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并骨下葬风水


今天我们来唠唠客家人拾骨葬吧,俗称“捡骨”“捡金”。但并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有这样的习俗。

客家人(不是所有的客家人)所谓“拾骨葬”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人去世后先放入棺材土葬几年后,先不立碑,待尸身成白骨后,遗属择定改葬的风水宝地后,便于农历八月初一(福建有的地区是大寒前后)请来安葬师傅,在焚香祭祀后便掘墓开棺,并在油纸雨伞的遮盖下,一一把骨头依照从头到脚的顺序捡拾遗骨,并用山茶油拭擦干净。此谓把长眠地下的先人“牵起来”。随后,再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屈肢叠放装入俗称“金盎(ang昂)”的缸状陶瓮里。这叫“捡金”。最后,他们将写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圆盖,反扣在金盎上,便用砖块、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坟地--客家人称之为“做地”




关于客家人二次拾骨葬的由来,有人认为,这与客家人的移民背景有关,客家人本为中原居民,后因躲避战乱而不断南迁分不开。他们不论迁往何处,必由男子用陶罐装上祖先遗骨同行,待定居后再择地另行安葬,以免远徙他方,无法返回故里祭坟。 拾骨葬的习俗,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战国时期的《列子》及《隋书》等史籍,都记载了古代荆楚一些地区的二次拾骨葬习俗。晚近,东北地区鄂温克、达斡尔、赫哲族的一些猎人及萨满死后,常用桦树皮或苇席包裹遗体,放置在木架或树杈上。待三年两年后尸体腐烂了,再拾骨装棺埋葬。广西壮族,广东、广西瑶族,云南苗族,福建、浙江畲族,以及上海郊区崇明岛的一些居民,也有与客家人相似的二次拾骨葬习俗。

然而拾骨葬的习俗事实上并不是中国所固有的,而是环太平洋原始民族中普遍分布的一种文化特质,东南和东北亚洲、南太平洋诸岛、以及南北美洲,最远可达到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好远啊)

塔桑尼亚的掘坟并分葬尸骨

塔桑尼亚,那里的查加族人去世后,亲属要将尸体安坐着的姿势放到墓穴中,面朝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18个月后再把尸骨挖出放在香蕉林中,头骨则送到祖先的树丛里或放到瓮中。

拾骨葬——百越遗风

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学者凌纯声的研究,整个洗骨文化圈里诸民族所采行的洗骨文化,基本上均为来自相同起源的一个文化习俗,而这个习俗最早的起源地,正是古百越族所分布的华南地区。

( PS:唠的不对的地方求轻虐);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