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去过卡塔尔一次,还是遥远的2006年,为了采访那年12月的多哈亚运会。此前半年,刚采访完德国世界杯。那时,如果有人说这个蕞尔小国会成为世界杯东道主,我一定会以为他喝高了。
德国世界杯是一届成功世界杯的模板,这仅指组织方面。与奥运会基本集中于一地截然不同,传统中的世界杯场馆通常分布在10座左右的城市,德国的大小刚合适——如果找到合适的驻地,能在方圆400公里内包含几乎所有赛地;嫌自驾太累的话,德国的铁路系统也可供往返——俄罗斯与巴西实在过于庞大,南非又没有通畅的公共交通。德国既小得合适,又足以容纳下数以万计的各国球迷,无论是住宿还是流动,都毫无问题。
卡塔尔似乎不可能成为一个合适的选择,除了有德国这个组织运营的标准模范生,天气也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亚运会安排在12月,也是为了回避炎热到不适合举行任何户外比赛的夏季。但即便是冬天,多哈在中午前后的气温仍可媲美上海的夏天,只有夜幕降临时才能感受到凉意。记得当时邂逅的中国务工人员对我说:“幸亏你们是现在来,6月的气温得有60摄氏度,太阳刚升起就已经浑身大汗。”
其实,卡塔尔并无夏冬季节的区分,11月开始会进入短暂的雨季,令当地气温较之旱季时舒适一些。这也是我到多哈才得以打破自己对中东地区少雨的刻板认知。那一届亚运会,竟然大部分时间都是阴雨天,开幕式上的瓢泼大雨令卡塔尔亲王骑马登高点燃圣火的经典环节陡增风险,这场意外的豪雨甚至造成哈马德游泳馆屋顶漏水,以至于第二天一早的游泳比赛不得不推迟了数小时,同样不能忘记的是12月7日的一场大雨,是造成韩国骑手金亨七遇难的重要诱因。
因为工作关系,如今每天都要浏览海量的卡塔尔照片,画面中的多哈熟悉而陌生,波斯湾的蓝色依然未变,而多哈的市景早已更新换代,即便是著名的老城也焕发出全然不同的气息,这种感觉如同现在站在外滩回看千禧年的上海。
卡塔尔能成为世界杯东道主,富裕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不是所有人都爱体育。在我的部门里工作与工作过的几乎所有体育记者,都曾经因采访事宜到访多哈,这也是卡塔尔热衷体育的最好证明。也许下一次奔赴多哈,是为了采访奥运会,为什么不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