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战争力(生存战争盒子)


记录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老照片与影像资料里,或是在当代展现那段历史的影视作品中,无论是20年代的军阀混战,30年代的黑帮火拼,40年代的抗日卫国,永远不乏一种手枪的身影,中国人通常将其称之为“驳壳枪”或“盒子炮”。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频频出现的“盒子炮”产自德国,它正式的名称叫“毛瑟军用手枪”或“毛瑟M1896手枪”。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南北皆弥漫内战硝烟之时,西班牙的各军火厂便相继推出了他们的“山寨版”盒子炮,其中以波依斯特兄弟于1925年设计的“皇家牌”盒子炮最为著名。与德国毛瑟厂原版相比,西班牙版本价格较低,且质量也不错,故成为中国军阀们的另一种选择。直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西造“盒子炮”的对中国的出口才基本终止。

抗日战争期间,美军艾利克·霍夫曼(右)在观看中国军人的毛瑟手枪

除了西班牙的“洋山寨”之外,盒子炮在国内也出现了不少“土山寨”,例如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在1928年仿造盒子炮制出的“十七(年)式手枪”,年平均生产量达到2000支,总产量超过1万支。此外,在当时国内比较著名的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巩县兵工厂、重庆兵工厂等也都仿制过毛瑟军用手枪。随着盒子炮愈发流行,不少小型兵工厂也纷纷加入“山寨大军”,不过这些小作坊做出的“山寨货”除外形与盒子炮一样外,其质量、性能皆无保证,通常打几枪就哑火。不过小作坊的山寨货倒是土匪或“保险队”这类地方武装的首选,以低廉的价格买一支来挂在身上招摇过市,足以唬人,其威慑作用远高于实战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蒋介石指挥的嫡系中央军,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或是各地军阀麾下的地方军,无一不以盒子炮为军中必要之装备。早在1934年3月12日,时任中信局副经理的李耀煌就发电向蒋介石汇报:“奉委员长电,渝,顶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支,经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价格以西班牙之阿斯特拉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在那几年,中国连续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等重大事件,蒋介石早已意识到与日本的战争不可避免,开始积极备战,由电报内容可知,其在备战过程中向国外购了大量的盒子炮。其实在两年前的1932年,中央军部队已经开始普遍配发这一武器。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在上海作战的国军,捷克式机枪射手旁边的副射手使用一支短管盒子炮

在抗日战争中,国军阵亡率最高的便是中下级军官。因为这场战争是在中国尚未完成足够充分备战的情况下爆发的,许多士兵甚至连枪都不会使便被匆匆送上战场,作为军校出身或稍有实战经验的中、下级军官必然要为新兵做出表率,提高部队士气,往往在战斗中带头冲锋,因而也最容易牺牲。1937年淞沪会战中死守宝山殉国的姚子青营长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不过这些冲锋陷阵的下级军官们也让手中的盒子炮有了用武之地,盒子炮当时有“十响”和“二十响”两种弹夹,若与木盒组装,再装上“二十响”弹夹,在近战中的效果不亚于后来的远征军装备的卡宾枪。淞沪会战中,配属盒子炮的国军官兵组成“手枪队”,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屋的巷战,给擅长拼刺肉搏的日军造成不少伤亡。1939年的桂南会战中,桂军的敢死队因无冲锋枪可用,也以具有装弹多、火力强等优点的盒子炮作为替代品,在冲锋中击毙了大量日军。中国军人手中的盒子炮甚至给不少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留下恐惧的记忆。据日本老兵东史郎回忆,在一次与中国军队的遭遇战中,一名中国军官凭着手中的盒子炮竟然一连击毙了12名日军。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