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视角
诸葛亮实际上是骑马打仗的。但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坐“轮椅”打仗,因为那个不是“轮椅”,而是”华盖”的简化版。
我们现在看到的诸葛亮的形象,是从北宋汴梁瓦舍众艺(类似说书)中的《说三分》开始发展出来的,而非正史里出来的。
到了南宋,因为丢失了北方中原,偏安江南的南宋,则需要在正统性上给自己找依据;但同时也为自己不能收复故土找借口。
刘备的蜀汉则成为朝野内外热捧的对象。“拥刘抑曹”的大致思路也开始定型。的确蜀汉的情况和南宋非常相似,都是“正统”传承,但是都弱小偏安,但都积极进取,恢复故土。而蜀汉中,自刘备死后,锐意北伐的则是诸葛亮。
南宋时,大量的话本小说、戏曲剧本开始将诸葛亮的形象一步步变得丰满。
一直到元朝时《三国志平话》时,诸葛亮的形象才变成“农夫出身”、擅长奇门遁甲、羽扇纶巾、素车上阵的形象才最终定型。
而到了元末明初,在南方汉人与元庭逐鹿中原时,罗贯中更是需要宣扬儒家思想,在脱胎于正史和民间文学的《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最终讲诸葛亮的形象彻底定型。
之所以最终定型为诸葛亮“素车上阵”的形象,没有描写古人创作心路历程的书可以参考。但是我们可以按照戏剧逻辑进行大胆假设。
因为在罗贯中眼里,元庭是异族,应以宋为正统,犹以北宋为尊。而北宋是文人最骄傲的朝代,太祖赵匡胤起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文人掌兵是传统。
文官坐轿,武将骑马。诸葛亮典型文人,事实上作为写小说的罗贯中是没有经历战阵的经验的,但他也知道坐着轿子去打仗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是戏剧里,就是以坐轿和骑马来分别文官武将的。
但是由于诸葛亮立祠较早,在东晋的时候就被追封为武兴王了。所以祠堂里诸葛亮是坐“华盖”的。
传说中黄帝发明华盖的时候,就是为了打仗用的。所以诸葛亮坐华盖去指挥打仗就非常合理了。但是回到小说里,诸葛亮是臣子,他是不合适坐华盖的,但是这难不倒创作者,”素车上阵”则就解决了这个悖论。
这个猜测炒米绝对是有根据的。在早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绣像本里,诸葛亮实际上坐的就是华盖。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