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后边是茅厕风水怎么办(风水照壁)



为这个题目作文,其实是出力而不讨好的。

偌大一个地区,宅院何计其数?要想用区区千把字写出它的共性,即使十分用心,也必然会犯挂一漏万的错误;何况写出来,也没有多少读者会喜欢这些诘屈謷牙的文字。实际上,太原盆地的民居,相似性很强,汾平介孝之差,只在极细微处。但因为衷情过一处处令人肃然起敬的民居,又眼看一处处宅院正在消失,于是产生了一种详实记录以供回忆的情绪,所以便不揣浅陋,冒昧执笔了。

因为缺乏资料记载,更缺乏实物例证,所以,对明代以前的汾阳民居建筑,我们难以了解和描述,于一个小的范围,似乎也没有必要对更早的建筑进行深入研究。话说回来,在城市乡村中大量的民居,因为时代风格和经济基础的原因,几乎一家一个样,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基本上是不能够统而言之的。所以,只好择其“善者”而述之了。而对于其“善者”,经过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的。当然,这种共同点也许与汾河流域其它县市一样,很可能是同一风格。

在讲宅院之前,不得不提前说到两种最常见的建筑形式。

一是窑洞。毫无疑问,窑洞是黄河沿线先民穴居文化的实物遗存。它起源于地穴,发展于土崖洞,定型于砖窑洞,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窑洞被使用着。据说,柳林县现在还有一处唐代的砖窑洞被人使用。我未见实物,但对它的断代颇持怀疑态度。土窑洞的区别主要在于窑脸部位的装修,现在,因其固有的缺点,正逐步被人们所抛弃。砖窑洞被称作拱券结构,极好地保留了土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所以在明清时期被大量采用。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窑洞是平地起券,后期则有了槛墙(汾阳人称为“瓮口”),是槛墙起券。关于券,汾阳有一个它处绝无的特例,即文峰塔,它的塔室、塔窗和塔道全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它们的交汇处纵横发券,确有特点,也说明了汾阳人对这一技术掌握的纯熟成度。

二是厅堂。即所谓房子。是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使用的形式。用柱、梁、檩、枋和椽、飞(封建时代百姓不得使用斗拱,所以即使有斗拱,也大多是异形或者纯装饰性的),依靠榫卯结构,构成框架。在柱间砌砖石或土秸形成隔断,有“墙倒屋不塌”之抗震性能。顶部则用瓦件覆盖,防风遮雨。木构建筑的顶式很多,如歇山、庑殿、卷棚等,但汾阳民间常常采用的似乎只有硬山和悬山两种。外檐及内檐都讲究装修,形成了每家的个性,也让民居建筑争奇斗妍,令人目不暇接。

而无论窑洞还是厅堂,比起大同、张家口的建筑来,汾阳的建筑都显得高大巍峨,气势磅薄。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达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北路建筑低矮的原因是旨在防范经天的风沙。

与著名的北京四合院相类似,汾阳宅院也是宗脉于封建家族的大一统思维,建成或规划成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而比起北京四合院,汾阳三合院、四合院都要狭窄许多;而且未见有通体采用围墙者,大多是后墙充做了围墙的作用。规划上的原因是汾阳宅院院宽往往就等于正房之宽,厢房都紧凑在正房的面阔(汾阳称排间)之内,所以就使院子十分逼仄。这与封建传统文化显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有较好的防风性能,但又因为不通透而让人感到压抑。也许这种结构的院子在山西陕西一带比较普遍,所以有人将这种院子称之为“晋陕窄院”。

这种宅院常见的有二进院、三进院。偶尔也有四进院的,也有套院的(左或右另起一院为长工院、打场院、花园院等等,但往往就不是四合院形式了)。这些宅院虽不雷同,但型制和装修极类同,甚至,时间打磨的痕迹也并不明显。至少,现在还未能确定一处断代为明代的民居。除个别而外,清代和民国的建筑结构也基本一致,偶有不同,大多只表现在门窗等部位的装修方面。

乡村宅院的建筑中轴线以南北居多,城区则因受用地所限,走向不一。

现以南北向二进四合院为例介绍如下:平面上看,宅院主要可分为以下八个建筑单元。一是倒座;二是街门;三是一进院东西厢房;四是照壁、厕所;五是仪门;六是二进院东西厢房;七是灶厦;八是正房。

倒座:建于四合院之最南端,往往临街。常与正房相对应,共三或五间,但东梢间一般辟作街门。它的主要功能是客厅,是主人会客的地方(也暗示着客人是不能进入二进院内宅的)。倒座的后墙因为临街的缘故,往往很高大,不仅是为防盗,也是为了张扬出一种气势来唬人。而前檐,则往往十分重视门窗的装修和彩绘,大概是为了让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室内,一般不设墙体,汾人称这为“打掏空”,显然是为会客方便而故意为之。

街门:多位于倒座的东侧,为倒座后墙的随墙门。有时也单独筑出门来,常用砖雕垂花门,也有抱厦门等。多精雕细刻,不厌其烦地浮雕花草、瑞兽或人物。多有字数不等的题额和楹联,代表着主人的情趣。体量上分大小两种,大者可容车马通过,大门板上常带铁制门钉,横纵数目不等;小者只可容两人进出。

东西厢房:建筑狭小且较为草率。多是放置杂物或下人生活所用。门窗依大院的总体风格,制成槅扇或其它形式。

照壁、厕所:照壁与街门正对,是院子的画龙点晴之笔。有时直接借用了东厢房的山墙而营造。多采用磨砖合缝的手法,雕出仿木前檐。檐下则隐以窗的形式,以砖雕竹节围成边框。中部雕鹿鹤同春图案或“福”字等内容,四角也雕出纹饰。厕所往往置于西南角,大多是埋陶缸的旱厕。

仪门:型制不一,与街门一样,大多有固定的样式。常有题额。朝里设单坡硬山或悬山顶,常设屏门。汾人称之为“转扇(门)”,有围护院内风水之意。

东西厢房:比起一进院的厢房往往要高大,间数三至五间不等。筑成带廊的单坡房子或窑洞,进深较小。檐、门楣等部位常见雕刻。

灶厦:汾人谓之侍锅。双柱单檐插入墙体,作法简约。是夏季做饭之所在。

正房:三间或五间,以三间者居多。窑洞或厅堂,但无论院内其它建筑是什么样式,十分之九采用窑洞的建筑形式。常带插廊或明间设抱厦。有时为二层,但二层之建筑体量要小,进深也小,大多为一独立小间。

正房、厢房的后墙往往跨越檐口继续向上筑出垛口,逶迤连接在一起,从外看整个院子的后墙四周相合,像是一座堡垒,很有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见过这些院子刚落成时候的样子了。但想来它们新落成的时候,也应该是不仅撩人眼目,而且也撩人心扉的。坎墙和墁地的青砖都在发表着瓦蓝的光芒,满院里都是砖与灰的味道。青砖之青与灰缝之白,构成的几何图形让人感到神秘而振奋。前檐的彩画,故事成篇又五彩斑澜,在邻居的眼光读来读去。黑的廊柱和绿颜色打底的门窗,让每间房子都生机盎然。题额的文字都落在洋蓝的地子上,烫了金。这一切,让院里的建筑被升腾的文化气息包裹了起来。

于是,我想介绍一下这些宅院里那些聚敛的文化风光。

彩画。彩画一般发生在建筑外檐的木构件上,比方撩檐枋、额枋、平板枋和门的障水板等处。一些小的和雕刻过的木构件则往往只是着色而已。彩画也许因袭了宫殿建筑旋子彩画的形式,但自由度要大的多。画人物,往往是故事。如“曹父洗耳图”、“竹林七贤图”、“香山九老图”或人们耳熟能详的戏曲内容。画花草,一般不是主题,起一种隔断和装点的作用。画其它,则与雕刻内容类似,图一个吉祥。比如器物,以博古图或宗教宝物为多见;比如动物,以麒麟、龙凤等传说中的瑞兽为主。

砖雕。多见于街门、仪门、墀头、枋木、照壁、土地堂及主体建筑有仿木结构的地方。这些部位大多采用磨砖对缝的手法,使雕刻显得更为精细。内容除仿木结构件之外,其余大体如上述彩画内容。

石雕。一般发生在门前石狮、拴马桩、门枕石、门额、柱础、抱鼓石、龙口等处,有石狮等圆雕,也有浮雕或浅浮雕,但大多是线刻。因为石构件数量少体量小,所以石雕内容相对要弱一些。

木雕。常见于垂花门、抱厦、插廊、门窗等处,具体部位主要在斗拱、梁头、雀替、门罩、垂柱等处。室内雕刻构件几未经见。

陶塑。主要安装于屋之正脊、垂脊、瓦当部位,预先烧制完成后安装。有些个别的,甚至在烟囱上也安装了陶塑。内容则比较庞杂,有福字寿字、也有花草动物图案,除瓦当外,几乎找不到两家雷同的。

此而外,这些院子里,还设计有短墙、花栏墙等小型墙体,制作时大多经过巧妙构思,用砖或瓦砌成各种花样。与建筑无关的,是在花池前后,大多摆放一个广口釉陶鱼缸——作用是养鱼和提供消防用水,不过也不好肯定,也许是供司马光来砸的罢!

房间小品的设置,汾阳地方特点十分明显,它的形成原因与流播时间,无人能够说清。但它很实用而大气,受到不少业内学者的追捧,颇耐人寻味。

门大体可分为板门和槅扇门两种形式。槅扇门往往为四扇,四抹至六抹不等,常常与槛窗相连。早期的,是方格槅扇,晚期则格心变大。最正中的部位,在外侧往往加置帘架——为夏天挂竹帘、冬天挂棉帘之用。平时,帘架上也安装门扇(古代称之为户,即单扇门),谓之帘架风门。窗分三层。最外一层汾阳人称为外窗,对开、可折叠,多糊以纸或布。早晚开合,格心常用拐子龙、蝙蝠等图案。作用主要是防风沙。第二层是窗的主体结构,变化较大,早期留下来的,是槅扇窗,但存世已很少。多见的是因安装玻璃的需要而改制了棂心,此窗主要起采光作用。这个部位的窗在一些次要建筑上,仍可见古代建筑手法的遗风,如直棂窗、破子棂窗等。第三层窗与外窗尺寸与开合方式相对应,称室门。木板制作,往往上漆并绘有吉祥图案,晚上关闭,主要起安全作用。窑洞建筑上,还可以见到横披窗、天窗等,主要作用是通风。

窑洞或厅堂之内,俗语叫做居舍。一般都用墙体将每间分隔开来。明间汾阳人称为门道,是为过道。有时在对着门的部位设有屏风,称为暖阁。其后往往是家神神位所在。里间即次间或稍间,是主人睡觉的地方。一般在靠着窗的部位筑出一盘炕来,与火灶相连——九层(指砖的层数)火灶十层炕,符合大部分人的身体结构坐与站的需要,很少有人家违背这一层数规律。土炕边沿置炕楞(用单根硬杂木刨制居多,也有用磨砖的),炕上从下到上铺苫席(芦苇编制)、毡(羊毛擀制)、油布(大漆布,一般绘有花草图案)三层或更多。炕之上的墙体上,大多画有炕围,油漆彩画,内容也是一些戏剧故事、祥草瑞兽或经典图案如二十四孝图等。灶台大体分两部分。一部分升供生火做饭,左侧上为火圈(供座锅)和火口镶在方砖之间,中部为火膛(供烤制食物),下部为燎窝。燎窝中放夹砂灰陶烧制的器物,称为燎窝盔,接、倒灰烬、灰渣之用。外挡燎窝板,以遮尘灰。右侧部分与左侧相连,是灶台。灶台后是部放置灶神之神龛,前面面积较大,供放置案板和面、切菜。其下部中空,用来放置柴禾和煤炭,称为炭仓。而在院外的灶厦内的灶台,则与室内的略有不同,要在一侧多设置一个放风箱的地方。

上面的介绍,只是对难计其数的汾阳老宅院的一个形而上的介绍,具体到每一个院落,当然都不相同,也都会有各自别出心裁的精气神。全面盘点汾阳传统民居建筑,,最值得参观和研究的应当数东社村蔚家院、东官村任家院、城内牛家院三个大院了。这三个宅院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民国年间建筑。蔚、任二宅精致而传统。牛家,刚大量地吸收了俄国建筑的特点,比方,设计了完整的下水系统。而蔚家院的精致程度,应当说超过了山西著名的乔家大院,只可惜小了些。

说到这里,还想再赘语一二,即关于民国建筑。汾阳晚清到民国的建筑中,出现了许多的外来因素,显然是受到了晋商常在口外国外生活的影响,把当地的建筑形式也搬回了家乡。比方,百叶窗、随墙柱、尖券,在装修雕刻上也大可以见到不少的异域风格的图案。所以即使在汾阳僻远的乡村,也能够找到一处又处中西合壁的建筑,或者贴满建筑的强烈的俄罗斯艺术风情——那是当年腰缠万海龟们辛劳拼搏的血汗,也是留给我偿的历史见证。也许,这些建筑仍以传统结构为主,但那些异域文化元素的跨时空的存在,仍让人能够感觉到当年汾阳文化的多元和思想的开放。

这些当年风光无比的老宅老院确实也都老了,在风中,甚至在早已无人居住的满院萋萋荒草中日渐老去。面对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大改造,已经没有一双手臂能够围护着它,让它和它的故事一起继续存在下去。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尽量多地去凭吊它们,让它生存在更多的记忆中。

本文欢迎转发,谢绝引用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