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二战时期的防御工事,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其修建的方式作用都有极大差别,而防御工事作为战争时期士兵在战场上打防御战役和突发战役的一道天然屏障,往往是军团在重大遭遇战役中保留有生力量有利打击敌军一个非常关键的手段,一道的坚固的防御工事或者一个隐秘而又坚固的机枪堡垒火力点基本上往往就可以左右一场突发战役的成败和得失,在防御战役中往往也起着影响全局的作用,比如德国闪电入侵苏联初期遭遇到的苏军坚固的布列斯特要塞,该座要塞是苏联在俄国时期就修建在波兰边境上的一座坚固的兵力要塞集结地,也称为常规永修建设防御工事,布列斯特要塞的主堡位于整个筑垒地域的中心。中心堡垒西南是捷列斯波尔要塞,正南方是沃伦要塞,北方则有科布林要塞作为屏障,基本上控制着周边的河道和主干道等,在战争开始时往往要塞就可以起到第一时间的防御功能,以延缓敌军推进的速度。
1941年德军在发起巴巴罗萨计划时,制定的战略战术方针就分割围歼,苏军在布列斯特要塞的各个外围工事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在炮火和战机掩护下直接绕过要塞突袭苏军后方纵深,在现实意义上讲当时这一套战术基本是当时最可靠,最能见效率的战术打法之一,避免一战时期一开战就双方陷入到了长久僵持之中这对当时德均既定战略闪电战术是基本吻合的,于在装甲师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过后,击溃消灭的苏军在二线存在的支援布列斯特要塞的支援单位后,基本上布列斯特要塞就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孤城了,在大局已定情况下,针对苏军当时的概况要塞的防御部队还有混编部队3000到4000人,于是德军派出的进攻部队完全给足苏军防御部队的面子,直接调派德军一线野战编制第45步兵师,该师当时还是德国一个有着容克贵族传统的一支主力部队步兵师,可以算是战斗力较强的一个师,该师除装备32辆突击炮和7辆三号坦克组成突击炮营外,还有火力强大的炮兵部队。
本来德军以为是一次顺风攻势,却没有想到遭到苏军防御的部队激烈抵抗,作战一直持续到明斯克战役即将打响前期,这次作战连德军最高统帅部都在关注,因为由于德军第45步兵师部不能及时完成战斗结束,跟上前方的装甲部队,导致明斯克包围圈中最终还是出现漏洞极大一部分苏军主力部队逃脱,不然的话明斯克战役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人类战争历史上最大包围歼灭战,而不是后来基辅战役,这就是布列斯特要塞战役当时所创造出的历史影响和意义,从侧面反映出在重大突发战役面前,其常规永修建设防御工事要塞的重要性,往往可以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改变了一场战役最终走向。
而随着二战进程走向到了1944年,这一次轮到德军被动的打防御战了,而欧洲战场修建临时战役防御工事与亚洲战场有天壤之别,其工事如果缺少固定混凝土的机枪碉堡,其作用基本不大,不仅是机枪混凝土碉堡,德军往往修建在战线核心区域是机枪地堡与坦克掩体和反坦克炮掩体的相结合,形成上固定高密集防御火力,但即使是这样,最终结局往往还是防线被苏军攻破的结局收场,在苏军机械化部队和人海进攻的强突不及损失的高强度作战之下,尽管苏德战场的战损率是一比五,但最终还是被苏联强推到德国柏林城郊之下。
有人会问二战时期德军战线碉堡就是随着修建随时投入作战吗,那么为什么亚洲战场日军修建的炮楼与德军修建混凝土攻势堡垒完全不一样呢,这就得从德国先进的机械化工业部队说起,可以说从二号坦克到豹式坦克的底盘都有其对应的工程弹药补给车,这些工程装甲,就犹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建设工程队一样,往往修建一个混泥土工事碉堡,最短时间可以一天修三个四天之内就可以投入实战使用,直接安排入驻部队,这就是西方列强当时标准意义上机械化部队的效率,高工业高水准。
而日军在二战有对应的工程车吗,有的是肯定有比如日军工程车主要由日本的八九式坦克底盘进行改进而来,只装备在日军的甲级师团,坦克师团和坦克联队之中,主要出现身影在太平洋战场上岛屿争夺战之中,而日军炮楼的建设只存在亚洲的中国战场的占领区之中,主要作用是针对游击队的封锁,而道路资源运输线守护为主,在正规战场上,日军的炮楼在苏联红军眼里,就是一个砖窑,一发T34.85坦克的高爆弹就可以直接让日军的炮楼灰飞烟灭。
能起作用的主要针对的战场,往往就是欺负当时中国军队手里没有重武器而建设,如果日军炮楼能跟混凝土碉堡挂钩,那么德军就不可能在东线能够坚持4年高强度作战,日本也就不可能最终死在他们觉得可以依赖的炮楼上面,导致兵力极度分散,直到1945年日军主力部队仍将近110万人部队在中国战争泥潭中不能自拔,这其中不包括那70万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而真正进行决死战东南亚的太平洋战场之上,日军直到1945年能够投入兵力也就几十万人,其中20万被美军彻底消灭,10万随着日本的战败而投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