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风水咋样(密云为什么叫密云)



密云人杰地灵,历来是风水宝地。因为风水好,自然也成为了历代帝王和达官贵人百年之后的安息之所。例如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永琪,死后就葬在了密云不老屯镇的杨各庄村。

民国三年《密云县志》,在“舆地、坛庙、坟墓”篇“坟墓”一栏中,开篇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墓”,志中记载“燕昭王墓,在县北无终山……。

民国三年密云县志

雍正密云县志

不仅燕昭王墓在密云,老县志上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围绕燕昭王墓的一段奇闻还上了东晋时期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并被选入《四库全书》,还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兴趣,他专门儿做了编辑、校对工作。那么燕昭王墓是不是在密云,燕昭王又是谁?奇闻异事又记述了什么,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勘校的?

燕昭王其人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古风十五首》中,歌颂燕昭王延揽人才的诗句。

能让眼高于顶的李谪仙写诗佩服的燕昭王是何许人也?

燕昭王,姬姓,名职,燕王哙之子,蓟都(今北京房山区)人。生于公元前335年,卒于公元前279年,56岁就去世了,是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在位33年。

燕昭王的母亲不是燕王哙的正室,燕昭王的父亲姬哙在位时,燕国比较弱小,就把地位低下不是太子的儿子姬职派到韩国当人质。姬哙是个昏庸的国君,自己在位后期,不想当国君了,他认为相国子之比较贤明,就把国君的位子“禅让”给了子之,并把300石以上官员的印信收回,交给子之从新任命,子之当了国君,引起了太子姬平和诸多大臣的不满,因为按常理应该是老子传位给儿子,在子之当政的第三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联合起来造反,燕国大乱,齐国趁机出兵干涉,攻破燕国,燕王姬哙和子之被杀。后来,赵武灵王将在韩国当人质的姬职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为了振兴燕国,报杀父之仇,他励精图治,广揽贤才,可是由于老国君多年昏聩,再加上后来的燕国内乱,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不能忘的。但是现在我们国力弱小,还不能报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如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屈庸从卫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

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密云黍山上原有邹子吹律处,密云县城夹道建有邹大夫祠(现世纪家园小区北门去三中的丁字路口处)。当时邹衍已名闻天下,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他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昭王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

昭王的这些做法应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昭王大开国门,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惟欢迎知名学者,而且把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士人,尽数收留下来,并给与优厚的待遇,多方积蓄力量,以利兴燕破齐。聚集于燕都,辅助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随生向往之心。正巧一次乐毅为魏出使燕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乐毅颇受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

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卧薪尝胆28年,国家日益强盛,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伐齐取得成功,燕昭王联合楚、秦、赵、韩、魏共六个国家对付齐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兵出征。燕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接连攻夺齐国70余城,均辟为郡县,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南)两城未被攻下。

在伐齐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昭王派大将秦开袭破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燕军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前进,攻打箕氏朝鲜(箕氏朝鲜的开国国君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此时箕氏朝鲜国王“准”在位)。“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见《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秦开攻打朝鲜,取得了两千多里的土地,一直到满番汗,“满番汗”即今朝鲜平安北道博川郡境内的博陵古城。

燕军还向南进攻,攻占了中山国许多地方。昭王励精图治,终使燕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使自己成为一代伟大的君主。


燕昭王与密云

密云地区战国时期被东胡占据,在伐齐战争取得决定胜利的同时,燕昭王派大将秦开向东北讨伐东胡。

东胡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与燕国接壤,由于燕国弱小,东胡经常劫掠燕国,连当时的匈奴也不得不派人质到东湖。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开之孙也”(《史记·匈奴列传》),秦开是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后来与荆轲一起刺杀秦王的秦舞阳就是秦开的孙子。秦开很有德行和才能,早年在东胡做人质。东胡人非常信任秦开 ,秦开于是借机掌握东胡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等情况。一次贩马途中,蓄谋已久的秦开脱离队伍,恰巧燕国的队伍巡防经过,秦开就回到了燕国。

秦开回国后,燕昭王任命他为大将,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北京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一部分)、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东胡一直退却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燕国在广袤的新占领土上,陆续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秦开效法赵国,动员军民大修边塞,于是修建成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宁辽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用以防御胡人的侵略。

渔阳郡于公元前283年设立,郡址在今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南半公里之南城子。从这时开始现在的密云才称为渔阳,正式纳入燕国版图。可以说,燕昭王是密云地区建制的鼻祖。

公元前279年,昭王因病去世,谥号为昭,史称燕昭王或燕昭襄王。燕昭王为什么葬在渔阳郡?因为渔阳郡是燕昭王建立的,是他作为一名伟大君主开疆裂土的功绩。


燕昭王葬在密云吗

燕昭王去世时,密云地区还没有建县,只有渔阳郡,管辖的范围很大,大概包括今天的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的部分地区。

翻开《雍正密云县志》“卷二•古墓”篇记载:“昭王墓,在县北无终山……”

民国三年《密云县志》也是同样的记载。

《水经注》记载,渔阳县始建于始皇22年(公元前225年),郡县同址,也就是说,燕昭王姬职死了54年后才设置渔阳县,渔阳县管辖的范围有多大,史料上没有记载,但燕昭王死后葬在渔阳郡是肯定的。

密云县原本不在现在的密云,而在今河北省丰宁县大阁镇东北南关村,为北魏皇室二年(公元397年)设置,因县城南十五公里处有座常年云雾缭绕的高山,名叫密云山,即今之云雾山,密云由此而得名。北魏杜洛周起义军相继攻陷安州、密云等县,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密云县衙门南迁,寄治于渔阳县境内。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县,渔阳随称密云。

查看密云地理,密云北部现在没有一座山叫无终山,翻查史料,密云现在境内的山也没有叫无终山的。

查看我们周边的地理,却有了新的发现。

一种说法是燕昭王墓在天津蓟县(现在的蓟州)。

出现这种说法,主要是蓟县史志办主任赵学海的推断,但没有考古佐证。

赵学海根据《九州记》记载:“古渔阳有无终山,山上有昭王冢…… ”;《水经》载:“燕昭王葬于无终山中。”而赵学海无终山在战国时就是指蓟县一带的山脉,其中包括如今的府君山。清智朴《盘山志》载,燕昭王墓在盘山千像寺东十里。也就是现在的天津蓟县。他认为蓟县府君山下白马泉村北的一个巨大的封土堆就应当是燕昭王墓。据他介绍,这个大型封土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唐末学者窦禹均的墓,并因此将这里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他通过史料分析,认为这里不是窦禹均的墓。

他根据明嘉靖三年《蓟州志》和《遵化县志》的记载,窦禹均墓在县城东南七十里,应当是如今的蓟县西龙虎峪镇境内,如今这一说法已得到证实。

那么府君山下这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窦禹均墓的方圆120平方米、高五米的大型封土堆又是谁的墓呢? 赵志海认为,这个大型封土堆符合史料记述的燕昭王墓位置。另外,从墓的结构看,墓道向西,是从西侧打山洞进去,在东侧建墓。这是汉代以前王侯贵族典型的墓葬结构。

第二种说法在河北遵化县铁厂镇铁厂村,这种说法有史料和墓碑还有无终子洞为证。

清光绪木刻版《遵化通志》第44卷古迹考冢墓中记载:“燕昭王墓在州南六十里无终山上”。这里的“州”指的是直隶州,乾隆八年(1743年)遵化升为直隶州,统领玉田、丰润两县。在现在的遵化市铁厂镇铁厂村西南百余米的坡地上,距西山(无终山)无终子洞正东约两公里,曾有一座建筑宏大,占地1.3亩的古墓。墓前立有牌楼、华表等建筑,周围古树参天,整个墓地十分壮观,这就是燕昭王墓,文革时墓地被铲平 。现在铁厂村内还保存着清代以前燕昭王墓石碑三通,其中有二碑伤残,一块留有“燕昭”二字,一块剩一个“王”字。另外这里还保存有一通完整的燕昭王墓碑。

从天津蓟县(历史上称蓟州)和河北省遵化这两个地点的史料和实物来看,燕昭王墓在现遵化市铁厂村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它有实物,而天津蓟县只是凭史料推测。

燕昭王墓不在密云,为什么密云县志记载在密云?因为历史上渔阳郡管辖范围大,天津蓟县和河北省遵化县都在渔阳郡管辖范围内,燕昭王死后埋在渔阳郡,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但后来秦始皇又设渔阳县,郡县同址,很多人记载时,把郡县混淆了。加上后来渔阳又改叫密云,地域区划反复无常。人们修志时,因为交通不便,没有经过实地考察,照抄了古人的记载,所以以讹传讹就流传下来了。

燕昭王墓与千年斑狸

雍正密云县志载:“昭王墓,在县北无终山。墓前有一斑狸能幻变为书生,诣晋司空张华,风流文雅,谈吐皆华所未尝闻。言卒退,进而疑。暗使防御。会封城令雷焕曰:‘千年老精,唯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现。昭王墓前华表千年,遣人伐之’。遂燃以照,乃是一斑狸。茂先叹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复可得’。”

民国三年密云县志载:“燕昭王墓在县北无终山,干宝《搜神记》载,墓前斑狸幻书生,诣见司空张华。谈论博雅,华疑之,遂伐惠王墓前千年华表木,燃以照之,书生现斑狸形死。”

那么,密云老县志记载的燕昭王墓前斑狸成精,幻化书生的传说故事来自哪里呢?最早来自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燕墓斑狸”;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和唐朝薛永若著的《集异记》又称《古异记》,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密云老县志的两篇记载,都从此变化而来。

斑狸,也就是花野猫,比狐狸小,比家猫大,密云地区管他叫“野狸子”。

故事的大意是:张华字茂先,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他当司空的时候,燕昭王墓前有一个千年花野猫成精,变为书生,想去拜访张华。

当野猫路过燕昭王墓前的华表时,他问千年成精的华表,凭我的才华和容貌,能不能去见张司空?华表说:以你的才华样貌,当然可以。但张公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恐怕你骗不了他(因为书生是精怪变得),我担心你这次去不但会遭受羞辱而且有去无回,不但丧失了千年修炼的道行,恐怕也会连累我呀!

对于华表的担忧,野猫精根本就没当回事儿,随后就去拜访张华了。

张华见书生一表人才,温文尔雅,有些轻视,两人随后讨论文章虚实,张华辩论不过书生,接着又讨论历史、诸子百家、诗圣三才,张华均处于下风。甚至书生所说的一些内容,张华听都没听说过,张华也是当时的名士,这不免让他对书生的真实身份产生了怀疑。

两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张华有些恼了。见此情景,书生叹了口气说:世上的人传言,您是一位谦谦君子,心胸宽广,尊重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而切非常有爱心,怜悯同情弱者,怎么能憎恨有学问的人呢?墨子讲究兼爱,难道是您今天这样的态度吗?说完便想离去。

但张华已派人看住了书生,使他无法离去。书生见走不了又对张华说:您派兵把守,定是怀疑我了,您这样做,恐怕以后天下人再也不敢有人找您探讨学问了,我深深的为您感到惋惜。

对于书生的这番话,张华并未回答,反而是派人更严格的看守书生。

丰城县令雷焕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听说了这件事,对张华说:我听说狗能分辨出百年道行的鬼魅,但修炼千年的精怪就不能识别了,只有找到千年的枯木点燃照耀才能使精怪现出原形。燕昭王墓前的华表已有千年,您可派人砍伐。

张华派去的人来到了燕昭王墓前,听到华表说:这只没有自知之明的野猫果然连累了我。张华派去的人在栽华表的坑中挖出一个两尺多长的穿青衣服的小孩。走到半路上,还没有到洛阳,小孩儿就变成枯木了。张华命人点燃枯木去照书生,书生果然现了原形,原来是一只花野猫。张华叹息说:这两个精怪要不是遇到了我,恐怕再过千年也不会被抓住。

《四库全书》关于“燕墓斑狸”的记载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国家编修的大型丛书。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以四季的颜色装订,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

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众多古籍,也收录和存目了西洋传教士参与撰述的著作,包括从西洋传入中国的数学、天文、仪器及机械等方面的著作。

“燕墓斑狸”的故事被收入《四库全书》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张华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狸幻为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司空邪?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制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反。非但丧子千年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狸不从,遂诣华。华见其荣止风流,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声实,华未尝胜。次复商略三史,探实百氏,包十圣、洞三财,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明公乃尊贤容众,嘉善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善是也’。言卒便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继而又问华曰:‘宫门置兵甲拦錡,当是疑仆也?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谈,智谋之士忘门儿不见,深为明公惜之’。华不答,而使人防御甚严。封城令雷焕,博物士也,谓华曰:‘闻魅鬼忌狗所别者,数百年之物耳。千年老精,不复能别。惟千年枯木照之则形见。昭王墓前华表以当千年,使人伐之’。至 ,闻华表言曰:‘老狸不自知,果误我事’。于华表穴中得青衣小儿,长二尺余。始还,未至洛阳而变成枯木。遂燃以照之,书生乃是一斑狸。茂先生叹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复可得’。”


鲁迅辑校“燕墓斑狸”

“燕墓斑狸”的故事,也引起了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兴趣。

2017年《鲁迅研究月刊》第十期刊登了研究鲁迅先生的专家秦朔的文章,文中说,鲁迅曾校勘《续齐谐记》,“燕墓斑狸”排在第五篇。

五燕墓斑狸:张华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狸,化为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司空邪?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制度,恐难笼络。初(出)不(必)遇辱,殆不得反。非但丧子千年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狸不从,随见华。见其容止风流,雅(亚)重之。于是论及文章声实,华未尝胜。次复商略三史,探贯百氏,包十圣,洞三才,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明公乃(当)尊贤容众,嘉善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善(若)是也?言卒便求(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问华曰:公门置兵甲栏(拦)錡(骑),当是疑仆也。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谈,知(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华不答,而使人防御甚严。丰城令雷换,博物士也。谓华曰:闻魅鬼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复能别。惟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现。昭王墓前华表,已当千年,使人伐之。至,闻华表言曰:老狸不自知,果误我事。于华表穴中得青衣小儿,长二尺余。使还,未至洛阳,而变成枯木。遂燃以照之,书生乃是一斑狸。茂先叹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复可得。

读罢燕墓斑狸的悲剧,不由得使人生出些许感慨:斑狸不可谓无才华,但为什么落得个身死的下场,皆因为他不低调、太张扬了。俗语说:上帝要让他灭亡,必先让其张狂。所以,为人处世还是低调点儿好。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