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温度是恒定的,基本上保持在36℃至37.3℃之间,高于这个温度范围即为“发热”,根据高温的阈值不同,又可以分为“低热”“中热”和“高热”。现实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体温升高,比如炎症反应、感冒,但是对于低温,也就是体温低于36℃,你有了解过背后的原因吗?通常来讲,当一个人的体温低于36℃,维持在35℃至36℃之间,这属于体温偏低。有的时候,人们在测体温时,发现自己只有35℃,但却并没有任何不适,难道人体的温度只有35℃吗?背后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这3个原因不容忽视。
1.环境温差太大
我们体内的温度是恒定不变的,但是体外的温度是变化的,尤其是温差比较大的地方,经常有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也有高温几十度的状态,这样的温差会被皮肤带来一定影响,因为皮肤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温度降低了,皮肤毛孔会收缩发挥保温的作用;温度升高了,皮肤毛孔会散开发挥散热的作用。大家平时监测体温的时候,通常选择的部位是腋下,这4个部位的皮肤暴露于外界,所以难免会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从而出现较大的温差波动。
2.体温计放置错误
大家平时使用的体温计通常是水银式体温计,这种体温计在遇到温度变化的过程中,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银发生膨胀,由此显示出具体的温度。但是当温度计的摆放位置发生错误,导致测量的温度发生了偏差,也会给人误导。比如当测量体温的时候,水银端口没有完全覆盖于腋下,这会导致实际体温与监测体温发生偏差,最有可能出现测量的温度要低于实际体温,也就是人们发现的体温只有35℃。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大家每次测量体温的时候,一是要注意测量的方法,二是要采取多次测量的方式,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确保体温测量准确无误。
3.摄入的能量不足
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会有这样的体验,突然很饿却没有食物及时补充能量,这个时候就会表现出浑身冒冷汗、手抖、心慌,这属于典型的低血糖反应。人体能量处于不足状态时,代谢会暂时加速,伴随着身体代谢的紊乱体温也会发生降低。在充分补充营养和能量之后,这种“低温”状态又会得以恢复,由此提示身体的能量不足,需要引起关注。
所以体温降低并非正常表现,除了误差、测量方法不对之外,还应该关注自身所摄入的能量,综合这些因素来分析就可以找准病因,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