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的乡人傩活动包含舞狮,但不叫舞,而是叫“打狮”,确切说是叫“拍狮”。
寿宁狮有其独特的不同表演形式。
首先,从性别上来说,有分公狮与母狮,即寿宁平话说的“拍狮格”。其次从颜色上分又有青狮与黄狮。以及按表演形式分“内棚”的文狮,“外棚”的武狮。
寿宁狮队
寿宁的著名狮队,过去上半县的黄狮以南阳的麦园丘狮队与溪南狮队,以及坑底狮队,托溪狮队为最。下半县的竹管垅刘坪狮队打的是公狮,也别具一格。青狮则以南阳龟岭狮队,犀溪仙峰村狮队为最。
当年前往县城表演的一般是龟岭村青狮,这也说明,龟岭青狮技艺不俗。因为旧时城内本来就有两支黄狮队伍,所以其他黄狮较少进城。建国后龟岭狮队曾多次代表地方以“龟岭杂技队”名义参加省地市文化汇演,获得主办方表彰。
犀溪仙峰村的青狮则多前往浙江泰顺方向巡演,过去在每年春节期间会到闽浙边界乡村巡演。在民国初年,还参加了浙江省在泰顺县举办的舞狮比艺,该狮队夺冠,赢得赞誉。
另外,麦园丘狮队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与南阳狮队融合为南阳狮队巡演。如南阳狮队武术表演的“打全场”中原麦园丘狮队的白发师傅南棍也叫“杖槌”打的好。
此外,八零年代南阳还演化出两支逗乐狮队。一支是南阳下洋村的“跳na队”,这跳na,就是形容动物在生长精壮时期的欢快动作。因是原在南阳狮队的下洋队员回村组建,但毕竟没有底蕴学的浅,便前往南阳村拜厝表演。好在知道邀请当地名望之人做向导,于是人们并未加以挑剔,而是以欢乐搞笑称其为“跳na狮”。该狮队独特的欢快表演形式同样给人带来了喜悦,因此人们一样送上红包表示感谢。
而另外一支傀儡狮更搞笑,寿宁话的傀儡就是小孩的意思,也就是小孩子舞狮。这傀儡狮头原先是由麦园秋村的小光同学做的。同学先是用泥巴做了狮头,等晒干后就用报纸沾水往狮头上层层贴。就这样,硬是给他做贴出一个狮面具,经过晒干涂抹后卖给了南阳村的小孩。几经转手后,到了小龚与小林等几位手里。于是他们突发奇想组建傀儡狮队,用旧被单做狮衣衣,脸盆水桐当锣鼓,开始巡厝舞狮,同样赢得大人们开怀大笑。
想想当年的傀儡狮如今已是不惑之年了。
寿宁南阳狮队元宵福表演
“拍狮格”舞公狮
这“拍狮格”舞公狮,据传一般人是不敢舞的,因为公狮在行走之时那是昂首挺胸非常威猛。也就是在前面举狮头的表演者不用哈腰,而是直立高举狮头。架势要比母狮高两尺左右。公狮头表演者的瞭望口是在狮子胸部,视野宽广;而母狮头表演者的瞭望口是在狮子口,显然“拍狮格”是比较高调的,无疑要有一定的实力。
在寿宁境内,竹管龙乡刘坪村舞的就是公狮。在上世纪80的年代前的每年正月,该狮队都是大队人马携带十八般武器巡演与周边乡镇,直到1989年后就基本没有巡村表演。当时狮队石兄表演的“滚石卵”,以及统师傅的“驮八仙”都是拿手好戏。
公狮虽是造型威猛,但却着黄色“狮衣”,便归类为“内棚”黄衣是文狮,主要以正月喜庆表演为主。表演套路有:出洞、伸腰、刷洗、喂食、跳跃、戏球等,以及其他武术杂技表演的“打全场”。
文狮表演
寿宁的舞师表演在上世纪80年代前很普遍。基本上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开始,就有不同的狮队进村表演。这种喜庆表演的称为“文狮”。
“文狮”进村巡演是有规矩的,不是上来就开舞,而是先要到村里的大王庙拜过后才可以开始。
寿宁的“村大王”,也就是社令,所谓“一县一城城隍,一村一大王”,相当于现在的村干部。北方则由土地神兼任。因此狮子进村必须先去大王庙拜过,相当于到如今的主管部门报备打招呼说“到贵村办事,请多支持啊”。据说拜后得到准许,“大王”就会通报全村的各房门神,准许该狮进屋“献瑞、加官、驱邪”。这一点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知道啊,还以为是迷信。这说明在哪都有规矩,不能盲目自大的。
另外,在狮队进村之前,先要派出一名送“狮帖”人找本村有名望的人作向导了解村情后,在各房子“厝底”的厅堂正宫壁贴上写着“恭贺新禧,某某村狮队贺”的红色“狮帖”。这也是“狮出有名”贺喜献瑞而来的。
再说,这种舞狮并不是在村子里的固定场所表演的,而是要挨座房子巡拜。寿宁人把房子叫“厝”,因此又把狮子的这种巡拜方式叫“穿厝”。“穿厝”巡拜的路线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要从村头按村里房子的年代、辈份行走逐房拜演至村尾。最后再把阴邪送出水尾有风水树的地方,那才算圆满。因此这风水树也是拥有很大的能量场。改天单独讲讲神秘的风水树。
话说回来,当地有“迎龙送狮”的说法,也就是狮子进屋不放炮,等其拜演出门后,再大放鞭炮送出去。为什么呀?因为这是驱邪,让狮子带走。同时屋主人要送上红包给狮队表示感谢。
在表演中,两人舞狮、一人挥舞“狮球”逗引,四人敲锣打鼓助阵。一般动作有跳跃、瘙痒、抓耳、纵扑、府转、掀竖、翻滚、戏球等。期间还会有大人把小孩子的衣服、帽子扔给狮子吞咬后再穿,寓意孩子会胆大、平安。
若是遇到房主刚好当年是做寿的,那就会加演“驮八仙”,就是由一人驮起七个人等于八仙赐福;或是由一个小孩单脚站立在一位大人肩上,手持写着“寿比南山”贺联从厅堂走出,转身回去为“福如东海”。然后寿星家敬上糖茶,送上额外的红包致谢。这糖茶名为糖茶,却不加茶叶的,只加糖、加橘皮即可。
特别是,过去的狮衣全由是自己做的。那是:
宽嘴蒜鼻瞪大眼,
苎麻丝绦配黄衣。
更有青狮比神勇,
文武合璧保境兴。
自带威严,有震慑驱邪功能。不像如今的毛茸茸现代狮显得可爱,只做娱乐罢了。因此过去看舞狮要注意站位。比如婴幼儿及孕妇尽量站到“大边”,也就是房子的左边。而正前方,也就是厅堂尾,千万莫站。说多无益性,信者自信。
以上所说的是文狮的巡房穿厝表演,另外还有配合武术杂技表演的叫“打全场”。直到1986年后,随着大量精彩武打影视剧播出,这种舞狮队的“打全场”演出逐渐退出舞台,只留在儿时的记忆里。
寿宁文狮
武狮又叫青狮“刣狮”
寿宁青黄文武狮,文狮献瑞喜庆添。
青狮有神最善斗,半暝出洞会治癫。
据说,寿宁的“武狮”又叫“青狮”有神护体的,平时放置祠堂或庙内。出演前要先焚香、上贡品、烧元宝。
“青狮”属于多功能的狮种:其一,可以跟文狮一样“穿厝”踩街游艺;其二,有武演的“刣狮”,就是杀狮子的意思;其三能治疗疯癫的病人。
寿宁“刣狮”的由来,据传清乾隆年间有明朝世裔朱常湖率反清势力盘踞在寿宁平溪的鬼捉洞和仙崖市寺。因敌不过清廷,少数幸免于难者便隐居山间,并加入当时各地以寺庙为掩体的“刣狮”队,把狮子作为假想之敌,以此掩护教习武艺。
后来演变为“刣狮”的表演,由两人穿上狮衣舞青狮,另有18人手持刀枪棍棒与藤牌围狮而斗。刀光剑影,杀声阵阵,锣鼓喧天,惊心动魄,场面壮观。
又因“青狮”有神,所以过去年代若有犯动物妖邪而至疯癫者,也会请“青狮”半夜突敲响鼓冲进病人的房间,大嘴张咬后背走病人为“狮抢”。过后,这人就会恢复正常。“青狮”抢人,在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还是有的,后来由于经济发展,队员各奔东西,狮队逐步的解散,这种活也多由民间法教承接了。
如今在沉寂30多年后,“青狮”摒弃迷信的成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活动又重载雄风。
寿宁青狮
会狮
两狮相遇有规矩,儒雅互贺是文狮。
青黄相见文让武,武武对头过五关。
说的是两支狮队相遇时的较量,但一般都会尽量避免相遇。古话说“一山难容二虎”,这一村同时进两狮,对村民来说也是要多包一个红包。
因此,两支文狮相遇,一般会儒雅的相互道贺后各自行动。若是文武相遇呢?那文者礼让,武者谦和,互不干扰。最怕的就是两支武狮相遇,而这也是最好看的热闹。这是要比武开打的。
据传,寿宁龟岭与仙峰的两支青狮,武艺源于少林寺,始于清康熙年间。
这武狮相遇过五关的比试,按龟岭狮队的传统演练来说,第一关是“迎狮”——借光。本村狮队排立村头要道后磡,即内侧。外来狮走外侧便放行,如硬走内侧,必是挑衅,可出手开打。
第二关,“接礼”——请安。外狮进村后,应到本村事先摆好的茶桌前,向族长和本村狮队长行鞠躬礼。拒绝行礼则开打。
第三关,“文会”——品茗。双方各选一名代表品茗论武,并在接送茶水时双方握杯,暗自较劲腕力功夫。来者的理论与实际皆胜则过关,若败则返回,不得过境。
第四关,“演技”——亮相。外狮闯过三关后便可进村表演,本村狮队摆阵对演。外狮技高则喝彩,若自觉不如,则要自行退出,并绕道过境。如若不愿服输,便再闯第五关。
第五关为“武比”——出招。有驮八仙、倒立走、转过火圈、跳桌走、架上工夫、大小擂、雪花盖底鱼剖腹、双狮戏球、权杖稳等十个节目。若外狮败,则认输致歉;若外事胜,则赢得面子,顺利过境。
过去的过县舞狮很不易,不仅有两狮相遇的比武,还有巡演之时的“拦路跳桌”等情况。
单说这“拦路跳桌”,也就是有的地方村中有钱人见是外来狮队便要试探功夫如何。于是故意在村中必经的巷子中摆上一张上过油漆的八仙桌。狮队到此别无他路,只能飞身跳过桌子。当然若是能够安全跃过,那也是有大红包献上的;无法跳跃,那只能灰头土脸返回了。
但最可怕的是有人使坏,先在油漆桌上抹油,或撒上油麻、谷壳或豆子等武
物促滑,让人无法脚踏桌。要是踏上就滑倒。为了防滑,舞者也多穿草鞋,特别是旧的草鞋防滑性能非常好。
当然如今社会文明,大家和谐共欢喜,不再见刁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