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里面的山头是怎么看的


喝茶的人为一款茶争论高下的时候,会谈小环境,涉及到光、水、石、土等。同一座山上不同位置,口感都有挺大的差异(也许是我的嘴巴刁了)。

我见到高山,都会去问当地人,是否有茶在山上,在这个村里很多人都讲一个叫“石梁亭”的地方,“茶叶香”,“在石壁的附近”。后来和做茶的一艇聊起来,有个石壁山的茶不错,从地图上确认地方,和石梁亭是同一个位置,石梁亭位于石壁山。为了验证这里茶是否真的好,我筹划雇人去采摘。


1

上山的路


4月10日,我在路边找了一位当地大伯,谈好带路费,带我到石梁亭。


水泥路的尽头,就是山路,我新换的车胎,以为抓地力强一些,能多开一点,刚下水泥路,就淹没在泥巴坑里,开始打滑上不了,倒挡还可以退出来。把轿车当越野开,有脾性就是能力欠佳。

把车停在水泥路尽头,开始爬山。


上山的行头

路上竹林下的野茶,叶片已经张开,这几棵也是没采过的。

我摘一片嚼下来,苦味持久,有回甘,叶片开始变厚变老。

山路漫长,植被丰富,一路走,碰到不少没见过的树,这是一株野生山核桃树,周围还有野生桃树,开满了花,不知这棵桃树是人随手扔的桃核长大的,还是飞鸟带过来的,长在悬崖边,想摘不容易。

出现在武侠小说里的石壁断崖和山洞。

越上越高,在开满松花的松树端,是一只破了气的氢气球。这棵松树在悬崖边,气球不是人挂上去的,在这里破了,想是海拔高气压低了,撑破的。

高山上,下午了,露水还没散去,一颗颗像水晶串。

越高越凉,呼吸越重,每年做茶季,冷热温差大,我会因吸入冷气咳嗽不止,戴上口罩咳嗽就停了。越往上水汽越大,头发开始变湿。

路边一株粉色的映山红,一脸的娇羞偷望着你,它背后就是悬崖,越美丽越危险。

诱人的紫色浆果,大伯介绍说不能吃。

破损的山石。

2

山顶的野茶园的环境

从停车上到山顶的野茶园,用了1个小时多点,"野"准确点应该叫"荒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出口创汇,各地开辟茶园加工绿茶珠茶,现在安吉当地已经见不到珠茶加工厂,安吉白茶成长,和绿茶园荒废是同步的。

带路的大伯69岁,这片茶园在他“还没开始干活的时候(18岁)就有了”,茶园里植被多样,有竹子、杉树、其它乔木树种,有的已经碗口粗,荒废的有年头了,看植被大小,也有10多年没打理过了。

当年谁做决定,在这里开辟茶园,为什么开辟在这里,大伯也不知道。做决定的人,还是挺有眼光的,环境符合出好茶的地理要求。这块茶园比其它村的茶园都要高,路更远,细看这块地,高山顶上稍微偏下一点,周围山体和林木保护,经常笼罩在雾气中,阳光漫射。风化的砂石土质,渗水汇聚成溪,水气足,山风阵阵也通透。好的风水,给茶叶增加了灵气,总有种清灵的气息在。

我摘了茶叶尝下来,从山下的苦涩,到山顶上的轻苦无涩回甘生津,变化还挺大。为了避免嘴巴记忆失误,我摘了些山上的,和山下的在一起对比,还是这种感觉。

快到山顶的路上,藏在丛林里的野茶。

山顶上的一块临水平地,成了山上劳作的人加热食物的地方,真的“野餐”。

山上不光有偶尔上来采茶叶的当地人,还有砍竹子拉竹子的人。

茶树掩盖在碗口粗的林下。

大爷手里拿着砍刀,在前面开路,我们浑身已被茶树上的露水打湿。

2人高的茶树

茶树生长的烂石砾壤。

3

同一片野茶,同一时间的各种形态

喜欢野茶,因为它有个性,各种形态皆在。就像龙井有43和群体种,口感上都不差,但我还是每年要整点龙井群体种,要喝那种略显丰富的味道,是一种感觉的传承,毕竟乾隆喝的也是群体种的龙井,换成龙井43喝的有断代感。

群体种不纯粹,也可以叫“杂交”种,不管他们形态有何不同,但都长在这片山上,像移民的米国人一样,因为融合社会更丰富多彩。

下面的图片是方圆不过50米的片区,4月12日当天,各种茶叶的形态。

叶卷,头部略紫的大叶,无芽

像安吉白茶一样,略微白化的半张芽头。

刚开始萌芽的,芽芯粗壮。

芽叶初张,但第三根叶子下的茎已拉长。

只有芽的雀舌

叶子上还藏这一只睡觉的小虫,有点像吃“东方美人”的小叶绿蝉。

感觉最秀美飘逸的一株茶。

4

找到了山顶的石梁亭

在我的恳请下,大伯带我寻找山顶的石梁亭,他也是几十年没去过了,他还是从看似无路的林里,找到一条小路,一路挥刀开路。

这里人迹罕至,几十年也没大的变化,时间只在城市里流逝,正是古人所写,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觉。

石梁亭在最山顶上,是山的分界点,是两边的两个镇里人抄近路的中间位置,告诉你已经走了一半的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下了,缓缓气再走。现在村村通公路,路已多年无人走,石梁亭已塌,石方断臂静悄悄的等待时间流逝。

一棵自然倒下的毛竹,能看到根部抓牢的碎石,这片山下基本就是这种碎石土质。

一棵2年左右的野茶,自然的白化,这更像宋徽宗《大观茶论》记录的白茶,“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嚼了下,尝尝味道与现在的安吉白茶又不同。

山顶的野杜鹃花

一团漂亮的小紫花

大伯挥刀开路,此时我的球鞋,裤脚已经全部湿透,冰冷,现在知道穿雨鞋的重要性了。

还没长大的野板栗树,板栗无人采摘,直到爆开,留个空壳挂着。

石梁亭入口,石缝中已长出不少小树。


石梁亭的出口,整个亭子,大约6平的空间。


这瓶怡宝矿泉水,已经看不见日期标签,瓶盖已自然分解了1/3。

5

2天后雇了5家人采茶


一路嚼叶子对比下来的口感,我觉得还不错,和大伯商量,给他介绍费(按人头给),让他帮忙找村里的人来摘茶叶。

我们中午上去,下来已经快天黑了,第二天阴天,找不到人,我又催了下,谈了采摘标准,和青叶价格,又保证了给介绍费,终于找到了5家人愿意帮忙采。

我也怕他们摘山下的茶叶混在一起,中午爬山上去看了下,山下没人摘,山上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他们5点多上的山,不到下午3点,要下山了。

我给他们的报酬平均下来500多,摘的多的一个人给了590元,再摊上带路费,介绍费,这费用真不便宜,我成了他们口中的“杭州佬”

,他们放弃了摘自家的安吉白茶,虽然野茶摘的少,收入也差不多。


我采的样品,摊在走廊里,自然萎凋,准备看下变化,再晒成白茶,第二天早上被丈母娘当烂茶叶丢垃圾桶了



装茶叶的竹筐,一九七八年,有年头了,一直用着,也不嫌老。

芽叶明显的高山茶

放在另一个竹篮里的茶叶,我把这一篮放车前座,一路香甜的花香四溢,开窗开的再快,花香不减。

6

一半做了绿茶

茶叶不多,我将大半做了绿茶,小半让一艇帮忙做了红茶。

真的希望喝茶的朋友,有机会参与整个制茶的过程,可以享受到摊青和萎凋过程中,茶叶本身散发的浓郁的花香。这种鲜活的香气令人愉悦,在加工过程中已变化,冲泡出来能保留,已不如摊青的时候那种浓郁鲜活。

摊青中的野茶

采用安吉白茶的杀青理条机,提高温度进行杀青,分2段烘干。


左边是采摘的高山绿茶,右边是同一天采摘的竹林绿茶,对比起来大小立现。高山绿茶香气更浓,并且回甘更持久,甜在喉咙,久不散。

7

一半做了红茶

一艇做红茶讲究,这次拿这个山头的茶叶做红茶,就当是一种实验,就是量不多,揉捻、发酵的量都不够,只能外加办法实现,忙碌起来累的不轻。

我们采用了炭火焙,先高温再低温,焙了一晚上,新茶开包后,香气浓郁,汤色清透鲜亮,鲜甜,甘持久,是难得的一款好料好茶。

红茶太少,只能分成小包给朋友们品尝下味道。


揉捻发酵中的红茶半成品

加温发酵中的红茶

茶叶揉捻机,这点茶叶满足不了这台机的胃口。

一次焙火后的红茶

采用盖碗冲泡的红茶,汤色红亮,通透,入口香甜,火气足,还要再存放下去火。

舒展开的茶叶,萎凋到位,揉捻无破损。

8

石梁亭茶叶的总结

用绿茶和红茶的加工工艺,对石梁亭的茶叶品质进行了检测,整体是满意的,做绿茶和红茶,都感受到了回甘持久,香气浓郁,干净通透,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当地人只有等家里白茶摘完了,一年去山上摘一次野茶,看来我是摘了个头采

惬意!

与作者交流可加微(二三四零三零五二)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