制式看,升堂入室实则有三个层级:入门、升堂和入室。上文孔子省略了入门这一环节。资料显示,堂室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有人将其称为“门庭堂制”。我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成过程是由处(野处)而居(穴居),由居而宅(住宅),由宅而宫(宫庙)。门庭堂制是中国人恪守礼制的建筑空间模式,是一种珍贵的建筑文化。按该制式,一般说来,门外堂前均有庭:所谓“庭院深深”,指堂前的庭;而“门庭冷落”中的“庭”则是指门前的庭。“门——宫室墙垣所设,可以开合,通出入处地”(《辞源》)。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建筑是门的艺术所构成的空间组织”,这主要是古代礼制赋予了“门面”以特殊文化(如以门面标示社会地位或官阶等级)内涵;堂者,“自半已前虚之,谓之堂”,往往是会客之所;室者,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讲究虚体(院庭、檐廊),布局推崇群体,庭、院、堂构成庭院建筑三大要素。有堂必设门,堂后设室和房。由此看来,升堂入室这句话还蛮有古建筑文化内涵呢,我这里只不过是在借他山之石以“攻门”而已。

如将登堂入室用来比喻学习或技艺修养的一种方法,亦无不可。当然,它是诸多学习方法的一种。在这里,我们先谈谈夫子在《论语》中告诉了我们那些学习方法。我以为,孔子把学习是当作一种认知活动来看待的,而不仅仅是读书。因此,他倡导的学习方法是多样化的,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从方法看,他令学生通过读、问、听、视、察、为(实践)来学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要学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多交朋友,并在学习中加强自身修养。对于读书学习,孔子主张“学、习并举”:“学而时习之”;讲究“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时空的开放性是指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孔子的一生是“生活即学习”的一生,为学生做出了榜样。他带学生周游列国14载,以“四科”“六艺”教学生,开放课堂,以讨论式研究问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孔子倡导“快乐学习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前面所讲的子路在孔子门前鼓瑟,也许是子路“乐学”的表现,所以孔子鼓励他“升堂矣,未入室也”。

很显然,如将登堂入室视为一种学习方法,它应该是线性的,是循序的渐进的。对于这种方法,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的临终遗言,对其作了经典性说明:“从你的工作之始就要在知识积累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在攀登高峰之前,要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在没有走完第一步的时候千万不要走第二步。永远不要企图用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去掩盖你在知识上的缺陷。这个肥皂泡虽然绚丽夺目,但它一定会破灭的,它留给你的只有难堪。”上述孔子的那段话也许包含了这层意思。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