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传奇外传


平湖潮涌,曲艺多彩。曲艺被称作文艺战线的“轻骑兵”。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张嘴,无需布景、无需道具,就能赢得观众满堂喝彩。而万州曲艺历史底蕴丰厚、特色鲜明,除相声、评书等传统大众曲艺种类外,还涵盖了四川竹琴、金钱板、川东清音、川东盘子、四川评书、方言谐剧、相声、车灯等众多地方曲艺种类,可谓百花齐放。

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何菊芳介绍,从1927年梁山千人竹琴演唱会的辉煌,到1987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专程来万录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华国秀演出的长篇竹琴说唱《华子良传奇》,继在该台播出后,荣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摄制了华国秀演唱的竹琴专辑《奇绝大观-竹琴》,向全国播放,使竹琴艺术登上了央视的屏幕,备受瞩目。

迄今,万州曲艺获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区级项目4项。特别是四川竹琴,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10人,区级传承人10人,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四川竹琴成为了万州特色文化的一块靓丽的名片,得到了“竹琴正宗在万州”的美誉。

随着万州曲艺的繁荣发展,万州区现有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和万州区曲艺家协会两个专业从事曲艺工作及演出的单位和社会团体。而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也叫三峡曲艺团,迄今已有68年历史,声名远扬,被中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万州区曲艺家协会成立于1982年,拥有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9人,重庆市曲协理事5人、顾问2人,会员86人,万州区曲协会员145人。

曲艺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又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曲艺的传承发展离不开阵地建设,除了上述两支专业曲艺单位团体外,万州区诸多曲艺民间组织也在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四川竹琴学会”、“渝东竹琴协会”等多个组织,2012年以来万州区已挂牌创建的曲艺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有5个;创建了区级曲艺传承培训基地15个。今年6月9日,万州举行第一批万州区曲艺传承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区文化旅游委为15个新增曲艺传承培训基地授牌。

为了将曲艺这一璀璨瑰宝传承下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承接了由中国曲协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曲艺交流展演”和市曲协主办的第四届、第五届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等活动,推动了万州曲艺工作和曲艺事业繁荣。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主办了“万州区首届曲艺作品征集活动”、“曲艺名家个人专场”等系列活动,对鼓励和培养了曲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增强民间曲艺爱好者的凝聚力。

近年来,万州组织发动广大曲艺爱好者,积极打造一批有品位、有影响、叫得响、传得开的文艺精品,其中《双枪老太婆》、《华子良智勇出虎口》《生日礼物》等作品先后获得了全国曲艺群文最高奖——群星奖、中国曲艺专业最高奖——牡丹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和市级大奖40多项。

随着万州曲艺万州区的街头巷尾、学校、餐厅、广场遍布着广大曲艺民间爱好者的活跃身影。他们常年坚持自发开展曲艺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每年开展的“希望的田野”、“爱在万州”送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利用曲艺表演、讲座、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每年惠及群众达10多万人次。

特别是自2017年3月开始,由区文旅委统筹策划,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种资源,创新曲艺普及形式的三峡曲艺“周周演”常态化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至今已演出300余场,观众场场爆满。(何真宗)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