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ionfailed翻译(Connection refused: connect)


最近项目组在进行一个项目开发工作,其中涉及到了从网络收发包的功能。为了提升系统性能,平台部门提供了一些绕开操作系统内核的编程接口。由于一直以来从事的都是基于标准操作系统内核的编程工作,用户态编程一直缺少系统的培训,平台部门提供的文档又很零散,如何从理论到实践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地理解和梳理困扰了我很久。今天在与团队成员讨论时,有了一些零星的猜测,然后借鉴ChatGPT的帮助,终于豁然开朗,感觉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以下是与chatGPT进行交流的相关内容,特记录下来,希望能对一些入门者有帮助。

1、采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编程接口进行编程

(1)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SOCKET类型

操作系统提供的SOCKET有哪几种模式?

操作系统提供的 SOCKET(套接字)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模式:

(1)阻塞模式(Blocking Mode):在阻塞模式下,当进行网络通信时,程序会一直等待直到操作完成或超时。阻塞模式是默认的模式,在进行网络 I/O 操作时会阻塞程序的执行,直到操作完成或出现错误。这种模式下,当没有数据可读或可写时,读取和写入操作都会一直阻塞程序,直到数据可读或可写为止。

(2)非阻塞模式(Non-blocking Mode):在非阻塞模式下,当进行网络通信时,程序可以立即返回,不会等待操作完成或超时。非阻塞模式下,读取和写入操作会立即返回,无论是否有数据可读或可写,不会阻塞程序的执行。如果没有数据可读或可写,读取和写入操作会立即返回一个错误码,程序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

(3)异步模式(Asynchronous Mode):异步模式是一种事件驱动的模式,通过使用回调函数或事件通知机制来处理网络操作的完成。在异步模式下,当进行网络通信时,程序不会被阻塞,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当网络操作完成时,操作系统会通知程序,程序可以通过回调函数或事件通知机制来处理完成的操作。


这些模式提供了不同的方式来处理网络通信,根据应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和可扩展性。阻塞模式适用于简单的同步通信场景,非阻塞模式适用于需要同时处理多个连接的场景,异步模式适用于需要高并发和高性能的场景。

流式套接字只能收发 TCP 协议的数据,数据报套接字只能收发 UDP 协议的数据,原始套接字可以收发内核没有处理的数据包。

(2)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 RAW SOCKET编程实践

什么是raw socket?

Raw Socket(原始套接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网络套接字,它允许应用程序直接访问网络协议栈的底层数据包。通常,套接字操作在传输层以上,对应用程序隐藏了网络协议的细节,提供了面向连接的抽象接口(如TCP和UDP)。而使用原始套接字,应用程序可以绕过传输层,直接发送和接收原始的网络数据包。

原始套接字提供了对网络协议的细粒度控制和访问,允许应用程序构造和解析网络数据包的各个字段,并能够发送和接收任意类型的网络数据。使用原始套接字,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各种自定义的网络协议、网络监控和网络安全工具。

使用原始套接字需要具有足够的权限,因为它涉及到对网络协议栈的直接访问。一般情况下,只有特权用户(如管理员或根用户)才能够创建和使用原始套接字。原始套接字的滥用可能会导致安全风险,因此在使用原始套接字时需要谨慎操作,并遵守网络安全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套接字的使用需要对网络协议和数据包格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需要处理网络协议栈的细节。因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在特定的网络编程需求或网络安全领域,才会使用原始套接字。一般的应用程序开发中,使用传统的套接字接口(如TCP和UDP)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需求。

用C语言写一段用raw socket收发数据包的代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使用C语言编写的示例代码,用于使用原始套接字(raw socket)接收和发送数据包: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DEST_IP "192.168.0.2"  // 目标IP地址
#define SRC_IP "192.168.0.1"   // 源IP地址
#define DEST_PORT 12345        // 目标端口号
#define SRC_PORT 54321         // 源端口号

// IP头部结构
struct ipheader {
    unsigned char ihl:4, version:4;
    unsigned char tos;
    unsigned short tot_len;
    unsigned short id;
    unsigned short frag_off;
    unsigned char ttl;
    unsigned char protocol;
    unsigned short check;
    unsigned int saddr;
    unsigned int daddr;
};

// UDP头部结构
struct udpheader {
    unsigned short source;
    unsigned short dest;
    unsigned short len;
    unsigned short check;
};

// 计算校验和
unsigned short calculate_checksum(unsigned short *addr, int len) {
    unsigned long sum = 0;
    while (len > 1) {
        sum += *addr++;
        len -= 2;
    }
    if (len == 1) {
        sum += *(unsigned char *)addr;
    }
    sum = (sum >> 16) + (sum & 0xFFFF);
    sum += (sum >> 16);
    return (unsigned short)(~sum);
}

int main() {
    int sockfd;
    char datagram[4096];
    struct ipheader *ip = (struct ipheader *)datagram;
    struct udpheader *udp = (struct udpheader *)(datagram + sizeof(struct ipheader));
    char *data = datagram + sizeof(struct ipheader) + sizeof(struct udpheader);

    // 创建原始套接字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RAW, IPPROTO_RAW);
    if (sockfd < 0) {
        perror("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1);
    }

    // 设置套接字选项,允许IP头部自定义
    int one = 1;
    if (setsockopt(sockfd, IPPROTO_IP, IP_HDRINCL, &one, sizeof(one)) < 0) {
        perror("setsockopt failed");
        exit(1);
    }

    // 填充IP头部信息
    ip->ihl = 5;
    ip->version = 4;
    ip->tos = 0;
    ip->tot_len = sizeof(struct ipheader) + sizeof(struct udpheader) + strlen(data);
    ip->id = htons(12345);
    ip->frag_off = 0;
    ip->ttl = 64;
    ip->protocol = IPPROTO_UDP;
    ip->check = 0;  // 校验和先设为0
    ip->saddr = inet_addr(SRC_IP);
    ip->daddr = inet_addr(DEST_IP);

    // 填充UDP头部信息
    udp->source = htons(SRC_PORT);
    udp->dest = htons(DEST_PORT);
    udp->len = htons(sizeof(struct udpheader) + strlen(data));
    udp->check = 0;  // 校验和先设为0

    // 填充数据
    strcpy(data, "hello world");

    // 计算校验和
       ip->check = calculate_checksum((unsigned short *)ip, sizeof(struct ipheader));
    udp->check = calculate_checksum((unsigned short *)udp, sizeof(struct udpheader) + strlen(data));

    // 发送数据包
    struct sockaddr_in dest_addr;
    dest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dest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DEST_IP);

    if (sendto(sockfd, datagram, ip->tot_len, 0, (struct sockaddr *)&dest_addr, sizeof(dest_addr)) < 0) {
        perror("sendto failed");
        exit(1);
    }

    printf("Packet sent successfully.\n");

    close(sockfd);

    return 0;
}

上述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原始套接字创建UDP数据包并发送,然后接收来自网络的数据包。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原始套接字需要具有适当的权限,通常需要以超级用户身份运行代码。此外,为了完整性和安全性,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错误处理、校验和计算、数据包解析等更多的操作。

这段代码使用了操作系统的原始套接字(raw socket)来发送"hello world"消息到指定的目标IP地址和端口号。它创建一个原始套接字,并设置套接字选项允许自定义IP头部。然后,它填充IP头部和UDP头部的相关字段,包括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号、目标端口号和数据长度。接下来,它计算IP头部和UDP头部的校验和,并将数据包发送到目标地址。最后,关闭套接字并结束程序。请注意,此程序需要在具有适当权限的环境中运行。

请注意,原始套接字编程属于底层网络编程,对网络协议和数据包结构的理解要求较高。此示例仅用于演示目的,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特定的需求进行更详细的编程。

(3)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 NORMAL SOCKET编程实践

与raw socket对应的是什么socket ?

与原始套接字(raw socket)对应的是普通套接字(normal socket)或称为流套接字(stream socket)。

普通套接字是一种常用的套接字类型,它基于传输层协议(如TCP或UDP)进行通信。普通套接字提供了一种方便的编程接口,隐藏了底层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并提供了高级的数据传输和连接管理功能。在普通套接字上,数据以流的形式进行传输,可以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使用TCP)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使用UDP)。

与普通套接字不同,原始套接字提供了更底层的访问方式,允许应用程序直接访问网络协议栈中的数据包。使用原始套接字,应用程序可以创建、发送和接收自定义的网络数据包,对数据包的格式和内容有更细粒度的控制。原始套接字通常用于网络监控、数据包捕获、网络协议实现等特定的网络编程需求。

总结起来,普通套接字适用于大多数网络通信场景,提供了方便的编程接口和高级功能,而原始套接字适用于需要底层访问和控制的特定网络编程需求。

用C语言采用normal socket写一段代码

以下是使用C语言编写的使用普通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的示例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_BUFFER_SIZE 1024
#define SERVER_IP "127.0.0.1"
#define SERVER_PORT 8080

int main() {
    int client_socket;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ess;
    char buffer[MAX_BUFFER_SIZE];
    char message[] = "Hello, Server!";

    // 创建客户端套接字
    client_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 (client_socket == -1) {
        perror("Error: 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设置服务器地址
    server_address.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ess.sin_port = htons(SERVER_PORT);
    if (inet_pton(AF_INET, SERVER_IP, &(server_address.sin_addr)) <= 0) {
        perror("Error: invalid server address");
        exit(EXIT_FAILURE);
    }

    // 连接到服务器
    if (connect(client_socket,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ess, sizeof(server_address)) == -1) {
        perror("Error: connec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发送数据
    if (send(client_socket, message, strlen(message), 0) == -1) {
        perror("Error: send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printf("Message sent to the server: %s\n", message);

    // 接收数据
    if (recv(client_socket, buffer, MAX_BUFFER_SIZE, 0) == -1) {
        perror("Error: receive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printf("Message received from the server: %s\n", buffer);

    // 关闭套接字
    close(client_socket);

    return 0;
}

上述代码创建了一个客户端套接字,连接到指定的服务器地址和端口。然后,它发送一个消息给服务器并等待接收服务器的响应消息。最后,它关闭套接字并退出程序。

请注意,该示例假设服务器地址为"127.0.0.1",端口为8080。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这些值。另外,该示例未对错误进行详细处理,请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错误处理代码。

2、避开操作系统内核直接从网卡收发报文

(1)直接从网络设备收发报文的方式

如果我不使用操作系统的内核,如何从网络上收发数据包?

如果您不使用操作系统的内核,您可以使用一些库或框架来直接在应用程序中进行网络数据包的收发。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库和框架:

(1)libpcap: libpcap是一个用于捕获和发送网络数据包的库。它提供了一组功能强大的API,可以在应用程序中直接操作数据包。您可以使用libpcap来捕获网络流量或发送自定义数据包。

(2)WinPcap: WinPcap是Windows平台上的数据包捕获库,类似于libpcap。它允许您在Windows系统上进行数据包捕获和发送。

(3)DPDK: DPDK(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是一组用于高性能数据包处理的开源库和驱动程序。它提供了一套用于直接访问网络设备和高效处理数据包的API。DPDK主要用于构建高性能网络应用程序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解决方案。

(4)PF_RING: PF_RING是一个用于高速数据包处理的开源框架。它提供了一组API,可在高速网络环境中进行数据包捕获和分析。PF_RING支持多核处理和零拷贝技术,以实现高性能的数据包处理。

这些库和框架提供了更直接的方式来操作网络数据包,使您能够绕过操作系统内核的限制并实现更高的性能。然而,使用这些库和框架需要更多的网络编程知识和对网络协议的深入了解。

(2)直接从网络收发包与从操作系统收发包的差异

在公有云、NFV等应用场景下,基础设施以CPU为运算核心,往往不具备专用的NP处理器,操作系统也以通用Linux为主,特别是在虚拟化环境中网络数据包的收发处理路径如上图所示,路径非常长。

DPDK直接从网卡收发报文与从操作系统收发报文有什么不同?

DPDK(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是一个用于构建高性能数据平面应用程序的开源框架。它与操作系统的方式收发报文存在以下不同:

(1)绕过操作系统协议栈:DPDK允许应用程序直接与网卡进行交互,绕过操作系统的协议栈。这意味着应用程序可以直接控制报文的处理过程,而无需经过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栈。这消除了操作系统协议栈带来的性能开销和延迟,并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包处理能力。

(2)用户空间操作:DPDK应用程序在用户空间中运行,而不是在操作系统的内核空间中。这使得应用程序能够直接访问硬件设备和系统资源,而无需进行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的上下文切换,从而进一步提高性能。

(3)零拷贝技术:DPDK利用了零拷贝技术来最小化数据包在内存中的复制次数。它使用大页内存和可扩展的内存池来提供高效的数据包缓冲区管理,使应用程序能够直接在内存中操作数据包,而无需进行复制操作。

(4)多核支持:DPDK具有多核并行处理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它通过将不同的数据包处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核心来实现并行处理,从而提高整体的数据包处理吞吐量和性能。

总之,与从操作系统收发报文相比,DPDK直接从网卡收发报文具有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吞吐量和更灵活的报文处理能力。它适用于构建高性能的网络应用程序和数据平面功能。

由于包处理任务存在内核态与用户态的切换,以及多次的内存拷贝,系统消耗变大,以CPU为核心的系统存在很大的处理瓶颈。为了提升在通用服务器(COTS)的数据包处理效能,Intel推出了服务于IA(Intel Architecture)系统的DPDK技术。

DPDK是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的缩写。简单说,DPDK应用程序运行在操作系统的User Space,利用自身提供的数据面库进行收发包处理,绕过了Linux内核态协议栈,以提升报文处理效率。

DPDK是一组lib库和工具包的集合。最简单的架构描述如下图所示:

(3)DPDK 是否涉及到传输层以上的处理?

DPDK 从网卡上收取报文后是否会进行传输层的处理?

DPDK本身是一个数据平面开发框架,主要关注数据包的高性能处理和网络流量的加速,而不涉及传输层协议的具体处理逻辑。通常情况下,DPDK从网卡上收取的报文会被传递给上层应用程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包括传输层的处理。

在DPDK应用程序中,可以使用DPDK提供的Packet Framework(Mbuf)和Packet I/O(PMD)功能来操作数据包并与物理网卡进行交互。一旦数据包被收取到DPDK应用程序中,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数据包进行处理,包括解析传输层协议头部(如TCP、UDP)并执行相应的处理逻辑。

然而,具体的传输层协议处理逻辑需要在应用程序中自行实现或者使用其他开源库来完成。DPDK本身并不提供传输层协议的完整实现,而是提供了高性能的数据包处理功能,使开发人员能够自由地设计和实现自己的网络协议栈。

因此,DPDK可以与其他传输层协议栈库(如lwIP、mTCP等)集成,或者开发人员可以自行实现传输层协议的处理逻辑,以实现完整的网络协议栈功能。这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开发人员的设计选择。


(4)采用DPDK直接从网卡收发报文的编程实践

用C语言采用DPDK写一段代码演示一下从网络上收发数据包。

使用DPDK编写网络数据包的收发代码涉及到较多的细节和配置,需要在支持DPDK的硬件和环境中进行操作。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DPDK接收和发送网络数据包: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UM_MBUFS 8191
#define MBUF_CACHE_SIZE 250
#define BURST_SIZE 32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DPDK
    rte_eal_init(argc, argv);

    // 获取以太网设备数量
    uint16_t nb_ports = rte_eth_dev_count_avail();
    if (nb_ports == 0) {
        printf("No Ethernet ports found!\n");
        return -1;
    }

    // 配置第一个以太网设备
    uint16_t port_id = 0;
    int ret = rte_eth_dev_configure(port_id, 1, 1, NULL);
    if (ret < 0) {
        printf("Failed to configure Ethernet port %u!\n", port_id);
        return ret;
    }

    // 分配内存池
    struct rte_mempool *mbuf_pool = rte_pktmbuf_pool_create("MBUF_POOL",
                                                           NUM_MBUFS,
                                                           MBUF_CACHE_SIZE,
                                                           0,
                                                           RTE_MBUF_DEFAULT_BUF_SIZE,
                                                           rte_socket_id());
    if (mbuf_pool == NULL) {
        printf("Failed to create mbuf pool!\n");
        return -1;
    }

    // 启动以太网设备
    ret = rte_eth_dev_start(port_id);
    if (ret < 0) {
        printf("Failed to start Ethernet port %u!\n", port_id);
        return ret;
    }

    // 初始化发送队列
    uint16_t queue_id = 0;
    ret = rte_eth_tx_queue_setup(port_id, queue_id, BURST_SIZE, rte_eth_dev_socket_id(port_id), NULL);
    if (ret < 0) {
        printf("Failed to setup TX queue for Ethernet port %u!\n", port_id);
        return ret;
    }

    // 初始化接收队列
    ret = rte_eth_rx_queue_setup(port_id, queue_id, BURST_SIZE, rte_eth_dev_socket_id(port_id), NULL, mbuf_pool);
    if (ret < 0) {
        printf("Failed to setup RX queue for Ethernet port %u!\n", port_id);
        return ret;
    }

    // 准备发送数据包
    struct rte_mbuf *tx_bufs[BURST_SIZE];
    for (int i = 0; i < BURST_SIZE; i++) {
        struct rte_mbuf *mbuf = rte_pktmbuf_alloc(mbuf_pool);
        if (mbuf == NULL) {
            printf("Failed to allocate TX mbuf!\n");
            return -1;
        }

        // 设置数据包长度
        uint16_t data_len = 64; // 假设数据包长度为64字节
        rte_pktmbuf_pkt_len(mbuf) = data_len;
        rte_pktmbuf_data_len(mbuf) = data_len;

        tx_bufs[i] = mbuf;
    }

    // 无限循环接收和发送数据包
    while (1) {
         // 接收数据包
        struct rte_mbuf *rx_bufs[BURST_SIZE];
        uint16_t nb_rx = rte_eth_rx_burst(port_id, queue_id, rx_bufs, BURST_SIZE);
        if (nb_rx > 0) {
            //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包
            for (int i = 0; i < nb_rx; i++) {
                // ...
                //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包的逻辑
                // ...

                rte_pktmbuf_free(rx_bufs[i]); // 释放接收缓冲区
            }
        }

        // 发送数据包
        uint16_t nb_tx = rte_eth_tx_burst(port_id, queue_id, tx_bufs, BURST_SIZE);
        if (nb_tx < BURST_SIZE) {
            for (int i = nb_tx; i < BURST_SIZE; i++) {
                rte_pktmbuf_free(tx_bufs[i]); // 释放未发送的数据包
            }
        }
    }

    // 停止以太网设备
    rte_eth_dev_stop(port_id);

    // 释放以太网设备
    rte_eth_dev_close(port_id);

    return 0;
}

上述代码使用DPDK库进行初始化,配置以太网设备并设置接收和发送队列。然后,在一个无限循环中,使用rte_eth_rx_burst函数从接收队列接收数据包,然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并使用rte_pktmbuf_free函数释放已处理的数据包。需要注意的是,DPDK的使用需要在支持DPDK的硬件和环境中进行配置和编译,并且需要相应的权限和设置才能访问底层网络设备。

上述代码中,我们添加了发送数据包的逻辑。首先,我们创建了一个存储待发送数据包的数组 tx_bufs。然后,在无限循环中,我们通过调用 rte_eth_tx_burst 函数发送数据包。如果发送成功,我们释放已发送的数据包。注意,发送的数据包数量可能小于 BURST_SIZE,所以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请注意,上述代码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仅用于演示从网络上收发数据包的基本原理。实际使用时,还需要考虑更多的细节,例如数据包的组装和解析、错误处理等。

3、避开操作系统内核自行实现部分协议栈功能

(1)自行实现协议栈的优点

如果我要自行实现协议栈(不采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有哪些好处?

自行实现协议栈(不采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的好处包括:

(1)定制性:自行实现协议栈可以根据特定需求进行定制,以满足特定应用场景或性能要求。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实现的功能、优化网络传输性能或添加特定的协议扩展。

(2)效率和性能:通过自行实现协议栈,可以优化协议栈的性能和效率。由于协议栈是根据特定需求进行定制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功能开销,提高数据包处理速度和网络传输效率。

(3)独立性:自行实现协议栈可以使应用程序独立于特定操作系统或平台。这意味着您可以将自己的协议栈移植到不同的操作系统或嵌入式设备上,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4)灵活性和可移植性:自行实现协议栈可以使您的代码更加灵活和可移植。您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或硬件平台上使用自己实现的协议栈,以满足特定的环境要求。

(5)知识深入和学习:实现协议栈是学习网络协议和网络编程的有力方式。通过实际编写协议栈的代码,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报文结构、流程控制等概念,并获得更全面的网络编程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自行实现协议栈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复杂性。协议栈的实现需要深入理解网络协议的规范和细节,并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同时,自行实现的协议栈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开发、测试和维护。因此,在决定自行实现协议栈之前,需要仔细权衡成本和收益,并根据实际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

(2)可供参考的开源协议栈

自行实现操作系统协议栈功能的话,有哪些开源框架可以选择?

如果您希望自行实现操作系统协议栈功能,以下是一些开源框架可以作为参考和选择:

(1)lwIP(lightweight IP):lwIP 是一个轻量级的开源 TCP/IP 协议栈,适用于嵌入式系统和小型设备。它提供了 IP、TCP、UDP、ICMP、DHCP、DNS 等网络协议的实现,具有较小的内存占用和低功耗特性。

(2)mTCP:mTCP 是一个高性能的用户态 TCP/IP 协议栈,专注于提供高吞吐量和低延迟的网络传输。它是以用户态库的形式存在,可以与现有应用程序无缝集成。DPDK(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DPDK 是一个用于高性能数据包处理的开源框架,它提供了一组用户态的数据包处理库和驱动程序,可用于构建自定义的协议栈。DPDK 针对多核处理器进行了优化,可实现高速网络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Contiki:Contiki 是一个开源的操作系统,专门为物联网设备设计。它提供了一个精简的 TCP/IP 协议栈和其他网络协议实现,适用于低功耗、内存有限的设备。picoTCP:picoTCP 是一个小型的 TCP/IP 协议栈,适用于嵌入式设备和资源受限的环境。它具有低内存占用和可裁剪性的特点,并提供了常见的网络协议实现

(3)Contiki:一个开源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栈,专为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物联网(IoT)设备设计。

(4)PicoTCP:一个小型、可移植的TCP/IP协议栈,适用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

(5)FreeBSD协议栈:FreeBSD操作系统自带的TCP/IP协议栈,具有丰富的功能和广泛的应用。

这些开源框架提供了不同层次和功能的协议栈实现,可以根据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框架进行开发。需要注意的是,自行实现协议栈需要深入理解网络协议和编程概念,并投入一定的开发和测试资源。在选择框架之前,建议先评估您的需求、技术能力和可用资源,选择适合您项目的框架和工具。

(3)VPP介绍

VPP是一个什么框架?它在取代操作系统协议栈方面有哪些作用?

VPP(Vector Packet Processing)是一个开源的用户态网络数据包处理框架,它旨在提供高性能、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网络数据包处理能力。VPP 是由 Cisco 公司开发和维护的项目,可以在通用服务器上实现类似于专用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处理性能。

VPP 在取代操作系统协议栈方面具有以下作用:

(1)高性能数据包处理:VPP 使用用户态的数据包处理技术,绕过了操作系统内核的数据包处理路径,实现了更低的数据包处理延迟和更高的吞吐量。它采用多线程和并行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多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处理大规模的网络流量。

(2)灵活的网络功能虚拟化:VPP 提供了一套灵活的虚拟网络功能(VNF)框架,允许用户在用户态实现各种网络功能,如路由、防火墙、负载均衡等。通过将网络功能虚拟化到用户态,可以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好的可定制性,同时简化了网络功能的部署和管理。

(3)可编程的数据包处理管道:VPP 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数据包处理管道,用户可以通过配置和编程定义数据包处理流程。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数据包处理逻辑,实现特定的网络功能和协议处理。

(4)支持多种网络接口和协议:VPP 支持多种网络接口和协议,包括以太网、VLAN、IP、TCP、UDP 等。它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协议和功能模块,使得用户可以构建复杂的网络应用和服务。

总之,VPP 提供了一个高性能、可定制和可扩展的用户态网络数据包处理框架,可以替代传统的操作系统协议栈,实现更高效的网络数据包处理和网络功能虚拟化。它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高性能网络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