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四时,十二月建;廿四节气,五千星行。
二十四节气源先民之智慧,历光阴之变迁,穿梭在四季中,雕刻在史书上。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浓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当世上最具诗意的历法遇上“森林大学”,又会在四季轮回间邂逅怎样的浪漫?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光影的变换,共赴24场与华中科技大学的节气之约——
春雨惊春清谷天
——日渐温润的风,吹来春的讯息,绵绵细雨飘飘洒洒,共同谱写着万物生长的序曲。
春之暖风抚绿意,历史长风传跫音。
春立山水醒,院藏新意浓。东湖之滨,喻家山麓,“森林大学”正在春风的召唤下,迎接新一轮的盛放。随春焕新颜的发展之路,华中科技大学已诞生七十余载,风华长存。
二十世纪中旬,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大学的序幕徐徐展开。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培养急需的工业建设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工作。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武汉新建3所工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次以“华中工学院” 的名字出现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
1953年,中南教育部关于确定三校校址及范围的来函
安身方能立命,以“工”为名的华中工学院将校址选在了武汉大冶一线工业区的宝地——喻家山地区,在山峰上扎根成长。从农田荒山到苍松翠柏,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渐染绿意,办学更在映衬着希望的“绿”中蝶变出层层生机——
- 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 1984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22所研究生院试办高校之一;
- 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
- 1999年,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6个本科专业、72个硕士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的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
- 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与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工学院校园一角
1988年,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现如今绿意葱茏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
江山雄丽,岁月如歌。从荒郊野岭到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城,当年的幼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汇聚成林筑就着华中科技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在改革春风中腾飞的华中科技大学,也一步步成长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投射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扎根白云黄鹤之乡,乘春风遥遥而上的华中科技大学在学科发展中铺就了绚丽夺目的特色花路,绽放在各大重量级榜单之上——
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华中科技大学有9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
簇簇盛放彰实力,百花齐放植沃土。近年来,拥有11大学科门类的华中科技大学开展了交叉与战略前沿学科提升行动,营造鼓励学科交叉创新、协同发展的环境,形成了“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等系列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在与时俱进中构筑着学科之高峰。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春,塑新生,更育希望。华中科技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随春风而崛起、沐细雨而生发、雕百花而繁茂,谱奏了昂扬奋进的春之序曲!
夏满芒夏暑相连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在化成广场的树荫中,体会着最美森林大学特有的夏日“温差”。
夏之骄阳燃似火,热血浇灌科研志。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天暖昼长,绿遍山原。走过春的旖旎,迎来夏的蓬勃。夏风似时代的热浪涌动在华中科技大学这座巍巍学府,华科大人以一颗赤子之心,育万千科研之树,成科技创新之林,在与国同行的道路上,将志在报国的热血洒向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
新中国的朝阳下,华中科技大学开莽原、柱大木,高擎理想信念的时代火炬,满怀激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努力开展各领域科研攻关,57项科研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彰。
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华中科技大学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从0到1”勇闯“无人区”。率先开展临床肾、肝移植,创建全国首个器官移植研究所;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以超前战略眼光首倡“武汉•中国光谷”,引领和支撑光谷从武汉走向中国、迈向世界……华中科技大学以“首”字回应时代呼唤,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之路。
1978年,王新房教授在国际上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的新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与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植根于今日中国的沃野上,华中科技大学矢志创新的支脉从深壤向碧空伸展,映衬着最好时代的骄阳,释放出澎湃的内生力。华中科技大学以“四个五年计划”铸“四颗璀璨明珠”——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成为了一个个“国之重器”的培育诞生之地。
- 世界上第一个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新一代相变存储器芯片、掌握国际话语权的100kW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一股股原创的激流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奔涌而出;
- 开工仅11个月,脉冲强磁场设施样机系统就研制完成;磁场强度从2009年的75T,到2013年的90.6T,4年时间完成了美国20年的历程;先后创造64T脉冲平顶磁场等5项磁场参数世界纪录……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更新着中国速度和中国强度;
- 测得国际上最高精度的万有引力常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写入中学物理教材;交付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伽级小型化量子绝对重力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在突破中坚实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础;
- 形成国内领先的装备结构性能正向设计与虚实映射仿真能力、机器人化智能加工装备,建成喷印显示器件打印、性能测试线,激光加工、超精密加工水平国内领先……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提升着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紧扣时代脉搏,华中科技大学筑起科研创新的“四梁八柱”,写好学术期刊和祖国大地上的两篇文章,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在更多“大国重器”上镌刻“华科大印记”。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夏藏风华,更展生机。华中科技大学随着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夷平阻碍、冲破枷锁,永续着100℃的激情与热烈。
秋处露秋寒霜降
——艳阳普照大地,穿过历史底蕴深厚的碧珠长廊落下斑驳余晖,期待新颜再焕新彩。
秋之硕果满神州,万千桃李绽芳菲。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六月拼沙场,捷报声声传;九月来报道,喻园笑开颜。翻开七十余载的时光画卷,华中科技大学总是在秋色中等待五湖四海学子的到来,见证他们用青春芳华,奋力拼搏,驰骋天地;见证他们褪去青涩,增添一份沉淀而成的稳重气质,逐梦未来。
攻坚克难,科学领军报国兴华;教书育人,名家大师薪火相传。华中科技大学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杰出青年等400余位高层次人才为中坚的师资队伍。他们教学科研双飞比翼,让华科大之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世纪60年代,主持创建我国第一个器官移植机构,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研究的裘法祖院士;70年代,创立系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发展经济学诞生奠定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家张培刚;60余年扎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教学、科研一线,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的段正澄院士;勇闯科研“无人区”,攀登制造珠峰,在精密测量、数字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的熊有伦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熊有伦
墨化甘霖润幼苗,因材施教育贤能。师者灿若晨星,闪耀苍穹,激励着代代青年才俊攀登群山之巅,塑造坚韧之躯,迎接更加壮丽的日出。
七十余载光阴流转,从为党和国家培养“红色工程师”到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70万华科大人从这里走出。2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天通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国机集团董事长以及7位华为副总裁、3位海康威视创始人、大疆创始人、微信之父等科技创新创业精英……他们超拔群秀、豪情满怀,任重而步履铿锵。(数据截至2022年10月)
从左至右依次为:“微信之父”张小龙、华为监事会主席郭平、海康威视创始人陈宗年
鲲鹏搏击九霄,立志务求高远;骐骥驱驰万里,征途正举鞭长。前辈的光芒照耀着一届又一届华科大学子的方向,激励着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在华科大,不负好年华。多届毕业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等级;华中科技大学参赛团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4金2银,捧得“优胜杯”;2022届机械学院姚海明潜心科研,以主要完成人发表4篇高水平论文;2023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骆尧依晗获中科院、清北等offer;2020级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生昌雅妮在2022年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斩获2金……他们驰骋在华中科技大学,用热爱与理想挥毫泼墨,描绘着独一无二的青春底色。
2020级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生昌雅妮(左)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秋来桂馨,硕果丰艳。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缕缕照抚人心的南方艳阳洒落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照耀在学子们的青春英姿之上,折射出相映成趣的秋日余晖。
冬雪雪冬小大寒
——杲杲冬日光,笼罩华科大;丝丝暖流涌,温润入心田,从一份份美味的饺子开始,感受独一份的暖暖爱意。
冬之南国透晶莹,明媚光景暖人心。
寒风入城悄无声,秋韵尚存已立冬。万物始落飘零,随冬藏于大地,莘莘学子也伴着翩翩而至的冬,打卡收藏校园内的专属温存,在肃穆与寂静的苍茫冬日,与华科大一路同行,相互守候。
玉盘珍馐、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总是最能驱散冬的寒意。人人都说“学在华科大”,而“吃在华科大”在勤奋的学子心们中亦是一句至理名言。坐拥36座食堂,餐厅,热干面、生煎包、酸菜鱼片、石锅拌饭、可乐鸡翅、糖醋里脊……中外特色、八方佳肴汇聚于此,让学子足不出校即可尽享天下美食。
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启动2023届毕业生毕业餐,上万名学子一同举杯、品味美食。
2022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定制专属绿豆糕,累计免费送出101份
美食尽享,暖胃又暖身,而冬日里想要存续住这份“热气”还需要一处避风港。华中科技大学拥有79栋学生公寓,总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可容纳近5万名学生。本科生宿舍实现了空调、热水器、独立卫生间全覆盖,还设有多种设施供学生日常使用。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学生宿舍还曾以“五星级”宿舍之称火爆出圈,让不少网友都直呼羡慕。
岁月慕雪,时光不寒。行在生活成长的路上,困扰、坎坷之时无可避免,但充满希望的盈盈灯火总会在柳暗花明的路口,等待从不放弃的奋斗者。华中科技大学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建立起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力求通过各类政策让每一位华科大学子都享受到高等教育、掌握未来的选择权,充盈他们走过寒冬的能量,去追逐诗与远方的灿烂。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冬藏万物,更存温情。天宇之下,华科大学子犹如纷飞的雪花,灿灿地生光、自由地徜徉,却从不畏风吹、不惧降落,因为他们知晓华中科技大学永远会承接住他们活泼又倔强的模样,用温暖托举起他们的下一次闪烁。
与万物同行,星辰指引方向,节气预示变幻,云与光铺展着大地的模样。乘着时代的风云,接续御行的华科大人以微毫诠释盛大,且歌且舞迎接挑战;矢志为国的华中科技大学以“顶天立地”赴豪迈征程,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境界跃升。在这片森林上,有寒暑轮替、草木枯荣,有英雄不朽、精神不灭,更有无限遐想、无穷远方。
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愿结束24场相约的你,能在华中科技大学一往无前的未来中,与其一起见证更美丽的风景。
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